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蠔镜映西潮(屏蔽与缓冲中的清代澳门中西交流)/全球史与澳门系列/澳门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湘、李爱丽等编写的《蠔镜映西潮:屏蔽与缓冲中的清代澳门中西交流》尝试讨论文化交往的难题及其表现。全书正文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近代早期中英关系中的澳门因素——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为中心;英国人在澳门的生活空间变迁——以马礼逊时代为中心;清朝对澳门的海关管理:从澳门总口到拱北海关(1684-1887);“女婚男嫁”与“贵女贱男”——试论清代澳门诗中所见之性别想象与再现;“百千夷女纷成群”与“谁料人多张丽华”——清人作品中所见澳门女性。

本书适合政府对港澳工作部门决策者,实务工作者,从事澳门研究、历史研究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内容推荐

《蠔镜映西潮:屏蔽与缓冲中的清代澳门中西交流》以外交使团的交涉、英国人在澳门的生活空间、澳门总口到拱北海关的变迁以及清人诗文所见之“夷妇”及性别关系等若干专题为例,讨论了在清朝澳门的特定时空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可渗透性。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认知上的困境,双方的观照如雾里看花,暗哑隐晦之处,有误读亦有曲解,甚至无中生有。交往中的“屏蔽”并不意味着隔绝,交往双方文化象征体系的差异使得矛盾不可避免,制度上的适当调整“缓冲”了紧张的关系。因此,文化交往诸种可能性之中,不可不注意到“屏蔽”与“缓冲”之现象,非可遽以“消极”作用概言之。

《蠔镜映西潮:屏蔽与缓冲中的清代澳门中西交流》由周湘、李爱丽等编写。

目录

导言

 一 “蠔镜”如何映“西潮”——解题

 二 “鴃舌”与“华言”——文化交流的翻译难题

 三 黑奴、唐婿与华夷之辨——族群认同的难题

近代早期中英关系中的澳门因素——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为中心

 一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与广州—澳门贸易体制

 二 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与天朝外交体制

英国人在澳门的生活空间变迁——以马礼逊时代为中心

 一 澳门对中英早期非商往来的屏蔽

 二 日常生活空间的变迁

 三 精神生活空间的变迁

 结语

清朝对澳门的海关管理:从澳门总口到拱北海关(1684-1887)

 一 明朝政府对澳门贸易的管理

 二 清朝前期粤海关对澳门的海关管理和澳门总口的沿革(1684-1744)

 三 澳门总口委员设立后的海关管理体制(1744-1843)

 四 鸦片战争后澳门海关体制的变化(1843-1887)

 结语

“女婚男嫁”与“贵女贱男”——试论清代澳门诗中所见之性别想象与再现

 一 《广东新语》与“女婚男嫁”说之缘起

 二 “女婚男嫁”诗的遣词与文体

 三 “交印”与“番人”婚俗

 四 “贵女贱男”的建构

“百千夷女纷成群”与“谁料人多张丽华”——清人作品中所见澳门女性

 一 澳门“夷女”发饰之华夷视角

 二 清人诗中所见澳门“夷女”之声色

 三 “珠娘佳丽”与“西方美人”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蠔镜映西潮(屏蔽与缓冲中的清代澳门中西交流)/全球史与澳门系列/澳门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湘//李爱丽//江滢河//蔺志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43102
开本 20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6.59
丛书名 全球史与澳门系列
印张 15.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