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西奥多·德莱塞前后经过三十几年时间的精心构思而写成一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全译本)(精)》是为第一部。小说以一个名叫法兰克·阿吉龙·柯帕乌的垄断资本家的一生经历为主线,集中地写出了他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暴发成为拥有上千万财富的铁路、金融资本家的过程。

内容推荐

西奥多·德莱塞在《金融家(全译本)(精)》中如实地揭露费城官商勾结、沆瀣一气、发财致富这一赤裸裸的现实,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人们从费城这个缩影里清晰地看到一个世纪多以前美国在政治、财经、金融、司法诸方面制度极其混乱,流弊严重,官员们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勾结商人,合伙投机,明争暗斗,坐收渔利等种种不可告人的勾当。通过德莱塞对“权“与“钱”的细节描写,人们一目了然地看到正在形成之中、不久即将主宰美国的金融寡头政治的雏形。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费拉德尔斐亚是一个二十五万多人口的城市,法兰克·阿吉龙·柯帕乌就出生在那里。那里有一些美丽的公园、著名的建筑、满是令人怀念的史迹。有许多我们和他到后来才知道的东西——电报、电话、捷运公司、外洋轮船、邮局递送信件,当时还没有出现。那时还没有邮票,也没有挂号信。街车也没有创办起来。只有许多公共马车可以代步,至于要出远门,只好依靠正在慢慢地发展的、多半靠运河来联系的铁路干线。

当法兰克出生的时候,柯帕乌的父亲还是一个银行小职员,但是十年之后,当这个孩子开始很懂事似的、活泼地观察人世的时候,亨利·华盛顿·柯帕乌先生因为银行总经理逝世.其他的职员挨次提升,他就接替了升职的出纳员的空缺,每年有三千五百块钱,在他看来是优厚的薪水。他兴高采烈地告诉他的太太,立即决定把住家从布丁武街21号搬到新市街124号,那里的环境好得多,是一座漂亮的砖楼,是三层楼而不是他们现在住的二层楼。将来他们还可能搬到更好的什么地方去,但是目前,这就行了。他是非常知足的。

亨利·华盛顿·柯帕乌只相信亲眼目睹的东西,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一个银行家,可以说是一个未来的银行家。在当时他是一个仪表出众的人物——高高瘦瘦,喜欢盘根究底,高级职员的气派——一副美丽光滑、剪得短短的络腮胡子,几乎长到耳垂下面。他的上唇平滑而奇阔,鼻子长而直,下巴微微突出。他的眉毛浓厚,更衬出了朦胧、灰绿的眼睛,头发短而光滑,梳得很漂亮。他老是穿着大礼服——这是当时金融界的气派——戴一顶大礼帽。他的双手和指甲都非常干净。他的举止可以说是很严肃的,虽然实际上说庄严还不如说文雅更贴切一些。

因为他一心想在社会上、经济上往上爬,对于和准谈话以及谈到谁都很小心谨慎。他不敢表示激烈的或者不合时宜的有关政治或社会的意见,正如他很怕别人看见他和坏人在一起,虽然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意见可发表。当时废奴与反对废奴两方面争论得很厉害,他却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他深信一个人只要具有资金和一件稀奇的东西,一种富于吸引力的性格——一种争取别人信任的能力,就可以从建造铁路上获取巨利。他硬是认为安特鲁·杰克逊m反对尼古拉·别第尔和联邦银行是完全错误的,那是当时的一个大问题;当时还有大量的贬值的钞票。在社会上流转,老是流进他的银行里来——当然是打了折扣的,并且加上利息借给急需的借款人——他为这种情况觉得担心,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他那家银行是费拉德尔斐亚的第三国民银行,行址就在费拉德尔斐亚全市的金融中心,实际上也是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三街。银行老板是兼营经纪业务的。当时的州银行,不论大小,都有一种流行病,不按法律规定,以不可靠的、不明确的资产作资金而印发钞票,以惊人的速度倒闭或者停业;了解这一切情况是做出纳员的柯帕乌先生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结果,他就变得胆小如鼠。他真不幸,缺少使人在任何事业上出人头地所必需的两件东西——吸引力和远见。他生来就不能做大金融家,虽然他却明摆着要成为一位相当成功的金融家。

柯帕乌太太生性倾向宗教——一个矮小的女人,淡棕色头发,明亮的褐色眼睛,在妙龄年华是风姿动人的人物,但是现在已经变得比较呆板而实事求是了,一心要对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认真给予慈母的眷爱。儿子们由大儿子法兰克带头,老是给她添麻烦,因为他们老是要跑到市内各处去,去和顽童打交道,看看、听听他们不应该看也不应该昕的东西。

法兰克-柯帕乌打十岁起就是一个天生的头领。在他读书的小学,后来在中区中学,大家都认为他的常识在任何情形下无疑都是可以信托的。他是一个坚强的青年,勇敢、无畏。他从懂事起就热衷于经济和政治,他不喜欢书本。他是一个整洁、结实、身材适度的孩子,生就一张光润、轮廓鲜明、感觉敏锐的面孔;两只灰眼睛,巨大而明澈;前额宽阔,一头短短的密竖的深棕色头发。他具有机敏、轻捷、矜持的态度,老是提出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聪明的答复。他一向无病无痛,吃东西总是津津有味的,用强硬手段来管他的兄弟们。“走过来,乔!”“赶快,爱特!”他发布这些命令,态度并不粗暴,但总是坚定的,而乔和爱特就都来了。他们一开始就把法兰克当作上司,对于他所说的话都是急于听命的。

P1-3

序言

也许人们至今依然记忆犹新:2001年,纽约曼哈顿上空,直插霄汉、誉称双子星座的世贸中心大厦瞬间化为灰烬;2000年冬天,适值世纪之交,美国两党竞选总统,选举舞弊、丑闻迭出……由此再远些,追溯前尘往事,1871年一场特大火灾,将芝加哥这个中西部最大的商贸重镇夷为平地,不经意之间带来了“黑色星期五”,使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证券市场一片混乱,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乃至于全美经济恐慌……对于如此突如其来、波谲云诡的罕见的劫难与社会腐败,德莱塞独具慧眼,信手拈来,作为小说的时代背景,绘声绘色地写进了他的杰作《金融家》里。当时美国文坛虽然不见得没有高手——比方说,20世纪头十年内,各媒体攻击政界、商界贪污腐败的新闻报道盛极一时,从而涌现出一批揭露黑幕、要求改革的作品,连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都认为要“对恶势力作无休止的斗争,不应该有间歇”,还别出心裁地把这些专门痛揭丑闻的人喻为约翰-班扬的名著《天路历程》里的“扒粪者”。可惜这些跳不出新闻报道框框的作品,仅仅是昙花一现,早就成了过眼烟云——说到底,这些作者终究不像德莱塞那样具备准确的时代感、非凡的才识和如椽之笔,断断乎捕捉不到、也驾御不了如此重大的创作题材。《金融家》纵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在反映瞬息万变、动荡不安的时代风云与社会现实,以及政界、商界无孔不入的贪污窳败,特别是描绘19世纪末期在美国产生的、靠巧取豪夺而发财致富的资本家这个领域里,被公认为最出色的作品,至今依然富有魅力,发人深省。

德莱塞在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1900)及其姐妹篇《珍妮姑娘》(1911)问世、震撼文坛之后,推出“欲望三部曲”:《金融家》(1912)、《巨人》(1914)、《禁欲者》(1947)。三部曲的故事背景始自南北战争的年代,大体上可归入被马克·吐温给定了性的“镀金时代”的时期。《金融家》的故事主要依据来自查尔斯·T耶基斯发迹史。后者实有其入,是19世纪90年代在芝加哥叱咤风云的美国大资本家。德莱塞一来对耶基斯其人其事烂熟于胸,二来他又集中概括众多其他资本家的特征,所以在小说里写到主人公法兰克·柯帕乌这个天生的金融家的发迹始末可谓得心应手。

德莱塞献给美国城市小说的,是一长溜画廊式的、有血有肉、富有时代气息、堪称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人物形象;他在自己的小说里塑造的典型人物,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弱者、牺牲品、失败者。比方说,嘉莉妹妹是个进城闯荡的外来妹,尽管后来莫名其妙地变成名噪一时的女伶;珍妮姑娘也是个打工妹,一生坎坷,沦为情妇,当然,她性格中最大的闪光点——自我牺牲精神,却是感人至深,赫斯特伍德身为高级酒吧经理,踌躇满志,最后还是开煤气自尽;克莱德是个外来仔、穷小子,为了一心攀附权贵,终于成了美国梦的牺牲品。德莱塞关心的弱势群体——这些外来妹、打工仔,如今都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另一类则是强者、超人、胜利者。比方说,《金融家》里的法兰克·柯帕乌;还有《天才》(1915)里的尤金·威特拉。描绘19、20世纪之交金融家如何成长与发迹、如何巧取豪夺的全景图,在美国文学中是德莱塞开创了先河。

在德莱塞笔下,法兰克·柯帕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玩弄权术、富有时代象征的冷酷无情的超人、巨人,又是一个怎么也压不垮的人物。他自幼无心读书,可是天生头脑活络,特别精于算计——赚钱。他在十岁那年亲眼目睹过鱼市场里龙虾吞噬乌贼的惨状——这一活生生的弱肉强食的教训,给他醍醐灌顶,解开了人生之谜:如果说龙虾吃乌贼,人吃龙虾,那么,试问吃人的——又是谁呢?答案是:人吃人,原来就是如此!从此,他就铁了心,要做一个强者!他的信条是:满足自我,斗争属于强者!生活就是适者生存。主宰着他从二十岁一直至死的所有形形色色的欲念,法兰克·柯帕乌无不通晓:追求发迹、追求女人、追求美、附庸风雅、喜好艺术、追求名声与威望、追求不朽,恨不得自己死后给人留下那种半人半神的印象。众所周知,南北战争以来,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加剧,发迹致富正风靡全国。少数强暴的银行家不择手段地剥削整个北美大陆及其平头百姓,他们腐蚀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他们的财源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各行各业的巨头、大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国经济实力开始称雄全球。法兰克·柯帕乌就是那个“镀金时代”冒出来的尼采式的英雄人物。从外貌上看,他长得健壮、漂亮,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昧良心的无耻之徒。他对社会道德、传统习尚,乃至于教规“十诫”之类,全然不屑一顾,但对金钱、权势、美女贪得无厌,决不允许任何力量妨碍他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德莱塞的小说里,跟法兰克·柯帕乌的发迹这条主线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乃是他的艳史——两次不幸的婚姻,年仅十九岁便娶比自己长五岁的富商新寡丽莲·珊波尔为妻,不久又跟富豪巴特勒的女儿爱玲一见倾心,卿卿我我,私通同居——作者在这里,实际上为法兰克·柯帕乌日后坐大牢埋下了伏笔,因为如果他不是喜新厌旧,不是耽于女色,不去染指爱玲,不使他的主子巴特勒大发雷霆、决心惩罚他的话,本来他不会落到如此惨败的下场。

……

总而言之,从塑造人物的功力、戏剧场面的安排、情节的模式、适度的创新等诸视角来观察德莱塞的小说,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1944年美国批评家艾伦·泰勒缘何把德莱塞同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仅有的三大小说家。

20世纪后叶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时代日渐逼近,世界文坛上形形色色的流派与作品,可以说五花八门,各传媒节日花里胡哨,令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时,人们生活节奏也都普遍加快,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相形之下,文学中大部头巨著显得难以与眼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完全适应,所以,德莱塞的长篇小说似乎比独领风骚的过去要被人冷落了一些,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根据我90年代末旅居美国期间的细心观察,德莱塞的重要作品,以及根据诸如《美国悲剧》等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录像带,在当今美国大大小小的书店、录像带出租公司里还是赫然在目,陈列在经典作品架子上,而且不时有新版书问世,至少也说明在美国读者、观众群体里不乏知音。比方说,美国著名的《现代文库》不久前还将《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列入20世纪一百本最佳英文小说内,须知只有几位作家获两部小说同时入选的殊荣。特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专家、学者根据德莱塞的原稿刊印《嘉莉妹妹》复原本问世以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有关德莱塞及其作品的研究著作,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激起国内外读者的浓厚兴趣,随之似乎掀起一股“德莱塞热”,给德莱塞小说重新定位,好评如潮。拙译《嘉莉妹妹》(据宾大复原本译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初版于2003年1月,一年内连续四次重印,实属罕见。这一事例再次雄辩地证实了我国广大读者对德莱塞经典作品情有独钟,爱不忍释。伯克莱加州大学拉泽-齐夫教授重评《金融家》时就深中肯綮地说:“德莱塞写出了一部伟大的美国商界小说,堪称空前绝后。”批评家理查曼-林杰曼在90年代的专著中甚至下了断语:“德莱塞是美国小说家里最富有美国气魄的……有过一个时期,他就是美国文学,唯独一位堪与欧洲文学大师相提并论的美国作家。”显而易见,决定一部文学作品好不好,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走笔至此,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当代美国作家威廉·范·奥康纳说过的一段话:“伟大的作家脱颖而出,把同时代的人远远抛在后面,他们生活在另一种时间里。……一切历史——包括文化史——都会丧失光泽,对某一个作家、某一部小说热心的人不得不拿出抹布与擦粉,想叫大家看出时间的锈暗背后才是弥足珍贵的金属品。”毋庸置疑,奥康纳所言极是,包括《金融家》在内的德莱塞的第一流长篇小说,都是抹掉锈斑、闪闪发亮、响当当的金属品——既是引人入胜的小说,又是社会历史文献的经典著作。我觉得,古今中外稗官野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金融家》对于对时下反腐作品及其影视连续剧情有独钟的我国广大受众与创作者来说,尤其值得仔细赏析,不消说,大有裨益。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资深翻译家

潘庆舲

2006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西奥多·德莱塞
译者 裘柱常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7126
开本 32开
页数 5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04
CIP核字 2016033349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8
148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