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对话录(走过的路)/读书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者柳凤运在协助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校阅整理三卷本《陈原语言学论著》时,与陈原老泛谈古今中外,议论有关社会语言学种种问题的记录。从中我们还可以听到陈原老讲自己走过的路,给人启示颇多、教益良深……

内容推荐

作者在陈原老面前常不揣浅陋,纵言无忌,访谈不知不觉往往变成对话。他没有见怪,这是由于他一贯崇尚民主活跃的学术气氛,注重提携后进之故,所以作者成书后改题也只好从命。至于“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走过的路”,陈老认为,还是“不加任何形容词”,“模糊一点好”,最后定为“走过的路”。随后陈老把该文作为附录,收人论著第三卷末。希望这本小书对关心语言和语言问题的读者能有所启发。作者在协助陈原同志校阅整理三卷本《陈原语言学论著》时,有机会经常跟陈原老泛投古今中外,议论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听到他讲自己走过的路,深感启示颇多,教益良深。三卷集编成后,作者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简单的笔录,把其中部分内容整理成文,题名为《访谈录: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走过的路》,请陈原过目。他细读全文,字斟句酌,删削润色;又将《访谈录》改为《对话录》,于是成有此书。

目录

对话录:走过的路

后记(柳凤运)

试读章节

 ●陈 确实如此。我进入地理学领域的同时,却不得不从事时事和形势的分析,曾不得不写了很多很多国际问题评论的文章,这个势头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参与了《世界知识》杂志的编辑工作,前后有十年之久。在那个领域,我大约写译了五六本专著.至于在不同的时期,用各种笔名写的国际评论文章,那就数不,胜数了。 ◆柳 为什么说“不得不”? ●陈 是的,不得不。比方说,抗战初我在第四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要给派出去的战时工作队员通报时事信息,我被安排做这项工作,需要每周写一篇国际大事述评之类。不想写也得写,后来越写越多,越频繁,人家把我当成什么国际问题专家了。解放初还被拉去到处做国际问题报告。只因为现实有这样的需要,总得有人去做,派到我头上,我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 ●柳 似乎你在这个“房间”来回“张望”,一直延续到60年代,持续了二十多年。其中会有写得称心的时候吧? ●陈 写得比较称心的一段,是1947年在上海为《时代日报》用“观察家”名义写的每周国际评论一这个报纸是以苏联商人名义主办酌,可以略为摆脱国民党的新闻控制,总编辑是姜椿芳。那年这家报纸设三个专栏,每周一次或两次。除了我的国际述评之外,还有“秦上校”(姚溱的笔名,他解放后当过中宣部副部长)的军事述评,杨培新的经济述评,似乎都很受读者欢迎,尤其军事述评。受欢迎的秘密在于文章大量引用塔斯社的和延安的材料,这些东西那时在白区不容易看到。后来在60年代初,我为《红旗》杂志每期写一篇抨击美国霸权主义的小评论,断断续续搞了一两年,一心只想着如何巧妙地完成揭露美帝的任务,就无所谓称心不称心了。 ◆柳 你不是在文学艺术的“房间”里也“张望”过好长一段时间吗? ●陈 那也是在解放前,解放后我多半做行政工作,很少可能到处“张望”了。解放前,我是个所谓的“文学青年”,写过好些,散文,杂文,书评,新诗,都不知去向了,当然都是一些废料,不值一提。那些年我还翻译了好几部文学作品,英国的,美国的,法国的,俄国的,苏联的,都有。现今我想起来都汗颜,少年时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的翻译从苏联的电影文学脚本开始(《列宁在一九一八》,1939),到苏联的一部话剧(《莫斯科性格》,1949)终结。从苏联到苏联,从剧本到剧本,真可谓鬼使神差,怪有趣的。 ◆柳 说到文学,我就想起你对艺术也有很深的修养。可见你在艺术这个“房间”里也细细地“张望”过,是在读大学还是读中学的时候? ●陈 我对美术和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是在读初中那三年。我和两个同班同学,都热衷于绘画,初中毕业以后,那两位同学都上美术学校去专攻绘画了,一个学西洋画,一个人图案系;只有我告别了美术,考入理科。当年迷醉绘画的时候,我的一个姑父送给我全套油画、工具一他就是岭南画派中有点名气的李砚山。他原来是学西洋画的,后来改画中国山水画,还当过美术专门学校酌校长。我学过炭笔素描,画石膏像,画静物,画风景(只是没有画过人体),学过水彩画、粉笔画、油画。记得我有一幅野外风景写生的油画,很得姑父称赞,不过他批评我不该把茅屋屋顶画成红色,说这是西洋的房子,不是中国那时的乡村图景。

与此同时,我和另外两三个同学,又迷上了音乐二学琴,搞合唱,学乐理、作曲,疯极了。长大成人后,我竟然在这个“房间”里流连忘返,翻译了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通信集,取名为《我的音乐生活》。解放后出版社多次想重印这部书,都被我阻止了,我怕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才把它“开放”了。到90年代,我的“资产阶级音乐情调”死灰复燃,又译了罗曼·罗兰的两部音乐书(《柏辽兹》和《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后者是跟陈实合译的)。由此可见,我不是看完一个“房间”,出来后再去看另外一个房间的——那样倒好——往往是飞轮似的在许多“房间”里穿来穿去。有时如你所说,不曾留下一点什么就走开了。例如60年代初,我住过大半年医院,—那时我读了很多中外文的近代史专著和资料,现在还留下好几十本笔记。那时“心怀壮志”,想写一部有声有色的鸦片战争史,甚至还想用这题材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歌颂林则徐和广东的反侵略英雄们,后来这想法没有实现。 ◆柳 人们常说,编辑是“杂家”。我想,如果把你学理工这一点算上去,真够杂的;这不仅指你做过多年的编辑,而且在科学研究领域你也够得上一个货真价实的杂家。我想,这多学科性的经历,也许对你后来研究社会语言学有很多好处。 ●陈 可不是嘛!我从前曾经有点迷茫,怀疑我虚度了此生,但是愈到后来愈不这样想了。当我步人社会语言学的领域以后,我才知道几十年涉猎过许多学科,确实给我的研究打下基础。其实所有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如果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没有广泛和深刻的观察和理解,就很难得心应尹地研究社会语言学。也许研究传统的描写语言学,可以满足于探讨语言本身的现状、结构和发展而少关心社会条件,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不是语言这样一个变量,而是语言和社会两个变量,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直到80年代中期,当我写完《社会语言学》一书后,我才领会到这一点,这样,回顾我一生走过的路,就无怨无,悔了。

P5-11

后记

我在协助陈原同志校阅整理三卷本《陈原语言学论著》(辽宁教育出版社)时,有机会经常跟陈原老泛谈古今中外,议论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听到他讲自己走过的路,深感启示颇多,教益良深。三卷集编成后,我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简单的笔录,把其中部分内容整理成文,题名为《访谈录: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走过的路》,请他过目。他细读全文,字斟句酌,删削润色;又将《访谈录》改为《对话录》。我想,我在陈原老面前常不揣浅陋,纵言无忌,访谈不知不觉往往变成对话。他没有见怪,这是由于他一贯崇尚民主活跃的学术气氛,注重提携后进之故,所以改题也只好从命。至于“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走过的路”,陈老认为,还是“不加任何形容词”,“模糊一点好”,最后定为“走过的路”。随后陈老把该文作为附录,收入论著第三卷末,至于作者署名次序,他坚持要照现在这种排列方法,即先柳后陈,他说这才符合国际学术论文署名的惯例,我也只好按照他的意见办。三联书店董秀玉同志见而喜之,拟出版单行本,故特撰数言,说明此稿编写经过如上。希望这本小书对关心语言和语言问题的读者能有所启发。

柳凤运

1997年1月在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对话录(走过的路)/读书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凤运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11091
开本 32开
页数 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
出版时间 1997-12-01
首版时间 1997-12-01
印刷时间 199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0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
丛书名
印张 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3
110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