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红楼梦(文学江苏读本)/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是一部耐得住反复推敲的佳作,即便是最挑剔的读者也不能不为该书处处闪耀的艺术光辉所征服,所感动,无论是深邃的思想、绝妙的构思,还是严整的结构、优美的字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其它小说作品所无法媲美的。

这是一部凝结着天才作家毕生心血的杰作,代表着中国小说乃至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话说红楼梦》这部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论著立足于《红楼梦》“文本”本身,从“作品”出发,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对《红楼梦》作出解读。本书由苗怀明著。

内容推荐

一部曾被视为淫词邪说、遭到官府查禁的通俗小说日后竟然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并由此形成一门人称“红学”的显学,让众多专家学者为之穷经皓首,呕心沥血;一部残缺不全的文学作品竟然在二百多年间让整个社会为之牵肠挂肚,痴迷不已,并由之引发轰动全国的政治运动,带来不少学人命运际遇的沉浮兴衰。这部小说和它所创造的种种奇迹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例来。且不说原书本身所蕴涵的巨大艺术魅力,仅仅是由该书所引发的种种或庄重、或荒唐的社会文化现象,已足以成为各个历史时期透视世态人心的绝佳材料,为研究者们所注目。

这部小说就是《红楼梦》。

《话说红楼梦》这部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论著立足于《红楼梦》“文本”本身,从“作品”出发,着意于《红楼梦》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阐释,吸纳了百年来《红楼梦》研究的成果,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对《红楼梦》作出解读。

《话说红楼梦》由苗怀明著。

目录

引言:一部小说和它创造的奇迹

一、《红楼梦》的作者

二、《红楼梦》的创作

三、《红楼梦》的版本

四、《红楼梦》的思想

五、《红楼梦》的人物

六、《红楼梦》的叙事

七、《红楼梦》的续书

八、《红楼梦》的评点

九、《红楼梦》的传播

十、《红楼梦》的研究

试读章节

上文已经说过,曹雪芹有其特殊的家世与生平,他虽然没有享受到多少家族的荣光和富贵,但注定要承受家族破败所带来的巨大痛苦。随家人来到北京之后,曹雪芹过着较为困顿的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连个人生计都难以解决,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创作这部《红楼梦》?其背后的动机究竟何在?其创作的过程和方式到底如何?曹雪芹是否写完了全书?这些都是读者非常希望了解的问题。

从作品开篇部分的陈述来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显然是有感而发,与先前商业意味浓厚的通俗小说相比,他的创作没有商业、名利等功利色彩。在经历过曲折坎坷的生命历程之后,他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认识,他想向世人倾诉,想让读者们记住和分享那些他认为不该被遗忘的美,好的东西,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看法。他对人生虽然持悲观态度,并还没有绝望,否则,他完全可以保持沉默,把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永远带进坟墓,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项强压下来的任务,主动权完全在他。是他有表达的欲望,主动进行创作的,毕竟这是一项相当辛苦的工作。

从作品第一回的交代来看,曹雪芹想借助小说传达两种感情:一是忏悔,一是纪念。忏悔是指向个人和家族的,内容包括“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这一点历来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但实际上却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纪念则是指向闺阁的,“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这两种感情在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描写和表达。前者为家族叙事,后者为爱情、青春及人生挽歌,而以后者为核心,正如作品所说的“大旨谈情”,它是人生记忆和教训的记录。

曹雪芹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具体的写作方式是怎样的?要问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在现存《红楼梦》的众多版本中,以甲戌本所据底本的时间最早。从该书“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语来看,最迟在甲戌年即乾隆十九年(1754),曹雪芹即已大体上完成了全书的创作,否则他不会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句话,何况这一年脂砚斋已经对该书作了第二次评点,似乎书稿完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当时的书名似乎也不只是《石头记》一个,“仍”字表明了其他书名的存在。以此推断,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最迟当在乾隆十年(1745)。这一年曹雪芹大约三十岁左右。

但这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之语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在脂砚斋的初评本中是否已有这句话?如果是像许多研究者所认可的、为实写的话,为什么后来的其他抄本也都是这样写,而不是说批阅十一载、十二载,增删六次、七次等,何以不同时间、不同次数的修改使用同样的数字,莫非它们是虚指?如果是虚指的话,创作时间就更无法弄清了。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次,如果至迟到甲戌这一年曹雪芹已大体完成《红楼梦》的话,为什么后出的己卯本和庚辰本还那样残缺不全呢?己卯本和庚辰本都缺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没有分开,第十九回缺少回次和回目,第二十二回未写完,第七十五回少贾宝玉等人的中秋诗,等等。这显然不像全书完成的样子,倒像是一个创作修改过程中的半成品。己卯、庚辰年分别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这个时间距离曹雪芹去世约有三、四年的时间,莫非曹雪芹直到去世时也没有完成全书?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为什么早在乾隆十九年就在作品中告知全书已完成的消息呢?他的写作及修改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显然,不同材料提供的信息存在矛盾。

不管怎样,有一个事实则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曹雪芹为了创作《红楼梦》这部小说,曾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经多年打磨而成,其中有大改,也有小改,正如甲戌本凡例中所说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功夫不寻常”。明白了这一点,对书中出现的一些疏漏,比如大小宝玉问题、巧姐问题、故事地点方向变移不定问题以及其他内容上的不一致等,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是曹雪芹修改小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也许很早就完成了初稿,但此后不断修改,大概直到临死前都未能最后完工,这些疏漏也就一直保留下来。

书名问题同样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作品最早似乎叫《红楼梦》,因为当时看到该书的永忠、富察明义用的都是这个书名。脂砚斋则喜欢《石头记》这个名字,并用在其批点本中。程本刊行后,《红楼梦》再次成为最为流行的书名。至于《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作品中虽然提及,但不知道是否真正使用过,内情究竟如何,曹雪芹本人对书名有何想法,这些问题恐怕都无法解决了。P18-21

序言

一部曾被视为淫词邪说、遭到官府查禁的通俗小说日后竟然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并由此形成一门人称“红学”的显学,让众多专家学者为之穷经皓首,呕心沥血;一部残缺不全的文学作品竟然在二百多年间让整个社会为之牵肠挂肚,痴迷不已,并由之引发轰动全国的政治运动,带来不少学人命运际遇的沉浮兴衰。这部小说和它所创造的种种奇迹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例来。且不说原书本身所蕴涵的巨大艺术魅力,仅仅是由该书所引发的种种或庄重、或荒唐的社会文化现象,已足以成为各个历史时期透视世态人心的绝佳材料,为研究者们所注目。

这部小说就是《红楼梦》。

毫无疑问,众多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在这部书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为之写出成百上千部研究著作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部凝结着天才作家毕生心血的杰作,代表着中国小说乃至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尽管这部作品经过数年的多次修改仍未最后完成,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于情节、字句间留下了不少破绽,但瑕不掩瑜,这丝毫无损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这是一部耐得住反复推敲的佳作,即便是最挑剔的读者也不能不为该书处处闪耀的艺术光辉所征服,所感动,无论是深邃的思想、绝妙的构思,还是严整的结构、优美的字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其它小说作品所无法媲美的。尽管在中国古代堪称风华绝代的小说名著还有不少,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比如《西游记》、《金瓶梅》,比如《儒林外史》,但它们都还未能达到《红楼梦》的这种艺术高度。

阅读这部小说实际上是在与一位伟大的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课堂上所学到的抽象文学理论将化为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与艺术享受,由此得以充分领略该书独特的才情之美、语言之美。该书因内容缺失、文献不足等原因形成的诸多谜团更是对各个阶层的读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也使该书由此增加一层神秘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苦苦寻找着那些也许永远都无法得到的答案。对一些人来说,红学研究因此而变成一种猜谜游戏,其乐无穷。但过分发展,对学术层面而言,只能是误人歧途,有害无益。

就创作背景与成书过程来说,《红楼梦》的出现也许是一个个别或者说是偶然的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类似曹雪芹家世、生平与才华的作家不能说是一个没有,甚至还可以说是有不少,但最终能写成像《红楼梦》这样的传世名作的则只有一个人。曹雪芹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个别与偶然之中必然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这决不是因果倒置的事后追认。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这部作品固然是作家的个人创作,但它并不仅仅属于曹雪芹一人,它属于一个时代,属于一个民族,属于一种文化。它不可能出现在魏晋,不可能出现在唐宋,也不可能出现在明代,而只能出现在一个古老帝国走向破败的前夜,这是由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那个时代的诸种社会文化因素、个人的独特机缘所决定的。它通过一位天才作家之手,展现了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自然,没有前代小说的发展作为铺垫,就决不会有这部小说的成功。同时这部巅峰之作又对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大量的续写和改编,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创新。一滴水可以观整个世界,通过这部文学巨著可以透视中国小说的民族特色与艺术品格,领略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

可以说,研究《红楼梦》有着无可置疑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不能因某些研究者的不规范之举而因噎废食,否定整个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主流红学破产”之类的豪言壮语除了博得一些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之外,在学术层面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无论是这部小说自身还是围绕它所产生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而事实上,红学研究也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的,这正是红学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

是《红楼梦》这部优秀小说催生了红学,而不是红学捧红了《红楼梦》,看似十分浅近的道理在红学研究喧闹异常、学术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反倒不容易看明白。尽管前人早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之语,但《红楼梦》真正获得应有的声誉和地位却是在二十世纪,虽然对曹雪芹来说,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了。正是在这个悲喜交加的世纪里,昔日受人歧视的通俗小说赫然进入文学家族的核心,并走人大学课堂,被纳入现代学术体系。在此背景下,经过王国维、胡适、鲁迅、俞平伯等先驱者的不懈努力,《红楼梦》获得了中外文学史上至为崇高的经典地位,围绕它所产生的红学也终于成为一门受人注目的专学乃至显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过程中独领风骚,成为体现时代学术文化的风向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整个社会空前的重视与众多学者的参与使红学成为与敦煌学、甲骨学并称的二十世纪三大显学,一直喧闹纷繁,热点不断,取得了十分丰厚的收获,这有大批不断发现的重要红学文献为证,有大批相继出版的优秀学术著作为证。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红学研究是可以大大写上一笔的,它体现着中国现代学术的新变和成就。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获得至高经典地位的同时,《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一次次刻意、粗暴的涂抹和装扮中,它逐渐失去其本来的面目,被严重扭曲和异化,变得面目模糊,让人感到陌生。回望整个二十世纪乃至本世纪的前十年,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欣赏和研究早已超出文学及文化的范围,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娱乐运动,受到政治、商业等因素的轮番冲击。于是,这部小说被自以为是的专业或业余的红学家们随意装点,或被打扮成点石成金、指点迷津的商业及人生教科书,或被包装成隐藏着重大历史内幕的密电码,或被吹捧成包治百病的百科全书。有关这部小说的解读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热闹非凡,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提不出来的,什么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说法都有,而且一个个都是理直气壮,气吞山河。好在如今大家对此已经司空见惯,连猎奇心很强的记者都懒得报道,这些所谓的新说再石破天惊、再骇人听闻都已无法产生意外和惊奇的效果。

在种种喧嚣和吵闹声中,没有学术门槛的红学逐渐从一门专学蜕变成一种行为艺术,谁都可以扯着嗓子嚎上两句,只要有时间、有精力,随时都可以在网上发帖;只要有钱,买个书号出版一本所谓的红学专著和买双袜子没有什么区别。反正《红楼梦》什么都是,它就不是小说。如果曹雪芹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一把辛酸泪”被糟蹋成这个样子,他恐怕要流下更多的辛酸泪。看似荒唐可笑,却是眼前活生生的现实。对学术规范的漠视和践踏,使红学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人人得以利用的公共垃圾箱,不管是非驴非马的解梦派红学,还是沙滩起高楼的秦学,不管是创建新体系的新派红学,还是宣告主流红学的破产,都可以利用红学的金字招牌招摇过市,吸引人们的眼球。

将一部本为文学作品的优秀小说漫无边际地拔高,随心所欲地解读,看似十分重视,实则是对作者的失礼,是对作品的不尊重。因为在种种脱离文本、缺少史料和逻辑的无端猜测中,作者凝结在字里行间的才华和匠心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扭曲了。退一万步讲,即便某些人的观点能够成立,《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历史著作,确实是隐藏着什么东西的密电码,确实是百科全书,这种做法除了将《红楼梦》包装成一个畸形怪胎外,又能给这部作品带来什么?又能给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带来什么?我们的文学、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会因此而发生丝毫的改变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毫无疑问,这样做并不能为这部小说增辉,反而会损害其应有的价值。清代历史上固然有不少空白点,但将《红楼梦》作为史书来看,它又能提供多少可信的重要史料呢?它又能填补多少我们未知的历史空白呢?

我们不需要一段未曾发生过的纯属虚构的历史,我们也不需要一个根本不靠谱的个人臆想,我们缺少的是像《红楼梦》这样优秀的小说,因为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太少。《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获得如此崇高的经典地位,就是因为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魅力,而不是别的。它不是历史著作,不是百科全书,不是圣经,不是教科书,它就是一部小说、一部文学作品。一部天才作家创作的优秀小说不需要什么不相干的奖杯和鲜花来为它贴金添彩,仅仅是其在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便足以使它不朽,足以使它永恒,难道这还不够吗?

回到文本,回到小说,回到文学,遵照基本的学术规范和方法来阅读、欣赏和研究作品。一切从作品出发,从历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拒绝过度阐释,拒绝牵强附会。回到曹雪芹,回到《红楼梦》,返朴归真,还作品以本来面目,从中领略文学之美、语言之美、才情之美,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立场。在红学研究乱象不断、新说纷出的今天,提出这个简单至极的主张尽管不合时宜,而且缺少卖点,不会引起专门制造轰动效应的媒体的关注。但我们相信,这才是红学研究的正确道路,这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红学研究也许因史料文献的缺乏和学术积累的增加而变得步履维艰,在一段时间内呈现瓶颈状态,难以取得人们所期待的新的、重大突破,这是研究者需要认真面对并给予解决的难题。但对一般读者来说,红学研究的停滞不前并不会影响他们对这部优秀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因为他们只要从作品中得到审美愉悦,得到人生感悟,领略到中国文学艺术所特有的魅力和神韵,这就足够了。就像大厨们没有开发出新的菜式,并不影响我们享受传统的美味佳肴一样。

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欣赏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从一代人到下一代人,从一个世纪到下一个世纪,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和短暂的,但这种接力则是无穷尽的。尽管每一代人所面对的社会境况不同,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人生际遇不同,但他们的灵魂都需要净化,都需要滋润,他们都可以进行带有鲜明个人与时代色彩的解读,通过《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审视自己,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红楼梦》,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雯……

有些书转眼即逝,尽管作者到处签名售书,生怕世人不知道;有些书则永远都不会过时,而且常读常新,文学名著的魅力也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在今天的读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有如此好的条件来阅读、欣赏和研究《红楼梦》;《红楼梦》也是幸运的,因为它的读者是无穷尽的,它注定会因读者的无穷尽而成为永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红楼梦(文学江苏读本)/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苗怀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75079
开本 32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95
13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