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群星灿烂,本书的文化是指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体,儒、道、释(佛)三家互补的文化。佛家是出世的,道家是遁世的,儒家是淑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5000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中的精华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叙述这些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力求把创始人和后世人的修改和强化分开。任何一种文化传统均有其精华及糟粕,本书侧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普通作者(非传统文化专家)编写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它以儒家思想为主,道、释两家为辅的顺序编写。儒、道、释三家都受到早于他们的易学的重要影响,故本书设专章介绍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内容按照文化的定义,特指精神财富部分,如教育、科学、文艺等,并重点选其精粹或灵魂,即思维概括总结的形式(哲学)加以介绍,鉴于它是普及读物,力求通俗易懂。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五千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中的精华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绪论 全球人类社会向和谐世界过渡是必由之路/1

 第一节 世界经济全球化/5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理论/5

 (一)西方主流派全球化理论/5

 (二)当代新“左”派全球化理论/6

 (三)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6

 (四)全球化理论形成的过程/7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11

 (一)贸易全球化/11

 (二)金融全球化/12

 (三)生产国际化/12

 第二节 世界政治国际化和多极化/14

一、世界政治国际化/14

 (一)跨国公司/14

 (二)政府间国际组织/15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15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不可逆转/16

 (一)第三世界是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16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17

 (三)世界政治多极化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17

 (四)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17

 (五)多极化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8

 第三节 世界文化多元化及其发展/20

一、文化霸权主义/2l

 (一)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现实利益的矛盾/22

 (二)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既有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吸纳、合作、共存和统一的一面/24  

二、东西方文化联合论/25

第一章 儒家思想/33

 第一节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35

一、仁在《论语》的论述中处于突出的地位/36

二、仁的人道原则/37

 (一)关于知天(命)的认识,孔子在《论语》中两处三次谈到天命/38

 (二)关于知仁的认识/41

 (三)对知礼的认识/45

 第二节 孔子哲学的方法论——中庸之道/47

一、中庸的意义/48

二、中庸思想的应用/49

 (一)过犹不及/49

 (二)和而不同/50

 (三)时中与权/52

 (四)中庸之道是通往“小康”“大同”的理想社会/53

 (五)中庸思想的缺陷及其在历史上的曲折经历/55

 第三节 孔子哲学的认识论

——对学习的认识、态度与方法/56

一、对学习的认识/59

二、对学习的态度/60

三、学习方法/63

 第四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64

一、办学宗旨,把德育放在首位/65

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73

三、面对全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向/74

四、承前启后的教学内容/75

五、深邃而又灵活的教学方法/80

 (一)学习的最佳境界是快乐/80

 (二)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80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80

 (四)善于启发,触类旁通/81

 (五)身教重于言教/82

 第五节 孟子思想——儒家理想主义流派/8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85

 (一)仁政的思想根源/85

 (二)仁政的内容/87

二、孟子的性善论/95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99

 (一)教育的目的/99

 (二)教育内容和修养方法/100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103

 第六节 荀子思想——儒家现实主义流派/106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107

二、性恶论/109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111

 (一)学习的目的/111

 (二)学习态度/112

 (三)学习方法/113

四、荀子的自然观/114

五、荀子的认识论/116

 第七节 西汉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122

一、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历史背景/122

二、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理论/124

三、“天人感应”的神学论/126

四、按名分行事的认识论/129

五、董仲舒与先秦儒学的分歧/130

 (一)人性与教化/130

 (二)君臣关系/130

 (三)心性之别/131

 第八节 宋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132

一、程朱理学中“理”的观念来源及其含义/134

二、“格物致知”论及其方法论/137

三、人性的心性论/139

四、陆、王学派的心学论/142

 (一)“心即理”及“心外无理”/143

 (二)王守仁的认识论/145

 (三)王守仁的伦理学说/146

五、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总结/148

第二章 道家及道教/155

 第一节 老子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道/157

 第二节 老子的方法论——辩证的方法/164

 第三节 老子的世界观——无为而治/176

一、政治观点/177

二、为人处世/181

 (一)应用辩证的方法保存自己/183

 (二)重视养生之道/184

 (三)个人修养/185

 第四节 庄子的人生哲学/186

一、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含义,使“道”的概念更加抽象化和庄无化/187

二、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所述德的意义,使德的内容越来越实,以便于应世/190

三、庄子的人生态度/192

 (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192

 (二)超然的政治态度/194

 (三)万物平等和相对主义的世界观/194

 (四)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的生活态度/197

 (五)通过坐忘的入道途径/199

 第五节 道家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200

一、对儒家大师的影响/201

 (一)对孔子的影响/201

 (二)对孟子的影响/204

 (三)对荀子的影响/206

二、儒、道两家思想汇合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影响/210

三、对养生保健的贡献/214

 (一)传统养生学/215

 (二)气功养生法/217

 第六节 道教/222

一、道家在思想上的变化对形成道教的影响/222

 (一)老庄学说/222

 (二)黄老学派/223

二、道教的创立及其发展/224

 (一)道教的创立/224

 (二)道教的发展与成熟/226

三、道教与传统文化/233

 (一)道教理论的发展/233

 (二)广泛吸收民间的神,是道教不断壮大声威的途径之一/234

 (三)道教与我国古代音乐艺术/234

 (四)道教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235

 (五)道教与我国古代绘画艺术/236

 (六)道教与我国古代造像艺术/237

 (七)道教客观的壁画艺术/238

 (八)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239

第三章 佛教与佛学/241

 第一节 佛教在印度/243

一、佛教的创立/243

二、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244

 (一)四圣谛、八正道/244

 (二)十二因缘/245

 (三)五蕴论——原始佛教哲学理论的基础/246

三、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变异及消亡/246

 (一)部派佛教/247

 (二)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其主要教派/247  

 (三)佛教在印度的变异及消亡/248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251

一、佛教初期(公元前2-公元316年)在中国/251

二、东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公元316-589年)/252

 (一)道安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253

 (二)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贡献/254

 (三)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及神不灭论/255

 (四)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256

三、隋唐——中国佛教鼎盛时期/260

 (一)南北佛学的统一/260

 (二)佛学宗派的创建/261

 (三)翻译的佛典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261

 (四)中国佛教特色的形成/262

 (五)佛教国际中心地位的确立/262

四、儒、道、释三教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发展/263

 (一)经学之再次统一/263  

 (二)佛教的蓬勃发展,激化了儒、释两家的矛盾,也促进了双方的融合/265

 (三)道教组织日益完善与强大/265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佛教/266

六、变革中的现代中国佛教/268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72 

一、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272

二、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273

三、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273

四、佛教与石窟艺术/274

五、佛教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影响/276

六、佛塔艺术/278

七、佛乐/279

第四章 易学与中圈传统文化/281

 第一节 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283

一、《易经》/283

 (一)变易/283

 (二)不易/286

 (三)简易/287

二、《易传》/290

 (一)《彖传》/290

 (二)《象传》/297

 (三)《文言传》/300

 (四)《系辞传》/302

 (五)《说卦传》/305

 (六)《序卦传》/306

 (七)《杂卦传》/307

三、易学/308

 (一)历代易学的主要流派/309

 (二)读阴阳五行后的感想/315

 (三)易文化是探索自然与人以及认识自然与入关系的表现/321

 第二节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339

一、《易学与儒学》(简称《易与儒》)/339

 (一)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和运用/339

 (二)《论语》中的易学思想/340

 (三)孟子对《易》思想的发挥/342

 (四)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中的易学思想/347

 (五)荀子思想与《易》的异同/355

 (六)汉代易学倾向政治/360

 (七)理学与易学/362

 (八)王夫之以史解《易》/365

 (九)熊十力的新易学/370

二、《易传与道家思想》/373

 (一)《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373

 (二)《论‘系辞’是稷下道家之作》/377

三、《易学与佛教》(简称《易与佛》)/380

 (一)魏晋玄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380

 (二)王弼的易学与僧肇的般若学/384  

 (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契合/388

四、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393

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95

一、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397

二、中和思想/398

三、人本主义精神/399

 (一)民贵君轻思想/399

 (二)重人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399

 (三)重现世,远离鬼神/400

四、天人关系/401

 (一)顺应自然说/401

 (二)天人协调说/401

 (三)天人合一论/402

五、宽容会通精神/402

 (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402

 (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403

参考文献/405

编后记/410

试读章节

(三)对知礼的认识

对知礼的认识就是如何认识仁和礼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颜渊和孔子的对话中谈得很清楚。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其意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的制度,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向往仁的境界。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到仁的要求,难道还由他人帮助吗?颜渊继续问,如何具体实施: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即对不符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听,不谈,不做。

礼的内容是什么?礼和仁是什么关系?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他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臣、父、子各种人按照他们的身份行事,也就是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

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关系,也就是达到周王朝人伦道德的秩序。在这样的社会中,上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实际上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儿子对父亲的孝是孝顺,臣对君要忠诚,甚至是忠心耿耿。也就是在这些人际之间的爱是有差异的。这就与忠恕之道发生了矛盾。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必须那样。至于老百姓与君王的关系更谈不上忠恕之道。孔子对这些关系的认识是很明白的,他在回答孟懿子问孝的要求时,孔子只说了两个字“无违”(2.5)。无违是不要违背的意思,这里指不要违背做儿子的孝道,更不要违反礼节。对父亲要孝顺、孝敬、体贴,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愿。甚至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不但不能检举,还要为其隐瞒。孔子是站在孝道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社会制度说这番话的。因为孝顺是仁的根本,这个基础是不能动摇的。其实,仁者爱人,从血缘关系的爱推广到对整个社会所有人的爱,本身就有差别。事实上,父子之间和兄弟之间的爱和对他人的爱是有差别的。克己复礼为仁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的双重性。

孔子把传说中的唐尧和虞舜圣化,他仰慕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臣弑君及父子兄弟间互相残杀的事件频频发生,是由人们的道德败坏所引起的,因此他宣传爱人的思想,从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做起,恢复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即复礼),这实际上使变革的社会,不是向前发展,而是向后倒退,从政治上看,他是保守的,甚至是落后的。而且恢复周礼和仁爱之心是互相矛盾的。也就是“克己复礼为仁”阻遏了人道原则的贯彻执行。

孔子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中,在农奴、农民及一般体力劳动者缺乏人身保障的情况下,提出了爱人的思想,是一种创举。他把仁和知结合起来,起到了教育人们自觉地实行仁的原则。他用忠恕之道推行仁的实现。只有具有真正爱人的思想,丰富的人生经历及高度的智慧,才可能提出和应用忠恕之道,推向仁的目标。忠恕之道不仅在过去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今后全世界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的价值。所以孔子思想中,反映了人民性、民主性及思想上的先进性。所有的宗教宗旨都有与人为善的指导思想,但它们缺乏深刻的哲理(佛教除外),而且是有一定程度的迷信。孔子的爱人的哲学和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博爱不一样,博爱是与平等、自由联系在一起的。在理论上讲,每个人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力,是人权的一次解放。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的,各种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个人的自由是很有限的。但话又说回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平等。认识的必然才有自由。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规范,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绝对的个人自由,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对社会是有害的。孔子把礼和仁联系在一起是智高一筹,很有道理的。仁是核心或指导思想,礼是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思想指导人的行为,实施仁的行为保证了仁的贯彻。问题在于实行什么样的礼,孔子的错误在于“复礼”,在于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如果把“克己复礼”改为“克己以礼”就好了。即人们要克制个人的欲望按照社会发展的规范办事就好了。孔子在个人品德中,把仁看成是动态的,按照他的话说,只有颜渊能长期坚持仁的品德,其他人则只能短期做到(见《论语》6.7)。按现代的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因为孔子认为人的良好的道德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不断克服个人的私心欲望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现代人的行为规范(礼)是什么?就世界范围来说,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就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能搞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也不能实施强制的和平(同而不和)。就个人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来说,就是实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个人和民族之间都要互相尊敬和互相爱护。

45-47

序言

程达先生在《文化即人化》一文中指出:“从1871年起往后的80年间,世界知名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14种之多,时至今日,在文化研究热潮中涌现出来的文化定义已达一万种以上。”

根据《新华字典》(2001年修订版)对文化的定义为:“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根据这种广义的定义,文化和文明的定义完全一样。目前,通常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称为文明,文化指精神财富,也就是上述定义的特指内容。本书对文化采用了后一种定义,即特指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思想意识、人文文化、宗教、艺术、医药、建筑、养生学、饮食文化等。本书是一本普及性读物,只能就其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哲学谈谈,为了通俗起见,本书定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群星灿烂,本书的文化是指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体,儒、道、释(佛)三家互补的文化。佛家是出世的,道家是遁世的,儒家是淑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5000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中的精华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叙述这些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力求把创始人和后世人的修改和强化分开。任何一种文化传统均有其精华及糟粕,本书侧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著作,作者只比较认真地阅读了《论语》、《道德经》、《庄子》内七篇等。对其余的传统文化著作,我则采取了急用现学或阅读现代人对原著或原作者在学术方面的评述。本书不是什么专著,而是个人读书的体会,它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本书的特点是把儒、道、释三种文化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并把它们和现代世界和平与发展联系起来。

其次,我读这些知识的有关著作,基本上是在70岁以后,就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说,我是一个高龄的小学生,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像白纸一样,没有成见及知之不多,又完全是自学,很难避免在认识上的浅薄和片面性。第二个特点是由高龄衍生而来的,由于是高龄,对人生已有几十年的经历,加上原本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不满足于其然,总想知其所以然,在认识上可能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现代人思维方式。本书对于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又渴望学习它的人,可能会有一些帮助,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的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发展。

虽然我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想法,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我望海兴叹,不敢轻易动手谱写这方面的内容。许多亲人、朋友、同志看了我的读书笔记之后,他们认为若把这些内容公诸于世,将会对我国当代年轻人以及关心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有一定帮助。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写出初稿后,又受到几位长者和一些学者的多方鼓励和支持,我才下定决心,出版本书。

本书初稿原名《中华传统文化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读书笔记》,内容包括三篇:第一篇现代世界形势,它有三章,第一章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第二章当今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第三章现代高科技及其发展趋势;第二篇中华传统文化,它也分三章,第四章儒家思想,第五章道家及道教,第六章佛教与佛学;第三篇全球人类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它分两章,第七章当前全球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第八章世界历史的新时期及其发展。

本书初稿经过熟识的部分同志或朋友传阅后,编者接受了同志们的意见,首先是缩小篇幅,把初稿第一篇和第三篇共五章内容压缩成现在的绪论——全球人类社会向和谐世界过渡是必由之路;其次是突出重点,除保留原第二篇三章外,还补充了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章,并将本书名称改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读书笔记》本来是给自己看的,摘记了所列参考书中的数据与图表,修改稿中注明了所列数据和图表或观点的参考书,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

初稿完成以后,大连理工大学前校长、现顾问、两院院士钱令希教授看了部分初稿后,欣然同意推荐这本书,给我国东方学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季老羡林先生寄了一封推荐这本书的信。当我把钱先生的推荐信和本书初稿托人带给季先生时,季先生已住医院达半年以上,家中无人,不便于审阅,只好作罢。当我把实际情况向钱先生如实汇报后,这时钱先生已重病在身,用颤抖的手在他为本书的题词下签名,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后来人的厚望。

大连理工大学前党委书记周明老先生,是一位老红军,长期从事报刊编辑及文化教育领导工作,他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他看了本书的初稿后鼓励我写下去,不要顾虑个人得失,力争能为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并为本书题了词,表示支持。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系统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讬教授对本书初稿中关于系统科学的涵义增加了“很复杂”三字,表示了他对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及对本书的支持。

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李伯淳院长,看了本书的部分初稿后,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愿意向社会推荐本书。

太原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吴世民同志,南通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杨毓麟教授对本书的初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本书终稿又受到辽宁师范大学王树森教授审阅及大连理工大学高慎琴教授和胡正寰教授及林永康教授的认真审校,他们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为本书出版花费了不少心血。还有许多朋友,如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韩宝华、吕俊民、王炎炎教授,计算机系张成学、贾成隆教授、物理系孙盛新教授、原党委办公室马宽同志等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极尽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具体的帮助。我深感离开了朋友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本书是很难正式出版的。在此,我对所有鼓励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长者、学者、亲友和同志朋友们致以深沉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敬礼!

编 者

2008年5月

后记

在本书将要出版之际,看到了于丹著《论语》心得。这本书的写作方法,有点像庄子内七篇的写法。常用一些浅显的故事来说明一些深奥的道理。庄子的书常用讽喻和曲折的手法,人们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于丹把故事和道理紧密连接在一起,一看就明白,所以受到普遍的欢迎。当然,我无意否定庄子的写法,他处在那个时代,不采用“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的生活态度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庄子的智慧表现在他拒绝了楚威王邀请他出任国相的要求,宁愿作污水里游戏的小猪,也不作太庙的祭品——彩牛,他渴望自由的人生态度,为后人开阔了一条不愿随俗浮沉、渴望自由、独立自主的人生道路。于丹教授则生活在经过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祖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当然,就是在今天,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情况下,于丹教授写出这样的一本书也是不容易的。她的特点是悟性强,她能悟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些话突破了过去人们对孔老夫子的印象,激发了人们学习《论语》的兴趣,揭开了深入学习《论语》的序幕。2008年春节期间,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报告,比《论语》心得更接近实际,更贴近孔子的真实思想。

孔子是一位既有高度智慧,又很重视实践的人。他主张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勇于行。要学习他的精神,首先要全面正确理解其内容,然后努力去做。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并不难懂,关键在于能否付诸实践。严格讲,实践他的教导,与其说是认识问题,不如说是修养问题。孔子的许多言论是实用理性的表达。他对自己的许多言论没有做进一步解释。他的门生们在《大学》中,对儒家的道德价值作了一个概括的叙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对至善作了一些解释。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对至善(纯粹理性)解释得比较清楚。康德把善良意志的自律称为绝对命令。绝对命令以陈述句方式表达,它没有条件句,只是命令“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或者说,它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合理要求。孔子的忠恕之道正是用这种陈述句方式表达。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在绝对命令句中,加上条件句,或掺和任何杂念,就失去了它的道德价值。例如,为了获得名声,从事慈善做观点从纯粹理性来看,就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当然也不是不道德事业,而并非道德事业。

为了说明孔子的实用理性观点,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人向孔子提问:“以德报怨,何如?”他反问并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孔子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以德报怨,又如何回报恩德呢?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是首先要把事情的是非弄清,再清除过去的恩怨。李泽厚先生说:“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是实用理性的充分表现。”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道德上,在政治上更加适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存在矛盾,当时毛泽东主席说:“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联合求团结,则团结亡。”这里所说的斗争,就是要把是非曲折弄清楚。

孔子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在理论上既不容易准确把握,达到恰到好处;在实践中也往往难以实行。例如正确的见解由于人际关系或敏感性的政治原因往往不能付诸实践。孔子曾感叹地说:“中庸其至失乎:民鲜能久矣!”(3.29)这个道理,至今仍有其价值。

正因为把孔子的教导付诸实践不容易。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在孔子三千多弟子中,只有颜回长期保持仁德的思想境界,其余的弟子只能在短时间中有所志向。(6.7)孔子剖析自己说:“君子应该实行的三件事(智、仁、勇),我一件也没做到。”(14.28)。我认为这不完全是孔子出于谦虚的原因,而是他对智、仁、勇高标准的理解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当我看到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授奖大会后的文件声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却吸取孔子的智慧。”当时我很想了解和学习孔子的智慧,扩大一点说是想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但当时缺乏有关这方面的大众材料,也没有媒体方面的专门报导。我只好直接阅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这对于既缺乏有关知识的基础,又没有古文根基的我,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学习书本知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简单基本知识到系统知识以及到高深的知识,书愈读愈厚,知识面逐渐拓宽,拓宽的知识面,是量的变化;另一种是对书本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能把繁多的知识内容,用简明精炼的形式书写出来,书愈读愈薄。这时作者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已达到了质的飞跃。

一般说来,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只读书,把知识停留在书本上,不深入实际,不加以应用,很难深入,也很难避免教条主义。对书本知识,加以应用,这就表示对所学内容有所认识,不仅可能深入,还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我读经典的过程属于第一类学习知识的过程,为了学习《论语》、《道德经》等经典,我阅读了近百本书,可以说是愈读愈厚,但基本上是量的增加,处于“述而不作”的状态,我把它称为“钻在书中”学。谈不上应用,至多谈一点个人体会。但在学习知识中,量和质的变化不是绝对的,尽管总体上处在渐变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去粗取精、由繁到简,由无知到有知的作用。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讲座则属于第二种应用书本知识的内容。他们以广博的知识,几十年的读书体验,用45分钟的时间讲解一个主题,若对有关知识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是很难走上讲坛的。而且他们都能联系实际(包括自己),也表现了他们对有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能有所深化的程度。我把他们称为离开书本或站在书本上应用有关知识。

我不知道目前举办的《我读经典》的讲座还讲些什么内容,到什么时候。在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想法或建议:

一、只举行这种讲坛还不够,还要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专门著作。因为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难于领会讲座中所述内容。如果不读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就很难领会易中天教授所讲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为擂战题的说法。

二、举办“我读经典”以哲学家为主体的名人,全面评价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讲座,着重指出其中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并编写一些有关的读物,以便更好地批判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举办以自然科学家和研究方面的专家为主体的学者,介绍西方传统文化的讲座,甚至可以着重谈谈他们的优点,并编写一些普及性的有关读物。其目的是为了批判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为创立既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又有全世界统一的新文化开阔道路。

如果能完成以上所述的建议,不仅能构建平和开放的胸襟,起到沟通大众桥梁的作用,而且能起到凝聚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各族人民的强大力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我们传播和研究传统文化,绝不是重复走历史的老路,而是为创建新文化而奋斗。先进的文化是先进制度的号角,先进制度将为先进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奠定基础。先进的精神文明是先进物质文明的旗手,而先进的物质文明是先进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若没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精神文明也很难持久发展下去。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形成和谐世界。只有在和谐世界中,全世界人民共同改善自然环境,有效地防止自然灾害。应用新技术开阔人类生活的新资源,使沙漠变成良田,开发海洋资源。有人估计,按现在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2025年全球人口将高达83.8亿,甚至更高。人口增长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食物链级愈高,其生产的限制愈大。而人类处于高能耗营养级的最高层,其发展应有所控制,所以要严格控制全球人口增长。

如果没有战争,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改善自然环境,就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就足以能够保证全球人类的丰衣足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缩短,人人有多余的时间,从事自己所爱好的事业。人们的职业界限逐渐消灭。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人不再是劳动的工具,而是具有理性智慧、高尚道德的人。人们推举擅长科学技术的人管理生产,推举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高度智慧及道德高尚的人管理政治生活。人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文化艺术向更高更完善的方面发展,人们的品德高尚,起码能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又能自觉地服从社会的要求,以至先人后己,为整体利益做贡献成为生活的习惯和需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友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141816
开本 16开
页数 4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9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26.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