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聚财与散财(近代宁波帮义商严康懋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孙善根著的《聚财与散财(近代宁波帮义商严康懋传)》在系统收集大量第一手史料基础上,对长期以来在宁波民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宁波义商严康懋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中对其慈善公益事业着力尤多,并分析了其行善之原因与特点及其当代启示。全书图文结合,内容充实。

内容推荐

孙善根著的《聚财与散财(近代宁波帮义商严康懋传)》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代宁波商人严康懋聚财与散财的精彩人生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梳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宅心仁厚、轻财好义的义商形象。严康懋励精图治,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专注慈善公益事业,是近代宁波商人行善的标杆式人物,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行善理念与实践已成为宁波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生生不息。

目录

引子

一、家乡与家世

二、创业上海滩

三、“上有天堂,下有钱庄”

四、多元经营

五、沪甬道上

六、传统义举

七、近代慈善

八、公益事业

九、“义之所至,无役不从”

十、亲友

十一、“饥寒痛失依”

十二、流芳后世

十三、结语一兼论从商人到善人的生成及其特点

附录

严康懋生平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乡与家世

清光绪四年(187&年),严康懋出生在离宁波鄞县县城不过十余里的首南乡铜盆浦严家汇头村(今属鄞州区首南街道),谱名严正英,又名严英,字康懋,以字行。在汉语中,“懋”通“楙”,所以在时人的记载中,严康懋又常常被写成严康楙。“懋”意为努力、勉励,又有盛大的意思,显然取字康懋,代表了长辈的美好祝愿。

严家汇头村地处鄞南平原地带,这里河道纵横、港汊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东北有连接宁波城区与鄞东南的前塘河,蜿蜒纵横;其西南有直通奉化江的九曲江,江潮滔滔。金秋季节,放眼望去,成熟的稻谷泛起层层金浪,江边河岸杂树成行,远处绵延青山依稀可见,好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参见图1-1)!与铜盆浦隔江相对的栎社,是明代著名诗人沈明臣的家乡。诗人落拓不羁,钟情山水,为这片美丽的田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严家汇头村由里四堰、严家村两个自然村组成,两村人口规模不大,均不过二三十户。其中里四堰村民主姓李,明中叶从福建迁来定居,因村周围有四个堰头而得名。至于严家村,据称来自邻县余姚,村以姓得名。历史上,在浙江余姚聚居着严姓大家族。东汉初年高士严子陵就是余姚人,他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情耿直,就学时与刘秀是同学,交谊很深。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东汉第一个皇帝,即光武帝),一再请他出山为官,但视权贵如浮云的他固辞不受,而且还举家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垂钓。至今“严子陵钓鱼台”遗迹犹存。

明末清初,余姚严氏的一支沿姚江从余姚迁往慈溪保国寺山下费家村(现属宁波市江北区),近代宁波帮著名人物严信厚(参见图1—2)即出生于此,这里也是清末学部尚书、被誉为南开校父的近代教育家严范孙的祖籍地。严范孙曾出资建立“严范孙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作为南开优秀学子的周恩来就曾获得此项奖学金并赴日本及法国深造。严信厚是清末上海工商界的重量级人物,1902年,他发起创办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后改名为上海总商会,并担任首任会长。清代中期,严康懋的祖父严智楷从费家市迁往鄞县铜盆浦严家汇头村,落户繁衍,是为严家汇头村严氏始祖。据严家对河岸金房后代严友德说,他姑姑曾看过族谱,说严家是从姚江岸边迁过来的。这与前面所说的从费家村迁来是一致的。

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鄞南平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凭借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世代耕读传家,繁衍生息,周而复始,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近代宁波的对外开放,这种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以教会与洋货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进入并渐渐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宁波开埠不久,外国教会纷纷到宁波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他们往往从办学人手,一些鄞县乡村贫寒子弟即进入教会学校就读。1857年冬,毕业于鄞城教会学校崇信义塾的严家汇头村邻村鲍家□人鲍光熙,受长老会委托,回故里传道。他以宣讲福音引导人们信仰基督教为目的,四处讲道,并编印福音书报分送各处。信仰者接受洗礼,即被认为教友。鲍光熙的传道活动富有成效,不久就在村人鲍万顺家设立礼拜堂,是近代宁波乡村最早的礼拜堂。1861年6月,鲍家垮长老分会成立。至1864年4月,共发展教徒50余人。不久,城区长老会派人在鲍家□设立布道所并成立宁波东南乡立公会。1867年后,附近的姜山任家堰与首南的桃江、陈婆渡及下应等处也纷纷设立支堂,或设立书馆,传教活动兴盛一时,图1-3为19世纪70年代的传教师住宅。

到光绪初年,设于鲍家□的宁波东南乡立公会已拥有教徒100多人,成为当时浙东乡村中拥有教徒最多的礼拜堂,并在附近购置土地,多次扩建礼拜堂。

1877年12月前后,东南乡立公会在中外人士的支持下,于陈婆渡新建礼拜堂一座,当年《万国公报》以“宁波乡间会堂略成”为题报道了新堂落成并行祈祷礼的盛况:

宁波东南乡立公会十年于兹矣,通会教友约八十人。教堂太狭,兹蒙前任长老麦嘉缔先生出资捐助,兼全体教友竭力捐助,已于陈婆渡地方新建礼拜堂一座,可坐二百数十人;牧师郁忠恩住屋楼房三间,又平屋七间,教友厨房并栖息之所,于前月落成,定本月初十日上午十点钟开新堂行祈祷礼。是日。天朗气清,贺客并教友齐集堂内,美国牧师雷音百升堂领礼拜,择《马太》十六章十八节为题,言立堂之要,分三段剀切指示。浸会牧师高、寓杭牧师郝、寓宁牧师蒲,以上均致贺;谢行栋(上虞牧师)、鲍光熙(余姚牧师)、徐嘉仁(高桥牧师)、路振文(浒山牧师)、杨修诚(周巷牧师)、鲍哲才(上海牧师)各申贺意,并略加劝勉后,监督会陆姑娘(英国闺女)鼓琴,共咏新堂诗三章。祈神祝福后,午餐宾朋满座,觥筹交错,堂之内外悬灯结彩.热闹异常,正所谓“胜友如云,盛筵难再”也。是日教外人有自二三里,或六七里,到堂者络绎不绝,不下七八百人……

在洋货的不断冲击下,鄞南水乡原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开始难以维系,加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迫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走出家乡,前往城区乃至更远的地方谋生,留在本乡的农户也多在农闲季节做些手艺活,以补贴家用。有史料载,鄞县四乡农民在宁波开埠后,“舍本逐末,以农为贱役,往往轻去其乡,争趋沪汉为佣”,以至东西各乡土地无人耕种。P3-6

序言

时光倒流到6年前的2010年年初,当时以向东南部拓展为特征的宁波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位于宁波市郊东南城乡接合部的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铜盆闸村也在其列,该村一组颇具规模的民国建筑群被列人拆迁范围,似乎难逃厄运。这一组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筑群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为民国早期“宁波帮”杰出代表、上海工商业主严康懋建造,现存严氏宗祠、严氏故居、严氏义庄和严氏义仓等建筑,总占地面积45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88.5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建筑种类最为丰富的宁波帮建筑。但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大拆大建是当时的主旋律。

此事经相关媒体报道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关注。宁波市及鄞州区文物部门专门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了价值评估,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宁波帮建筑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保留价值极大。②严氏后人、现居住在加拿大的苏州大学法学院退休教授严令常老人闻讯立即联络其他严氏后人致信宁波市有关方面,强烈要求保留这一建筑群。他们在联名信中表示:“祖父一生好义若渴、无私奉献……他不但为严氏族人兴办好事,如倡办义庄,兴办学校、医院等,对建桥、铺路、兴修水利、赈灾济民,无不勇挑重担,义无反顾……他是宁波地区有口皆碑的大慈善家和爱国商人。今天他的精神如能得到政府的肯定,他在严家村的那些旧居能作为文物得以保留,我们严氏上下几千口人都会举双手赞成。”本地文物部门与有识之士也纷纷呼吁予以保护,并建议“将严氏宁波帮建筑群做原址保护,合理规划与统筹利用,确保这处凝聚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历史建筑场所的传承保留”。当地政府遵从民意,并召开现场会,决定将严氏建筑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出资予以修复。在有关人士的积极倡议下,鄞州区开始计划将严氏建筑群建设成国内首家公益慈善综合体——“善园”。2015年6月17日,“善园”奠基仪式在铜盆闸村隆重举行。

随着“善园”的兴建,严氏建筑群主人——近代宁波商人严康懋及其事迹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关严康懋善行义举的传说更为坊间所乐道。至今仍有一些年长的村民能比较完整地说出口耳相传的故事,说严康懋虽为富商巨贾,却一向节俭、乐善好施。村民严长方,和严康懋隔了四代。儿时,他听长辈们说,发迹后的严康懋不讲派头,出门总是穿长衫布鞋、吃粗茶淡饭。每次回乡小住,遇到乡里都是客客气气的,唯一的儿子也在这里出生。②而在宁波城乡流传了很久的老话更是朗朗上口:“一言堂百货多,二(严)康懋钞票多③,三法卿木器多,四明药房药片多,五芳斋点心多”和“三北虞洽卿④,宁波严康懋”,讲的都是严康懋的富有。但这些口口相传的传说或故事,不仅出处难考,而且大多雷同重复,甚至不乏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内容,缺乏史实依据。鉴于此,本书拟在尽可能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力图还原严康懋这位至今在宁波民间仍有鲜活记忆与广泛影响力的商人慈善家的真实面貌。

人是环境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让我们回到严康懋生活与活动的时代,然后展开对其人其事的叙述。

后记

鄞州区具有悠久的慈善事业历史与传统,这无疑是发展当代鄞州慈善事业的宝贵资源与重要起点。近年来,鄞州区着力打造“义乡鄞州”,重视对本地这一历史文化的整理与传承工作。中共鄞州区委党校更是走在前列,从2009年起就受鄞州区慈善总会委托编纂国内首部慈善专业志——《鄞州区慈善志》,2010年又组织力量编纂《鄞县慈善史》,本人也参与了这两项地域慈善文化的研究工作。2014年秋,本人又应该校之邀,开始本书的编写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即将付梓了。

文献史料是本课题得以成书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完成本课题的最大挑战。长期以来,尽管严康懋在宁波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但相关的文献记载却十分稀少,特别是其事业高峰的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不仅该期间宁波的档案文献荡然无存,即使本地报刊也是缺多存少。为此,本人在相关史料的挖掘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得到了诸多单位与友人的支持和帮助,如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工商联资料室、宁波市档案馆、包玉刚图书馆等。特别是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党校杜建海先生多年来为义乡鄞州建设鼓与呼,他不仅是本课题的首倡者,而且一直密切关注本书的进展并提供了许多珍贵史料及线索。他还首次倡议在严康懋慈善建筑群建设国内第一家民间慈善博物馆、第一个公益慈善综合体,并把它取名为“善园”,得到了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耀芳的认同。同时,严氏后人严孝达先生在获悉本人承担本课题后即来函表示大力支持,使本人深受鼓舞,随后又不顾年老体弱,竭其所能,将有关严康懋的记忆史料录之于书,寄给本人,达四千言。后又在身体极其赢弱的情况下接受了本人的采访,此情此景,历历在目。严康懋的孙子严令常先生是苏州大学法学教授,现定居加拿大,多年来一直留心搜集祖父的生平事迹并为传承先人的精神而不遗余力。他一直关注本书的进展并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尤其是他提供的有关严康懋家人的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本书的一些缺憾。此外,王景行先生与胡鼎阳先生也对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很大帮助。

近年来鄞州区着力推进义乡鄞州建设,故本书在编纂与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鄞州区有关部门的关心与大力支持。区委宣传部沈剑波、沈君达等领导十分关心本书的进展,与区委党校共同为本书提供了编写、出版资助。此外,鄞州银行慈善基金会、首南街道和鄞州区文广局及其文物管理办公室都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保持史料文献的原始性与完整性以努力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本人的一贯主张,但由此带来史料的冗长与烦琐似乎也在所难免。特别是本人学识有限,加之相关文献的缺失,本书还存在诸多欠缺与不足,在此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善根于宁波大学历史系

2016年9月1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聚财与散财(近代宁波帮义商严康懋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善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64375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2016273029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