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初纪元(亲历者口述实录)/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凤翰著的《民初纪元(亲历者口述实录)》节选了亲身参与这十年重大政治事件的若干当事人的回忆编辑成书,主要集中描述于自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段历史,并适当向前后延伸。通过这些讲述,可以比较真实再现当时历史发展的轨迹,为民国历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内容推荐

“百科史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规划并陆续出版的一套大型学术书系,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重点图书项目。 “百科史学”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坚持原创性、权威性、独特性的出版理念,选题多为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口述史、传记、回忆录及史学著作,绝大部分图书系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912年民国始肇,其后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制崩解、社会剧变、新制初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这是中国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离析和新的社会秩序建立的探索时期,是毁灭与涅槃交替的创启时代。刘凤翰著的《民初纪元(亲历者口述实录)》根据亲历这一历史阶段、参与其发展的民国时期著名人物的叙述和回忆辑录而成,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脉动之面貌。

目录

导言

一、长夜待旦

 (一)同盟会成立

 (二)山雨欲来

二、辛亥首义

 (一)起义之准备

 (二)起义成功

 (三)未成功的革命

三、南北议和与二次革命

 (一)南北议和

 (二)二次革命

四、护国运动

 (一)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

 (二)孙中山的转变

 (三)讨袁运动

五、护法运动

 (一)混乱的北方政局

 (二)南方形势的发展

 (三)护法斗争与失败

六、低潮中屡起屡仆

 (一)培植革命军事力量及挫折

 (二)组织工人运动

七、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轫

 (一)现代司法制度的滥觞

 (二)地方自治之尝试

 (三)名存实亡的国会代议制度

试读章节

民国前十年中,旧的政治秩序被打破,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权威骤然消失,形成了政治真空。针对这种失序的局面,各种新旧政治势力在辛亥革命造就的广阔舞台上展开了激烈角逐。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这次革命并不是建立在系统的社会革命的基础之上,相较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延伸与集成的道路,辛亥革命其实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即先有政治革命然后再有社会革命。所以,这次政治革命不仅没能在短期内改变民众的政治观念,即使对传统的政治精英的传统政治思维模式也没有太多的触动。吕思勉先生认为:“民国的成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来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所以清朝立见颠覆。”①辛亥革命所反映出来的政治激情掩盖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革命者在内,当时的政治精英对他们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状况并不清晰,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估计严重不足。

辛亥革命后,革命者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想化设计立即就遭到了现实的重击。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粉墨登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为共和理想展开斗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旧的政治势力渐次被驱逐出历史舞台,而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另一方面,从更深的层面上看,旧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模式被逐步清理出历史舞台,新的政治秩序和政治发展方向逐步得以确立。

概略说来,民国头十年中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政治势力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封建复辟势力,其中以袁世凯和张勋为代表①;其次是北洋军阀势力和逐步形成的地方军阀势力,后者多是袁死后所形成的政治势力;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四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由于本书所选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第四种势力,因此我们主要阐述前面三种政治势力的角逐。

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与革命政府间的矛盾立即凸显出来。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凯的政治实力就已经迅速窜升,1911年11月终于受命组阁。面对南方的革命形势,袁的基本策略是,先‘‘养寇自重,然后再挟清压孙,伺适当时机,通吃两家,唯我独尊。袁当时也确有此实力,亦有此时机,故有恃无恐也。”②革命者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在与袁的和谈中自然处于下风。虽然南京政府仓促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在制度设计上作了特别安排,使临时大总统既要受制于参议院,又要受国务院的制约。③但是在袁的精心操纵和欺骗下,最后这些措施均成具文。革命的果实最终还是被篡夺了。此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袁氏逐渐清除了北京政府中的革命力量,并打击了南方支持革命的地方势力(李烈钧等)。北洋军阀与革命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再次爆发。双方历经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到1916年终于将帝制自为的袁世凯驱逐出历史舞台。  袁氏称帝的失败与稍后张勋复辟的随起随仆,意味着封建帝制已经无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几派,各霸一方。主要有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奉系张作霖等。他们为控制中央政权,互相激烈争夺,造成中国政治舞台上风云变幻,战乱不已。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打着“中华民国”的幌子,披着“民主共和”的外衣,实行的却是专制独裁的军阀政治。北洋军阀之外,在支持革命和地方自治的旗号下,地方实力派的势力也开始扩张。例如,谭延闽坐大湖南,唐生智在云南的势力不断发展,广西则成为陆荣廷和唐继尧的天下。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的军事斗争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革命党人并没有自己的武装,不得不借助于这些地方实力派,从而给他们趁机扩张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如钱穆先生所言,这一时期“旧中央既倒覆,新中央又动摇,经过帝制、复辟两事变,此辈乃生心割据。各地军阀,纷纷四起,其时全国各地军队之多,至少当逾二百万以上。不断的兵变与内乱,遂为民国以来惟一最常见之事态。”P6-8

序言

近些年,“口述历史”在学术界风靡一时。作为一种史学新流派,虽说发端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然考其源流,实滥觞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众多形同“口述历史”的经典了。“六经皆史”,其中就有大量的口述。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延续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论语》,亦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口述历史”。班固《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问夫子之语也。”《论语》除了其思想、人文价值外,我们从中亦可探寻到当时的社会制度、礼俗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其史学价值自不待言,或可称作“有韵之史记”。《礼记·玉藻》中有言,“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中国古代早就有专门记载“口述历史”的史官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不是由后人写出来的,而是由当世人共同塑造的,对他们言行与感悟的记载才是最真实的历史。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对中国古代“记言修史”传统的传承与光大。

“口述历史”项目最初是由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首任所长、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拟订并组织实施的。历时40余年,共收集整理了70多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记忆资料。受访者都是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知名人物,或是与重要人物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士,包括国民党党务要人、民国军政元老、科学教育方面的著名学者、经济及工业界人士、社会名流等,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而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从“台湾口述历史”项目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访谈录中,精心筛选后,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的。这些内容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外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士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中国的近现代是一个命运多舛、艰难困苦的时代,亦是一个奋发图强、英才辈出的时代。这套书里既饱含了当事人血泪沧桑的经历、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一种痛入骨髓的情感,也饱含了他们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感叹和抵御外辱、献身民族的理想与志向。这样的历史才是丰厚鲜活、有血有肉的历史。但是,该书的口述者大多是当年国民党的党政要员,其忆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所述内容皆为个人所见所闻,其中难免有记忆不周之处,亦有主观成见或为名人、友人、亲人讳。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能兼收并蓄、去伪存真。他们许多看法观点,我们不一定赞同,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因为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历史的另一面,只有多面向的历史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这也使得这套书的出版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其一,补阙拾遗。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明白,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难研究。单凭文献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局限性很大。许多重要事件,不是没有留下文字,就是重要档案尚未公开,。甚至有许多东西被涂上了太多的脂粉。那么这套口述厉史,或许可以给我们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带来一份惊奇与裨益。

其二,承前启后。按照“春秋三世”的说法,书中的口述者是“所见世”,在今天我们这些人是“所闻世”。我们能听到当世人的讲述,是我们的幸运。但是我们亦有责任把这些“所见世”者掌握的资料记录下来,把许多事情弄清楚,留下信史,这样才有“所传闻世”。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才不会因此而断绝,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繁荣发展。

其三,鉴往昭来。回顾近现代的中国,天灾人祸,更迭相加,国破家残,生灵涂炭。如今时过境迁,进入21世纪的中国已与往昔大不相同,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处处散发着和谐之气。然《易经》有云,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版这套书,不仅是要提供一个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完整视角,更是要“以史为鉴”以“知兴替”,从而可拒乱,乃至升平,直至万世太平。

愿我中华民族从此复兴,永享盛世。

泛泛为之一序,无以益其善美。

2009年3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初纪元(亲历者口述实录)/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凤翰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97204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5
CIP核字 2016005495
中图分类号 K258.0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