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造福人类的高新科技/酷科普发现从这里开始
内容
编辑推荐

爱迪生曾说过:“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酷科普发现从这里开始》正是一套让人备感惊奇、超酷超炫的科学书,立足于21世纪的最新科技发展喊果,紧跟时代步饯,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力,书中全面阐述科学知识、揭秘复系的科学现象、洞悉自然科学规徨,让你领略到看似枯燥的科学其实很精彩、很有趣。

这本《造福人类的高新科技》(作者刘怀景)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由刘怀景编著的《造福人类的高新科技》从趣味的角度出发,重点的向您介绍了高新技术的最新动态、最新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所述内容翔实、准确并具时代特色,文字简练、流畅、生动,图文并茂,有开阔读者之视野,启发读者之思维的作用。  

《造福人类的高新科技》内容包括:生物技术领域;航天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激光技术领域;自动化技术领域等。

目录

生物技术领域

 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

 医学史上的里程碑——试管婴儿

 无性繁殖技术_克隆

 克服人类的恐慌——治愈疯牛病

 航天育种技术

 破译遗传的密码—_DNA

 输血不再辉煌——人造血和人造血液的诞生

 延长寿命的法宝——器官移植术

航天技术领域

 无人驾驶的飞机

 奇异的水上飞机

 最大的军舰——航空母舰

 战场上的空中“大力士”

 反太空武器的拦截卫星

 太空的新居所——空间站

 天上“交通警”一—卫星导航

 太空探测者_人造卫星

 卫星遥感在气象中应用

信息技术领域

 汽车的好保安——智能停车场

 神奇的电子鼻

 迷你雷达——小型千里眼巡逻好帮手

 火眼金睛一CT透视仪

 x光扫描汽车系统安检透视眼

 智能雷弹

 闻所未闻的新奇武器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激光技术领域

 “第二原子弹”——电磁脉冲武器

 等离子体技术

 激光光谱

 激光照排技术

 无线激光笔

 现代化烹调灶具——微波炉

 激光美容技术

自动化技术领域

 高新技术的基础——电脑技术

 方寸芯片创奇迹

 完美复制——静电复印纸

 人机对话与语言——条形码

 现代通讯技术

 数字图书馆

 神奇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AI

 微型传感器—_智能微尘

 磁卡

能源技术领域

 把煤变成石油的技术

 细菌造油

 使石头出油的技术

 树产生石油的技术

 利用太阳能造电池

 让工厂“吃”垃圾的技术

 核聚变能的技术开发

 雪能发电O马

 束能的技术领域

 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

 “脏弹”到底有多可怕

新材料领域

 巧小轻便一——钠米材料

 光纤材料

 激光材料

 超导材料

海洋技术领域

 现代海军“舰艇家族”主要成员

 特种部队必备“利器”——浅海潜艇

 海洋遥感

 海洋导航技术

 深海探测技术

 海水淡化技

试读章节

反卫星武器概述

反卫星武器是用于击毁离地面几百千米以上的轨道卫星或使其丧失正常功能的空间防御武器,按其拦截卫星的方式分共轨式和非共轨式两种。

地基反卫星武器是从陆地、水面(水下)和近地空中发射的拦截器(拦截卫星或导弹)。天基反卫星武器是从卫星或其他航天器上发射的空间杀伤拦截器。

空间反卫星动能杀伤拦截弹,通过发射高速运动的弹头,以其整体或爆炸形成的碎片,直接碰撞摧毁在不同运行轨道上的卫星。

拦截卫星接近攻击目标卫星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送入长椭圆轨道后,以极高速度接近并到达目标附近区域。二是送人与目标卫星相同的轨道,以较快速度冲撞攻击目标。三是由低轨道升至更容易捕捉目标的长椭圆轨道,以直接上升方式接近破坏目标。它秘密设伏在目标卫星的同一运行轨道上,可机动变轨飞行,作战时,通过其本身的光电遥控设备控制反卫星拦截器,快速接近目标,并实时起爆炸药装置击毁卫星;或实时释放金属颗粒和碎片、气溶胶系干扰物,其破坏效应能使卫星上的光电器件工作失常,导致卫星星体脱离运行轨道而坠毁。

反卫星武器有赖于和空间目标监视和战略C3I系统协同作战,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卫星作战体系。由远程预警雷达、精密测量雷达和光学观测设备组成的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用于探测跟踪卫星,分析处理和确定卫星的轨道以及质量、形状、功能和其他光学特征信息。美国根据国家战略导弹预警防御系统和国家航天飞行计划,建立了空间目标监视和战略c3I系统。实际上,任何实战用反卫星系统的部署都要有整个国家战略防御体系建设的基础,这也是世界上迄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能够发展反卫星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反卫星武器主要是反卫星拦截器。

美国反卫星拦截器发展情况

5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核导弹。它利用核导弹飞至大气层外,借助核导弹在高空爆炸产生的毁伤效应,击毁在外层空间运行的卫星。1959年,美国首次进行高空核爆炸,利用核辐射、热辐射和电磁脉冲辐射等核爆炸效应能量,从事反卫星武器的试验。美国空军在1959年、海军在1962年,分别从B一47轰炸机和F一4战斗机上进行过反卫星发射实验。1964年,美国部署雷神陆基反卫星核导弹。1965年,美国空军还制订过“载人轨道试验”反卫星计划,释放武器的方式包括轨道对地面和轨道对轨道。由于核导弹攻击敌方卫星时,也会导致己方卫星在通过核辐射效应区时受到伤害,因此美国从70年代后期,重点转向研制动能和定向能非核反卫星武器。1959—1986年,美国大约进行了36次反卫星武器拦截卫星以及与之有关的试验。

由于苏联的军用卫星大部分在地球低轨道上,而且每年要发射近百颗,故反应迅速、成本不高且可大量部署的挂载于F—15上的机载反卫星导弹方案成为美国的最佳选择。

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苏联反卫星武器的优势,美国防部在1986年提出一项应急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一个卫星截击系统,即从航天飞机上发射多个小的自行推进的微型截击卫星,由其自身装载的红外导引头导向目标。这些导引头利用卫星金属周围空间的温度差来工作。二是增加卫星的抗干扰和机动性,以避免被拦截,如利用星载干扰机和可投放的空基干扰机,释放箔条、红外曳光弹和雷达吸收层等,保护美国卫星。同时还研制了雷达和红外告警信号接收机,安装在卫星上,在敌方卫星接近时发出早期告警信号,使它有时间进行机动以避开敌卫星。该系统具有逃过一次攻击的手段,并在万一失效时通知地面控制站,以便能够把备用的卫星立即发射送入轨道来代替失效的卫星。

80年代末,美空军制订的反卫星武器计划,除研制地基反卫星激光武器外,还要求继续进行F一15攻击空间真实卫星的试验。通过采用新发动机,将反卫星导弹的作战高度提高一倍,方案是分别用推力更大的潘兴Ⅱ弹道导弹的发动机和推力更大的助推器代替反卫星导弹的第一级。  1990年美国防部根据《国家空间政策》中“美国将研制和部署包括动能和定向能武器的一种广泛的反卫星的能力”的要求,批准一项新的反卫星武器发展计划,并在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组建三军联合反卫星武器办公室。该计划包括研制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和定向能反卫星武器,并要求三军联合研制,因为在反卫星作战中,三军可以协同作战。联合操纵空间监视探测系统,将有利于反卫星武器的研制与发展。该计划表明,美国的反卫星计划开始向多种武器并存、多个军种同时参与的方向发展。

除了反卫星动能拦截器外,美国的航天飞机、空间站、在研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机载动能武器系统和电磁轨道炮也具有反卫星的能力。美国为提高军用卫星的生存能力,在其第六代成像侦察卫星(先进锁眼一1 1和长曲棍球)和第三代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上,采取防核效应加固和防激光保护手段,增加了防碰撞探测器,同时增强了机动变轨能力。

P61-63

序言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尺。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与社会的发展方向。本书从趣味的角度出发,重点的向您介绍了高新技术的最新动态、最新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所述内容翔实、准确并具时代特色,文字简练、流畅、生动,图文并茂,有开阔读者之视野,启发读者之思维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造福人类的高新科技/酷科普发现从这里开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怀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6989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少年(9-14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