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力量
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游戏占有重要的分量,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L·辛格说过,“……孩子的游戏……不仅是为了乐趣,而且还是发展其认知和情绪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游戏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开心,还是一种创新有益的教养方式,是孩子用来探索世界的一个主要渠道。
提到游戏,很多家长都会想到玩具,家长会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毛绒玩具、电动玩具、益智玩具等,应有尽有,有些家庭甚至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房间来摆放孩子的玩具,因为他们认为玩具越多,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越好,对孩子的潜能开发越有利,其实不然。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当你给孩子三个以上的玩具时,他往往不知所措,拿起这个玩一下就丢到了一边,拿起另外一个玩一下也丢到了一边,就像狗熊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到最后哪个玩具都是摸一下就停下来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性。
在我看来,玩具不在多,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孩子,你给1岁的孩子玩3岁孩子的玩具,他是不会感兴趣的。孩子是天生的发明家,家里的很多小玩意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如果你家的玩具很多,可能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创造发明的机会。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4岁的儿子正在房间里玩耍,发出很大的声响,我好奇地走过去一看究竟,孩子的“玩具”令我惊叹不已。小家伙在地上摆放了很多空的矿泉水瓶,并将它们摆成三角形,然后拿着一个毽子丢向矿泉水瓶,一下子就打倒了五六个。孩子兴奋地大叫起来:“我赢了,我赢了。”小家伙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有些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说:“阿姨,我的保龄球打得怎么样?”原来,这是小家伙自己发明的保龄球游戏。
遗憾的是,有些家长会把孩子这些发明创造行为说成是“捣蛋行为”,不予支持。事实上,这才是最好的玩具、最好的游戏,你不仅要支持孩子,还应该和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有趣的玩具,而不是将孩子泡在一大堆玩具之中。一般来说,在某个阶段,适合的玩具有个两三样就够了。
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提倡亲子游戏,这不仅可以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通过游戏走入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表达和理解深层的情绪,通过游戏,搭建一个亲子沟通的桥梁,而且很多生活中孩子不理解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游戏呈现给他,有助于他的理解。
女儿2岁半的时候,我发现她对数字很感兴趣,她总是问我:“妈妈,这是几?”她自己也能从1数到20。有一次,我问女儿,“1加1等于几?”女儿思考了一会儿,摇着脑袋说:“不知道。”其实,女儿不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而是无法理解“1加1”是什么意思。
于是,我拿出两个苹果放在桌子上,我来扮演顾客,让女儿来扮演买家。“小姑娘,我想买一个苹果。”女儿就把一个苹果递给了我,我接着说,“我想再买一个苹果。”女儿又给我拿了一个苹果。于是,我问她:“现在我手里有几个苹果?”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两个。”然后,我告诉她:“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就是1+1。”女儿很快就明白了加法的含义。
毋庸置疑,游戏对于开发孩子的潜能是十分有帮助的,但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玩伴,所以父母就成了孩子的最佳玩伴,可父母又常常因为工作忙,忽视了孩子对游戏的需求。在这里,我想提醒父母们,无论你工作多忙,都应该抽出点时间,陪你的孩子一起游戏,这对他的成长、潜能开发都是有好处的。
那么,父母该如何与孩子做游戏呢?你的童心还在吗?很多人把与孩子做游戏简单地理解为陪着孩子一起玩,这是不准确的,与孩子做游戏对父母来说,也是一门功课,做好这门功课,大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影响孩子。一些父母在与孩子做游戏时,常常会指导或者指挥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这是非常不妥的。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他们才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想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开动脑筋,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玩游戏时,一定要将自己的身段放低,你可以问孩子:“宝贝,你告诉我这个玩具怎么玩吧?”“宝贝,我应该怎么做呢?”在游戏的过程中,始终要让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父母是配合者,扮演的是配角。
从事母婴行业以来,很荣幸认识了很多的妈妈和家庭,我相信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全身心爱着孩子,可是很多妈妈却会有这样那样的育儿困惑,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更好地去爱孩子?请从这本书开始。
——摇篮网CEO杨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相识了本书作者熊老师,通过做检测我了解了孩子、家人的先天优势和劣势,使我在育儿时更能因材施教,更能有效沟通,为孩子成长创造好的环境。
——新领航教育创始人张芙华
从事儿童教育16年的我深感家庭教育对孩子陪伴和成长的重要性,熊敏通过多年一线教学案例分析,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体系,帮助了成百上千的家庭。
——东方教育创始人李东方
爱孩子,就从了解他开始。因为有了这种爱,才能更好地呵护关怀孩子,才能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特长,给予更多适宜的鼓励和肯定。
——杭州市新华小学校长沈洪
从事心理行业8年来,我体会就是夫妻和亲子作为亲密关系这重要的两部分,是个体再次认识自己、心理成长的纽带,熊校长的这本书能让亲子沟通变得更加和谐。
——万千心理创始人、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强
了解和尊重孩子,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贝聊副总裁(原网易教育主编)朱敏
做父母的都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自己有多爱: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吃外国进口食品,送孩子学各种兴趣班,出门车接车送……
那么,这就是爱吗?请问你了解你的孩子吗?清楚他的潜质吗?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吗?懂得如何与他沟通吗……因为不了解,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以爱之名,伤害着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我们付出了多少,而是孩子感受到了多少。孩子只想吃一个苹果,我们却给了他整车香蕉……爱,应从了解开始。
我看过一部印度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影片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叫伊夏的男孩,长着小龅牙很是可爱,但在老师、父母的眼里,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坏孩子”。上课走神、做白日梦、搞恶作剧,所以,他常常被老师批评,被“请”出教室,甚至多次要求请家长过来谈他的问题。不过,伊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特别喜爱画画,遗憾的是,老师、父母都没有发现他的这个优点。后来,父亲无法忍受伊夏的不争气,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
到了寄宿学校之后,伊夏的性情大变,他由以前的调皮、活泼变得沉默寡言,老师、同学依旧不喜欢他,他几乎成了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尼克老师,一个美术代课老师,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他鼓励伊夏,为他补习功课,使得伊夏重新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学习成绩进步非常快,而且还拿到了学校绘画的第一名。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小“伊夏”,只是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幸运,没有遇到像尼克一样的伯乐,去发现他们身上的才华,最终碌碌无为,甚至在老师、父母的斥责声中变得一无是处、自暴自弃。
每个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尚待雕琢的璞玉,而每一块璞玉又形状各异,如何才能让他呈现出不菲的价值,在于雕刻师,即父母如何去雕琢。聪明的雕刻师会因其型而做,顺势而为,既省力又事半功倍,使得璞玉最终抖落了灰石,变成了光彩夺目的美玉;糊涂的雕刻师则按照自己的设计随意雕琢,不顾及璞玉原有的形状与价值,结果使原本价值连城的美玉变成了一文不值的顽石。
请别责怪你的孩子只是一块“顽石”,因为你不是一名优秀的雕刻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雕刻师,首先你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其次,不要让自以为是的思想伤害到孩子;第三,真正地了解孩子,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指南针;第四,用爱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最后,找到孩子身上蕴藏的宝藏,关注他、开发他、成就他。
孩子虽小,但他的世界一点儿也不简单。爱他,就从了解开始!
每对父母都认为自己很爱孩子,却不知道爱是建立在了解之上的,没有了解的爱,就是对孩子的伤害!
熊敏编著的《爱从了解开始(穷养富养都不如用心养)》将引导父母如何真正地去爱孩子,首先,父母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其次,不要让自以为是的思想伤害到孩子;第三,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孩子;第四,用爱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第五,发现孩子身上蕴藏的宝藏,成就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尚待雕琢的璞玉,只要用心构思、巧妙加工,都能变成光彩夺目的美玉!
《爱从了解开始(穷养富养都不如用心养)》是熊敏老师用十年时间打磨的作品。
她从事教育工作接近二十年,专职亲子教育咨询整整十年!
这十年来,她全国巡回公开讲座600多场,接受过千千万万家庭的教育问题咨询,是国内专业的教育专家之一。
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爱孩子的书,还是一本教你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