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宿命(孤独张艺谋)
内容
试读章节

刚入行时,我想象张艺谋拥有一个庞大而精良的制作团队。我想象工作地点将位居金融要地,或者隐身公园某个花木扶疏的深处,我想象办公区域辽阔,阳光穿过落地玻璃,照耀着那些衣装讲究的精英和办公桌上铃声此起彼伏的电话……

我很快就知道自己的想象有多么平庸。当时张艺谋的主要精力用于筹备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除了《金陵十三钗》的剧本操作,电影方面基本停顿。剧组只在拍摄期间人头攒动,一旦关机,鸟兽猢狲散。张艺谋算是单枪匹马进驻奥运会导演组,工作室剩下维护运营的,只有三人:助理庞丽薇、司机小侯和我。庞丽薇身兼数职,如果我要报销票据,她立即变身为会计兼出纳。哪里有什么精兵强将组成的豪华制作班底?落差如此之大,我想象的国际团队沦为现实中的草台班子。

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时张艺谋连个正式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从2006年10月我第一次见到张艺谋,到2008年底我们搬入珠江帝景的两居室之前,我们的开会地点几乎都在东三环京瑞酒店的咖啡厅。

白天分身乏术,酒店也人来人往,我们谈剧本的时候,一般都安排在张艺谋从奥组委结束工作的晚八点以后。若干次是从晚十点钟才开始,好在咖啡厅从来没有轰过,我们和编剧坐在光线不算明朗的角落里,像几个落魄的密谋者。

点一壶菊花茶,边喝边聊,最后都是由张艺谋结账。看着张艺谋掏钱买单,我有点不适应,我以为他们这种人都由别人代劳才能体现身份呢。几次过后,我才明白,自己正是那种应该买单的工作人员,而不是袖手旁观等着被邀请的客人。

那么,进入奥组委之前,张艺谋在何处办公呢?2007年上半年,有一次庞丽薇把我带到北京三环路边的一个住宅小区:华辉苑。这个两居室位于三层,楼道有点黑,我绝对想不到这就是张艺谋的大本营。

别幻想什么设计独特的LoGo,就是再普通不过的暗绿色老款的防盗门,上面什么标志也没有,有几封信件或通知什么的,夹在门隙之间。当时房屋已处于等待转卖期间,文件都装在大大小小的纸箱里。

两居室里布置得毫无情调,一点没有审美设计,倒是有种奇怪的既整齐又潦草的印象。我没见到什么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精简、不繁复,一切,只是平庸。我看到了张艺谋的办公桌——如果它可以被称为办公桌的话。那是一张暗绿面的乒乓球台,已经被整齐码放、高高堆起的文件占据了半壁江山。庞丽薇说,很久以来,他们就是在这张乒乓球桌上讨论剧本。打印剧本,张艺谋包括其他工作人员,几个脑袋一起凑到笔记本电脑小小的屏幕前进行修改。

华辉苑小区门口的道路并不宽敞,好在走不远就到三环。那时没什么随行人员,结束工作经常已是半夜两三点,得由张艺谋开车把庞丽薇送到三环边打车。张艺谋在后面打开大灯,照着出租车,看着庞丽薇上出租车,算是对她的保护,免遭夜行不测——这样,司机会以为有人跟着,还记下了车牌。

这套房子是由张艺谋交的首付,按月还贷。我来到时,华辉苑正准备出手卖掉,所以张艺谋讨论剧本时得找“外景地”。我没有在那张乒乓球台上工作过,华辉苑的这个两居室于2007年下半年就转变了,剩下的贷款由买方接收并续还。

奥运会结束之后,很快就要拍《三枪拍案惊奇》。这是由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改编的,直接买过版权,操作过程会很快。剧组人员将陆陆续续进入,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散兵游勇地打游击,得找个办公的地方。庞丽薇飞快地在东四环附近的珠江帝景租了房子,同样是两室两厅一卫,只比过去的华辉苑宽敞一些。

有次庞丽薇停车,车场的保安和她聊天,告诉她一个情报:“知道吗?张艺谋的工作室就在咱们小区。”庞丽薇装傻:“是吗?他怎么会在这儿呢?”还有一次,我们正在开会,一屋子人挤在狭小的客厅——门响。有个岁数不详的中年人找过来,我们怀疑是前来要戏的女演员,她问:“听说这是张艺谋的工作室,他在吗?”入户门的位置正对厕所门,好在两者之间还有一道隔门。听到问话,开门的助手晓晖马上反应过来:“张艺谋?不,他怎么会住这儿呢?”与此同时,另一个工作人员迅速地关上隔断的那道门,把正从厕所里往外走的张艺谋堵到里屋,免得被迎面揭穿谎言。

在这儿向那位不知其名的“女演员”道歉,为了维护工作室的正常运转秩序,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我猜,也许她当场就明白了,一屋子年轻人,既不在办公、又不在PARTY的场景太奇怪了。业内人士,可以迅速嗅出其中的剧组味儿。P31-33

目录

有所知

起点

落差

工作狂

沉默者

X光眼

人际

吝啬

短板

辞职

搭档

分裂

签约

分析

尾声

序言

有所知

终于违背誓言,还是写了这本书。

遥想2006年底,刚刚上任张艺谋的文学策划,我怕未来受到影视的名利诱惑渐离写作,立下个人的戒律:我要作为自己存在,保持独立性和个人判断,不做张艺谋的附庸;兴趣、能力和志向都在散文,我将尽量保持对文学的忠诚,我所写下的字,应该始终与内心有关,不看谁的眼锋和脸色行事。不想靠张艺谋的名字狐假虎威、招摇撞骗,我拒绝采访。因为我曾中过大连一家报纸的圈套,在明知我不同意采访的情况下,在聚会晚餐上,我毫无戒备,记者以“朋友”的身份潜伏下来聊天,然后他们用获取的情报伪装成报纸专访。这摧毁了我对媒体本来就存在的信任危机。我的一本笔记小说再版时,出版商准备在腰封位置标注我的电影策划身份,我激烈抗拒,强调必须摘除这条可恨的腰封。出版商屈服了,但耿耿于怀,不理解我几近矫情的不配合。

我愿做幕后始终的隐形者,既非高尚也非傲慢,是因为骨子里的害羞。我缺乏麦克风和聚光灯前的自信,也不具备静气和定力。就像免疫能力低下的人最好不要在传染病区转悠,我怕在奢华的娱乐圈沾染久了,不能再回到干净的从前。这种心态无关境界,只是虚弱。

多年来,张艺谋在风波里大起大落,忽而成为镀金的英雄,忽而成为灵魂堕落的代言人。当他被最隆重的赞美和最恶毒的诅咒围绕,成为传奇,成为笑柄或丑闻,成为众说纷纭的乱相……我没有发声。一方面,我自私地想维护生活的宁静,远离喧嚣,明哲保身;另一方面,是因为张艺谋作为电影导演,能够自证和自救的唯有作品,其他旁敲侧击的褒贬无济于事。

张艺谋本人,也不相信口舌之争、文字之辩能够带来所谓“公正”。他说,不要幻想依靠嘴皮子和笔杆子,就能澄清事实、明辨黑白——唯法律能代表象征性的对错,而舆论,永远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微弱的个体混响在一起,最后成为一团什么也听不清楚的喧嚣噪声。他认定自己没有盖棺论定的那天,非议将伴随他的死后。

马丁·路德·金说过:“我最大的痛苦。不在于敌人造谣,而在于我的朋友知道真相而保持沉默。”这并非张艺谋的心结,在某种程度上,他宿命,不是那种分庭抗礼的斗士,也不期待谁为他仗义执言。他将默默隐忍后果,长久以来,他一直委曲求全——结果呢?委屈,求不来那个全。我之所以想起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是因为偶尔,我对自己的沉默心生疑窦。也许,那沉默里面,冷漠和畏惧的成分大于清高,只是,清高位于表层——因为不愿看见下面遮盖的淤泥,我甚至让这清高像睡莲开花,以证自己出世般的洒脱。

无锡滨江区计生局向张艺谋夫妇寄发社会抚养费征收书:被罚7487854元,限30日内一次性缴纳。消息一出,自然又成巷议。翻看网上种种跟帖,我五味杂陈。感谢那些温暖的安慰,也感谢那些凶猛的谩骂——因为它们最终击穿我的自保防线,也给了我启动的勇气,我知道自己有一天或许会打破沉默。没有申请行政复议的张艺谋,在30天期限到来之前的最后一天,缴纳了巨额罚金。就是在这天,我动心写作这本书,写出我目睹却令他人难以置信的真相。

张艺谋,他身上融合如此剧烈的矛盾,对我来说,可以说他的形象既是最可敬,有时又是最可恨的。这个逆来顺受的人,有出色的才能优势,也有显著的性格缺陷;赢得过无比幸运的机遇,也坠入难以脱身的陷阱。他的沉浮,他的明亮与黑暗,他的得意与辛酸……在张艺谋身上所发生的悲剧、喜剧和闹剧,一切,不仅属于他的个案,也是我们生存这个时代的某种侧证。

苏珊·桑塔格在演讲中说:“作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发表意见,而是揭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与讹传的帮凶。文学是微妙与矛盾之所,而不是简单化的声音。作家的工作就是让人更不轻易相信那些精神掠夺者。作家的工作就是让我们看清世界的本相,充满着不同的诉求、不同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同的经验。”  我没有理想作家那种客观又传神的本事,没有公共知识分子高瞻远瞩的眼界和指点迷津的能量。我只写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无法不夹杂看法,做不到零度叙事的冷静。也许所知情节有限,也许我的判断浅薄,没关系,谁能模仿全知的神明呢?我唯有尽量诚实,不回避,不夸张,不编造。我也欢迎由此产生的质疑和监督,告诉我彼岸的盲区,告诉我忽略了什么、误会了什么、夸饰了什么。这是因为,一旦写起来,我发现这本书不是为了张艺谋,而是我从业八年以来对自己的交代。谎言像模糊的路标,易于让人为其所误,但愿回忆,能使我找到一条认出自己往昔的道路而不迷失,回到出发时的信赖与真诚。

写作过程中,我有过犹豫和顾虑,以至中途放弃。仅仅动笔数日,我对这个选题失去了信心和冲动,认为是自己失策。直到2014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老师和黎波先生,就约稿一事对我进行了劝导、开导和倡导。这次会面对我来说,具有转折作用。据说,大约在1997年左右,金丽红和黎波两位曾经对张艺谋做过长达一周的详细采访,意欲出版一本传记类的作品。那时的采访地点是在育民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所谓的办公桌是一张乒乓球案子;其时张艺谋的肖姓助理住在厕所里,是用隔板划分出一块私人空间。金丽红和黎波在积累了十余盘录音资料后,功亏一篑。张艺谋变卦了,认为此举有树碑立传之嫌,他不想做这样一本澄清或标榜自己的书。半途而废,这也成了金老师和黎先生的一个遗憾。此后,两位老师的数次约谈,尤其金丽红老师令人崩溃的连续而有力的督促方式,怠惰如我,也遭到摧毁和重塑。我无以推脱,只好重拾旧题。

那么,开始吧。我手写我心。

周晓枫

2014年7月6日

内容推荐

《宿命(孤独张艺谋)》被张艺谋评价写得“字字滴血、刀刀见肉”,好像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得以深刻反思。书中令人震撼地披露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首度揭秘张艺谋与巩俐分手真实原因、张伟平蓄意算计野心圈套、全家福曝光事件始末,对张艺谋家族“农民身份”的误读,与高仓健英雄范儿的相知相惜……与此同时,字里行间深刻揭示一个人性格对于他一生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张艺谋身上,集中表现为他极端的悲剧性格:创作中勤奋强势,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生活中糊涂混乱,逆来顺受,姑息养奸,优点突出,缺点赤祼。

张艺谋在书中首次授公开张伟平的蓄意算计与野心圈套,作者周晓枫作为事情的第一旁观者,客观但犀利地记录“二张”从亲密无间到分道扬镳的全过程,眼见张艺谋在绝望中孤军奋战,缔结全新的坚定与强悍,周晓枫评价:“张艺谋的爆发难以修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新书一经传阅,知名权威人士盛赞: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在其之上,出其左右,直白赤诚解剖张艺谋。

《宿命(孤独张艺谋)》人物性格饱满,文字功力深厚,具有极高的文学品质,使本书具备畅销和长销的基本元素。

编辑推荐

首度揭秘张艺谋与巩俐分手真实原因、回击张伟平蓄意算计野心圈套、还原全家福曝光事件始末!

《宿命(孤独张艺谋)》收录了周晓枫自2006年任张艺谋文学策划以来,与张艺谋一起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客观地记录“二张”从“每周一次的到小伟家吃饭”的亲密无间到“号称‘兄弟’的两人割袍断义”乃至“确定无疑幕后黑手是张伟平”的决裂过程,揭露张艺谋与巩俐分手始末以及首次回应网络上口诛笔伐的超生风波等等热点事件。本书是周晓枫旁观张艺谋生活8年来的沉淀之作,语言犀利,态度诚恳,文字功力深厚,具有极高的文学品质,值得读者期待。除了劲爆的内容爆料,周晓枫更从张艺谋这个人出发,将他的工作、家庭、事业、兄弟、朋友、恋人一一进行梳理、描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宿命(孤独张艺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晓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78696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201501637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5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