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保险史话/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姚庆海主编的《保险史话》的叙事过程自19世纪初期保险业从欧洲传入我国始,至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止,记录了保险业在我国萌芽、存续、发展的全过程。该书时间跨度长达300余年,为读者再现了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前后,对中国保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风采与历史事件,并以1979年为新中国保险业的起点,通过记述35年来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我国必将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的美好未来。

内容推荐

中国已从一个保险弱国成长为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站在迈向保险强国的新时点,姚庆海主编的《保险史话》以时为经、以事为纬,通过许许多多的故事,钩沉往事、探寻渊源,全景式地回顾了中国保险思想萌芽、现代保险业产生、西方保险传人、清代保险市场格局、民国保险市场演变、革命根据地红色保险、新中国人民保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保险业的崛起等主要历史场景,并展望了中国保险业的机遇与未来。《保险史话》是中国第一本官方编写的通俗中国保险史读本。

目录

一 保险的起源(远古至1805年)

 1.保险思想的萌芽

 2.现代保险的发端

 3.“寻求中国的财富”

 4.外贸垄断组织——“十三行”

二 中国保险业的兴起与发展(1805—1911)

 1.中国最早的保险机构

 2.保险思想的传播

 3.第一代中国保险人

 4.上海保险市场的崛起

 5.第一家官办保险企业——保险招商局

 6.清末保险市场状况

三 北洋政府时期的保险业(1912—1928)

 1.民族寿险先驱——吕岳泉

 2.商业资本对保险业的投入

 3.史带的保险传奇

 4.北洋时期的保险市场

四 国民政府时期的保险业(1928—1949)

 1.银行投资保险的浪潮

 2.金城银行与太平保险

 3.中国银行与中国保险

 4.最早的保险学术团体——中国保险学会

 5.大后方保险市场中心——重庆

 6.陆地兵险与“十三太保”

 7.保险立法的历史沿革与监管

 8.抗战胜利后的保险业

五 红色保险(1922—1949)

 1.根据地的保险事业

 2.地下党创办的保险公司

六 新中国保险事业的创建与坎坷(1949—1978)

 1.新中国保险事业的筹备

 2.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

 3.“一五”时期的保险业

 4.国内保险业务的停办

 5.坎坎坷坷二十年

七 改革开放后的保险业(1979年至今)

 1.中国保险业的新生

 2.保险市场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3.“新国十条”与新时代

 4.向保险强国迈进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保险的起源

(远古至1805年)

1 保险思想的萌芽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抗争、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历史。从洪荒时代走来,人类防灾避祸、和衷共济,保险思想孕育而生。

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一群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埃及石匠为了抵御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组成了一个互助组织,他们在一张莎草纸上签订了协议——当一人遇难,共同分担损失,用大家所缴会费支付会员死亡后的丧葬费用。

1901年,一支法国考古队在伊朗古城苏萨遗址挖掘出一根高2.5米、周长1.5米的玄武岩石柱,石柱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经考证,这是一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法典,共282条,其中规定:货主雇商队海上贸易,雇主与商队利润平分;如果商队不归,或归来无货无利,货主将接收商队人员财产,甚至可将商队人员的妻小据为奴隶;商队货物遭遇海盗,经当事人宣誓无纵容或过失情节,可免除当事人责任。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有关海上保险思想萌芽的最早记载。

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不过那时腓尼基人驾驭的船舶构造简单,抵御风浪能力差,遇到大风大浪,常需抛弃船上货物,减轻重量,以避免船舶沉没。为了使抛弃货物的损失得到合理补偿,其损失由全体受益者共同承担。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们已尊奉一个原则——我为众人,众人为我。公元前916年,腓尼基人将这一“共同海损”的做法在罗地安商法中予以明确:“凡因减轻船只载重而投弃人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须由全体来分担。”

中国古人的灾备思想被视作中国保险思想的萌芽。据先秦古籍《逸周书》记载,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开国君王大禹曾告诫:“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舆马非其有也。国无兼年之食,遇天饥,百姓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无日矣。”意思是说,平民百姓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妻子、儿女就不属他所有了;大夫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奴隶侍妾以及车马就不属他所有了;国家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百姓就不属它所有了。警惕啊,不思考不实行,灾祸临头就不远了。

《逸周书》还记载,周文王临终前向太子传授了治国理财之道:“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意为天有四种灾祸:水灾、旱灾、饥年、荒年。灾祸的到来没有固定时间。如果不从事积蓄,用什么来防备它?

汉宣帝时创办了官办的仓储制度“常平仓”,采用谷贱时购进、谷贵时售出的方法,以此来平抑物价,安定民生。常平仓之粮出于官。隋文帝则推进以地方劝募为主的“义仓”制,课征富者之积谷,于灾荒时开仓放于贫民之手。义仓之粮出于民,由政府强制征收,代为管理,乡民普遍加入,有点强制保险的意味。陕西大荔县的丰图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东阁大学士闫敬铭鉴于常平仓种种弊端,倡议废止常平仓,改官仓为民仓,修建丰图义仓。该粮仓曾被慈禧御批为“第一粮仓”,现保存完整,仍用于储粮,是当地重要的储粮仓库。宋代朱熹则力倡“社仓”制,即由参加者按其财产多少,凑出粟来存仓,或者以共同责任借官米为本,如遇灾荒,仍贷给饥民以度饥荒。宋代还建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

除了保险思想的萌芽,在实践上,中国古人的一些关于风险分散的做法已趋近现代保险。

英国人维克多·多弗在其编著的《海上保险手册》中记述:距今3000年前的扬子江上,为了避免同一人货物装载在一条船中遭遇全部覆没的风险,运粮船帮组织将货物分装在不同的船上。这种“均摊损失”的做法蕴含了现代保险风险分散的原理,是现代水险业务的雏形。

P1-3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后记

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话》编辑委员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之托,中国保险学会承担了《保险史话》的编撰工作。

《保险史话》倾注了中国保险学会20多年来对中国保险史研究的心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保险学会启动了中国保险史拓荒性研究,几十位颇具威望的保险前辈和保险史专家、学者,经过6年多的努力,于1998年完成了《中国保险史》的编撰和出版。2005年,中国保险学会又与《中国保险报》联手,完成了中国保险大型图史《中国保险200年》。这两本书为《保险史话》构建了基本框架。

2012年9月和2014年9月,受中国保监会委托,中国保险学会先后启动了“中国保险史研究及编撰”和“《中国保险通志》编纂”工作,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出任了我国首次官方编修保险史志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和《保险史话》编委会主任。他一再强调要尽快推动保险史志编纂工作,夯实行业发展文化根基。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多次参加保险史志专家座谈会,就《保险史话》编写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在中国保监会的高度重视和保险史志工程带动下,《保险史话》有了更丰富的史料基础,为生动地反映中国保险历史原貌创造了良好条件。

编写《保险史话》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学术的严谨性,以史实为依据,客观记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到中国第一档案馆、第二档案馆、上海档案馆、北京档案馆、人民银行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查阅史料,并参阅了大量有关保险历史的书目和论文。二是生动的故事性,力求通过具有现场感的情节,再现历史真实,简明地展现一个行业的来龙去脉。为了更多地掌握历史细节,我们系统地查阅了《申报》等报刊旧闻,先后走访了近百位保险老人及其保险先辈的后人,收集了上千幅保险老照片,并参阅了大量保险人物传记。

为了提高权威性,本书草稿完成后,我们通过座谈会和通信联络方式,听取专家学者和主要保险机构及各地保险学会的意见和建议,几经修改完成了送审稿。送审稿得到了中国保监会领导和各部门的指导,我们根据反馈意见对全书做了补充修改。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审阅了全书并撰写了序言。中国保险史志领导小组执行副组长陈映东、熊志国对本书编写给予了指导。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主持了本书的整体编写工作并担任主编,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童伟明具体承担了主要章节的编写和全书的统稿工作。参与本书编写的有成继跃、李彬、高星、陈国庆、王珏麟、李中、王薇、林振荣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保监会原主席马永伟、中国保监会原主席吴定富、保险史专家颜鹏飞教授、赵兰亮教授、朱华雄教授、何英副教授、丁霞博士和吴静副教授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更广泛地征求意见,我们还与北京保险产业园联合,以《保险史话》初稿为蓝本,举办了大型中国保险历史文化展。本次文化展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挖掘了史料,丰富了内容,并为推动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博物馆的筹建打下了基础,在此特别感谢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石景山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各位同志付出的辛勤努力。

付梓之际,感谢所有对本书给予指导的领导、专家和学者,感谢所有对本书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个人,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话》编辑工作委员会谢安副秘书长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玉霞、王建军编辑为之付出的辛苦努力!

编者

2015年12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保险史话/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姚庆海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82637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5257470
中图分类号 F842.9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