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堂回想录(上下)/周作人自编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知堂回想录(上下)》是周作人最详尽最全面的回忆录,根据手稿全新校订。首度全面回顾一生重要经历:祖父科场案、兄弟失和、北大授课、元旦遇刺、敌伪任职、监狱生活……细述亲历之近现代重要史事: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五卅、三一八、北伐、清党……是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必读之作。

内容推荐

《知堂回想录(上下)》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写成之内容丰富的传世巨作。最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值曹聚仁在香港办《循环日报》,周作人以稿件寄之,在副刊发表,引发关注。后受曹聚仁之邀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周作人亲身经历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晚清光复会秋瑾、徐锡麟等的活动、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等,其一生形迹记录即是重要史料。又出之以如面谈之知堂文风,可谓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难怪促成本书出版的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知堂回想录(上下)》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卷

一 缘起

二 老人转世

三 风暴的前后上

四 风暴的前后中

五 风暴的前后下

六 避难

七 关于娱园

八 书房

九 三味书屋

一○ 父亲的病上

一一 父亲的病中

一二 父亲的病下

一三 炼度

一四 杭州

一五 花牌楼上

一六 花牌楼中

一七 花牌楼下

一八 四弟

一九 县考

二○ 再是县考

二一 县考的杂碎

二二 县考的杂碎续

二三 义和拳

二四 几乎成为小流氓

二五 风暴的余波

二六 脱逃

二七 夜航船

二八 西兴渡江

二九 拱辰桥

三○ 青莲阁

三一 长江轮船

三二 路上的吃食

三三 南京下关

三四 入学考试

三五 学堂大概情形

三六 管轮堂

三七 上饭厅

三八 讲堂功课

三九 打靶与出操

四○ 点名以后

四一 老师一

四二 老师二

四三 风潮一

四四 风潮二

四五 考先生

四六 生病前

四七 生病后

四八 祖父之丧

四九 东湖学堂

五○ 东湖逸话

五一 我的新书一

五二 我的新书二

五三 我的笔名

五四 秋瑾

五五 大通学堂的号手

五六 武人的总办

五七 京汉道上

五八 在北京一

五九 在北京二

六○ 北京的戏

六一 鱼雷堂

六二 吴一斋

六三 五年间的回顾

六四 家里的改变

第二卷

六五 往日本去

六六 最初的印象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

六八 日本的衣食住中

六九 日本的衣食住下

七○ 结论

七一 下宿的情形

七二 学日本语

七三 筹备杂志

七四 徐锡麟事件

七五 法豪事件

七六 中越馆

七七 翻译小说上

七八 翻译小说下

七九 学俄文

八○ 民报社听讲

八一 河南—新生甲编

八二 学希腊文

八三 邬波尼沙陀

八四 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

八五 蒋抑卮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学

八七 学日本语续

八八 炭画与黄蔷薇

八九 俳谐

九○ 大逆事件

九一 赤羽桥边

九二 辛亥革命一—王金发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孙德卿

九四 辛亥革命三—范爱农

九五 望越篇

九六 卧治时代

九七 在教育界里

九八 自己的工作一

九九 自己的工作二

一○○ 自己的工作三

一○一 自己的工作四

一○二 金石小品

一○三 故乡的回顾

第三卷

一○四 去乡的途中一

一○五 去乡的途中二

一○六 从上海到北京

一○七 绍兴县馆一

一○八 绍兴县馆二

一○九 补树书屋的生活

一一○ 北京大学

一一一 往来的路

一一二 复辟前后一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

一一四 复辟前后三

一一五 蔡孑民一

一一六 蔡孑民二

一一七 蔡孑民三

一一八 林蔡斗争文件一

一一九 林蔡斗争文件二

一二○ 林蔡斗争文件三

一二一 卯字号的名人一

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

一二三 卯字号的名人三

一二四 三沈二马上

一二五 三沈二马下

一二六 二马之余

一二七 五四之前

一二八 每周评论上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

一三○ 小河与新村上

一三一 小河与新村中

一三二 小河与新村下

一三三 文学与宗教

一三四 儿童文学与歌谣

一三五 在病院中

一三六 西山养病

一三七 琐屑的因缘

一三八 爱罗先珂上

一三九 爱罗先珂下

一四○ 不辩解说上

一四一 不辩解说下

一四二 吗嘎喇庙

一四三 顺天时报

一四四 顺天时报续

一四五 女师大与东吉祥一

一四六 女师大与东吉祥二

一四七 语丝的成立

一四八 五卅

一四九 三一八

一五○ 中日学院

一五一 东方文学系

一五二 东方文学系的插话

一五三 坚冰至

一五四 清党

第四卷

一五五 北大感旧录一

一五六 北大感旧录二

一五七 北大感旧录三

一五八 北大感旧录四

一五九 北大感旧录五

一六○ 北大感旧录六

一六一 北大感旧录七

一六二 北大感旧录八

一六三 北大感旧录九

一六四 北大感旧录十

一六五 北大感旧录十一

一六六 北大感旧录十二

一六七 道路的记忆一

一六八 道路的记忆二

一六九 女子学院

一七○ 在女子学院被囚记

一七一 北伐成功

一七二 章太炎的北游

一七三 打油诗

一七四 日本管窥

一七五 日本管窥续

一七六 北大的南迁

一七七 元旦的刺客

一七八 从不说话到说话

一七九 反动老作家一

一八○ 反动老作家二

一八一 先母事略

一八二 监狱生活

一八三 在上海迎接解放

一八四 我的工作一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

一八六 我的工作三

一八七 我的工作四

一八八 我的工作五

一八九 我的工作六

一九○ 拾遗甲

一九一 拾遗乙

一九二 拾遗丙

一九三 拾遗丁

一九四 拾遗戊

一九五 拾遗己

一九六 拾遗庚

一九七 拾遗辛

一九八 拾遗壬

一九九 拾遗癸

二○○ 拾遗子

二○一 拾遗丑

二○二 拾遗寅

二○三 拾遗卯

二○四 拾遗辰

二○五 拾遗巳

二○六 拾遗午

二○七 后记

后序

试读章节

二 老人转世

我于前清光绪十年甲申十二月诞生,实在已是公元一八八五年的一月里了。照旧例的干支说来,当然仍是甲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确是多难的一年,法国正在侵略印度支那,中国战败,柬蒲寨就不保了。不过在那时候,相隔又是几千里,哪里会有什么影响,所以我很是幸运的,在那时天下太平的空气中出世了。

我的诞生是极平凡的,没有什么事先的奇瑞,也没有见恶的朕兆。但是有一种传说,后来便传讹,说是一个老和尚转生的,自然这都是迷信罢了。事实是有一个我的堂房阿叔,和我是共高祖的,那一天里出去夜游,到得半夜里回来,走进内堂的门时,仿佛看见一个白须老人站在那里,但转瞬却是不见了。这可能是他的眼花,所以有此错觉,可是他却信为实有,传扬出去,而我适值恰于这后半夜出生,因为那时大家都相信有投胎转世这一回事,也就信用了他,后来并且以讹传讹的说成是老和尚了。当时我对这种浪漫的传说,颇有点喜欢,一九三一年曾经为人写一单条云:

“一月三十日晨,梦中得一诗云,偃息禅堂中,沐浴禅堂外,动止虽有殊,心闲故无碍。族人或云余前身为一老僧,其信然耶。三月七日下午书此,时杜逢辰君养病北海之滨,便持赠之,聊以慰其寂寞。”本来是想等裱装好了送去,后乃因循未果,杜君旋亦病重谢世了。两三年之后,我做那首打油诗,普通被称为“五十自寿”的七律,其首联云:“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即是用的这个故典,我自信是个“神灭论者”,如今乃用老人转世的故典,其打油的程度为何如,正是可想而知了。

因为我是老头子转世的人,虽然即此可以免于被称作“头世人”,—谓系初次做人,故不大懂得人世的情理,至于前世是什么东西,虽然未加说明,也总是不大高明的了,—但总之是有点顽梗,其不能讨人们的喜欢,大抵是当然的了。我不想举出事实,也实在没有事实,可以证明这事,现在只想一讲我在四五岁的年头上遇着的一个大灾难,即是出天花,这不但几乎夺去了我的生命,而且即使性命保全了,却变了麻子,一个麻脸的老和尚,这是多么的讨厌的东西呀!说到这里,应当赶紧的声明一句,幸而二者都不,这是对于我的祖母母亲的照顾应该感谢的。

痘为小儿的一大病,凡人都要经过这一难关。但是只要人工的种过痘,无论土法或洋法这便是牛痘,就可保无危险,可怕的痘神给种的“天然痘”,它的死亡率不知百分之几,幸免的也要脸上加上密圈。我所出的便是这种“天花”。据说在那偏僻地方,也有打官话的医官有时出张,施种牛痘,但是在那两三年内大约医官不曾光临,所以也就淡然处之,直待痘儿哥哥或痘儿姐姐来给种上了。那时是我先出天花,不久还把只有周岁左右的妹子也给感染了。妹子名叫端姑,如果也是在北京的祖父给取的名字,那么一定也是得家信的这一天里,有一位姓端的旗籍大员适值来访,所以借用的,不过或者是女孩,不用此例,也未可知。据说这个妹子长得十分可喜,有一回我看她脚上的大拇趾,太是可爱了,便不禁咬了它一口,她大声哭了起来,大人急忙走来,才知道是我的顽劣行为。当天花初起时,我的症状十分险恶,妹子的却很顺当,大家正很放心,把两个孩子放在一间房里睡,有一天两人都在睡觉,忽然听见呀的叫了一声。(不知道是谁在叫,据推测这是天花鬼的叫声,它从我这边出来,钻到妹子那里去了,那么在我也没有叫唤之必要,所以只好存疑了。)大人惊起看时,妹子的痘便都已陷入,我却显是好转了。急忙的去请天花专门的王医师来看,已经来不及挽回,结果妹子终于死去,后来葬在龟山的山后,父亲自己写了“周端姑之墓”五个字,凿一小石碑立于坟前,直到一九一九年鲁迅回去搬家,才把这坟和四弟的坟都迁葬于逍遥溇的。

鲁迅在种牛痘的时候,也只有两三岁光景,但他对于当时情形记得清清楚楚,连医官的墨晶大眼镜和他的官话,都还不曾忘记,我出天花是四五岁了,比他那时要大两三岁,可是什么都不记得了。只是听大人们追述,这才知道一点,据说因为病人发热怕光,一半也因了迷信关系,把房间窗门都用红纸糊封,而且还把眼睛也糊了红纸。这当时不晓得是否玩笑话,但听去又像在讲真话,所以我那眼睛实在有没有被封过,封了又是什么用意,现在已经无法质询,因此无从知道了。在天花结痂的时候,据说很是要紧,因为很痒不免要去搔爬,而这一搔爬可就坏了大事,脸上麻点的有无或多少,就在这里决定了。我是幸亏祖母看得很好,将两只手紧紧的捆住了,不让它动一动,当时虽然很窘,大约哭得很凶吧,然而也因此得免于脸上雕花,这与我的出天花而幸得不死,都是很可庆幸的。

我在十岁以前,生过的病很多,已经都记不得,而且中医的说法都很奇怪,所以更说不清是食裹火或火裹痰了。不过其中顶利害的是因为没有奶吃,所以雇了一个奶妈,而这奶妈原来也是没有什么奶的,为的骗得小孩不闹,便在门口买种种东西给他吃,结果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可是好像是害了馋痨病似的,看见什么东西又都要吃。为的对症服药,大人便什么都不给吃,只准吃饭和腌鸭蛋,—这是法定的养病的唯一的副食物。这在馋痨病的小孩一定是很苦痛的,但是我也完全不记得了,这是很可感谢的。只记得本家的老辈有时提起说:

“二阿官那时的吃饭是很可怜相的,每回一茶盅的饭,一小牙(四分之一)的腌鸭子,到我们的窗口来吃。”她对我提示这话,我总是要加以感谢的,虽然在她同情的口气后面,可能隐藏着有什么恶意,因为她是挑拨离间的好手,此人非别,即鲁迅在《朝花夕拾》里所写的“衍太太”是也。  P5-9

序言

关于《知堂回想录》

止庵

一九六O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拟写《药堂谈往》寄与聚仁,应《新晚报》之招,粗有纲目,拟写至五四为止。”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写小文,成第二节,备寄香港,有千余字,晚灯下修改了。”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云:“上午抄《谈往》本文了,只须再写一节后记,便全文告竣,总计五百五十余纸,约计三十八万字,拟分四卷,或易名为‘知堂回想录’。”十一月三十日云:“晚写《谈往》后记了,计五五四纸也。”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二日致鲍耀明信云:“原稿系是‘谈往’,但稍嫌陈旧,故曾去信说改题‘回想录’似较通俗。”一九六四年八九月间,《知堂回想录》曾在香港《新晚报》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告中止。一九七O年五月,《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其时已在作者去世将近三年之后了。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报》向周氏约稿,曾要求道:“写得愈通俗越好,因为我们是无法适合读者要求,写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尽可能趣味化。”(一九六O年十二月九日信,载《鲁迅研究资料》一九八二年第十期)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对本书写作有所影响,然而周氏亦未完全按照要求去做,如一九六O年十二月十三日给曹氏写信说:“兄前信嘱务为浅近,如对中学生讲话才好,奈此事颇所不能。”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信中更说:“文中多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即系“写话”而非“作文”,平淡而亲切,态度始终相当克制从容。如前引日记所示,《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问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知堂回想录》无论叙述,还是议论,都明确体现了作者的。自我视点”,即在他看来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或许与世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实际上这早已在过去一系列序跋和《过去的工作》之类文章中表明了,对周氏来说,也是“吾道一以贯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终守定的叙述原则。用《后序》的话说就是:“我写的事实,虽然不用诗化,即改造和修饰,但也有一种选择,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诗”与“真实”的辨别,一是“说”与“不说”的取台。二者都涉及对“真实”的理解,在周氏看来,真实是无限而又有限的。叙述者无可造作,但是可以在此范围之内有所选择。如果说前者是他的义务,后者就是他的权利。这样选择的标准就与前述自我视点有关,而关键是一切由己而不由人。在只说真话的前提下,作者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说别人想听的话,他的自由主义精神就这样地贯彻于《知堂回想录》之中,而《后序》差不多是他一生最后写的文章,这也就是他始终坚持的立场了。这让人联想到《知堂说》所引孔子和苟子的话。终周氏一生,他都是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发,而归结于“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的。这是他的“智”。因为说与不说取决于自己,所以也就不存在回避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作者确实觉得有些东西无须向外人(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报告,譬如所说“凡我的私人关系的事情都没有记”(《后记》),“关于家庭眷属的,也悉不录”(《后序》),等等,都涉及到公众人物之公众性的限定问题。周氏显然认为是应该加以限定的。而他在这一界限之外,已经通过《知堂回想录》对其一生行事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解释。

此次据作者家属提供之原稿复印件排印,对其中错漏衍字酌予订正,参考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版《知堂回想录》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版《周作人散文全集》之处,谨致谢意。原稿目录题为。药堂谈往目次”,共八页,前列“序文”一项(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日记:“上午写《药堂谈往序》,下午了。”该文已佚),中缺“六。北京的戏”,而以。鱼雷堂”列为“六O”,以下顺序排列,故共二O六节,分为四卷。正文共五百五十四页,未分卷,题“药堂谈往”,署名“岂明”,“六一”重出,即“鱼雷堂”与“吴一斋”,以下依次排列,故亦为二O六节;“二西”作“几乎成了小流氓”,“二五”作“风暴余波”,“四一”作“老师”,“四三”作“风潮”,“五八”作“在北京”,“一六四”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上”,“一六五”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下”,“一六六”作“北大感旧录十一”,以上与目录手稿差异处,均从目录。原稿缺《后序》,此文取自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一九七O年五月版《知堂回想录》,末署。一九六六年一月三日”,查周氏日记,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写《回想录》后序未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午写后序了,颇觉满意。”十二月二十五日:“又后序由黄克夫转港予聚仁。”

后记

这篇文章,应该名叫后记的,但是我查看回想录的目录,却已有一节后记了,而且这乃是一九六三年的一月所写,距今是整整的三年。我也不记得里边说的是些什么了,所以只能把我现在所写改换一下叫做后序,反正所改换的只是一个名目,里边所写的无非我想说的这几句话。这话可以分作三点来说。——关于三点有个笑话,很值得记录它一下,以前维新很讲究演说这~套的时候,演说者开头总说所要讲的共有几点。说三点或是五点,而阐说一点的时问往往费的很多,因此听者很感苦恼。听说共有几点就很头痛。有的讲演者知道了这个情形,便来改良一下,说所要讲的只有几点,不说出数目来,可是这一下却更糟了,说数目时使人苦恼,不说时使人恐慌了。因为不知道他所说的究竟共有若干,是十点或是八点呢。不过我所说者很是简单,干脆就是三点,所费的时间一总不会超过一小时,虽然我这开头似乎有点拉长的样子,与回想录的全体相像,很有些噜嗦。

且说第一点,我要在这里首先谢谢曹聚仁先生,因为如没有他的帮忙,这部书是不会得出板的,也可以说是从头就不会得写的。当初他说我可以给报纸写点稿,每月大约十篇,共总一万字,这个我很愿意,但是题目难找,材料也不易得,觉得有点为难,后来想到写自己的事,那材料是不会缺乏的,那就比较的容易得多了。我把这个意思告知了他,回信很是赞成,于是我开始写“知堂回想”,陆续以业余的两整年的工夫,写成了三十多万字,前后寄稿凡有九十次,都是由曹先生经手收发的。这是回想录的前半的事情,即是它的诞生经过。但是还有它的后半,这便是它的出板,更是由于他的苦心经营,乃得有成。我于本书毫无敝帚自珍的意思,不过对他那种久要不忘的待人的热心,办事的毅力,那是不能不表示感佩的。这大约可以说是蒋畈精神的表现吧。

第二点是说这回想录写得太长了。这长乃是事实,没有法子可以辩解,而且其实如要写得详尽,恐怕这还可以加上两倍,至少有一百万字,这便是一种辩解。因为年纪活得太多了,所以见闻也就不少,要拉杂的不加选择的说起来,话就是说不完的。我平常总是这么想,人不可太长寿,普通在四十以后死了最是得体,这也不以听兼好法师的教训才知道,可是人生不自由,就这一点也不能自己作主,不知道这是怎么干的,一下子就活到八十,(其实现在是实年八十一了,)实在是活得太长了。从前圣王帝尧曾对华封人说道,“寿则多辱”,这虽是一时对于祝颂的谦抻的回答,其实是不错的。人多活一年,便多有些错误以及耻辱,这在唐尧且是如此,何况我们呢。但是话要说回来,活到古来稀的长寿虽然并不一定是好事。可是也可以有若干的好处。即如我不曾在日军刺客光临苦雨斋的那时成为烈士,活到解放以后,得以看觅国家飞跃的进步,并且得以参加译述工作,于一九六二年七月至一丸六五年五月这三年中间,译成了路吉阿诺斯(Loukianos)对话集一卷。凡二十篇,计四十余万字。这是我四十年来蓄意想做的工作,一直无法实现的,到现在总算成功了。这都是我活到了八十岁,所以才能等到的,前年,《新晚报》上有过我的一篇杂文,叫作“八十心情”,足以表达我那时酌情意。

第三点也是最来的一点,是我关于自叙传里的所谓诗与真实的问题的。这“真实与诗”乃是歌德所作自叙传的名称,我觉得这名称很好,正足以代表自叙传里所有的两种成分,所以拿来借用了。真实当然就是事实,诗则是虚构部分或是修饰描写的地方,其因记忆错误,与事实有矛盾的地方,当然不算在内,唯故意造作的这才是,所以说是诗的部分,其实在自叙传中乃是不可凭信的,应该与小说一样的看法,虽然也可以考见著者的思想,不过认为是实有的事情那总是不可以的了。古代希腊叫诗人为“造作者”,意思重在创造,哲学者至有人以诗人为说诳的人,加以排斥,这并没有错,英国文人王尔德作文云“说诳之衰歇”(The Decay of Lying),叹近代诗思的颓废,便不讳言说诳,日本人翻译易说诳为“架空”,这有点近于粉饰,如孔乙己之讳偷书为。窃书”了。自叙传总是混合这两种而成,即如有名的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据他们研究里边也有不少的虚假的叙述,这也并不是什么瑕疵,乃是自叙传性质如此,读者所当注意,取材时应当辨别罢了。因为他们文人天性兼备诗才,所以写下去的时候,忽然触动灵机,诗思勃发,便来它一段诗歌的感叹,小说的描写,于是这就华实并茂,大著告成了。也有特殊的天才,如伊太利的契利尼者,能够以彻头彻尾的诳说作成自叙传,则是例外不可多得的。我这部回想录根本不是文人自叙传,所以够不上和他们的并论,没有真实与诗的问题,但是这里说明一声,里边并没有什么诗,乃是完全只凭真实所写的。这是与我向来写文章的态度全是一致,除了偶有记忆不真的以外,并没有一处有意识的加以诗化,即是说过假话。可是假如有人相信了我的这句话,以为所有的事情都真实的记录在里边,想来找得一切疑难事件的说明,那未免是所愿太奢了,恐怕是要失望的。我在上边说过,如果详尽的说明,那就非有一百万字不可,这第一说是没有这纸面。我写的事实,虽然不用诗化,即改造和修饰,但也有一种选择,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过去有许多事情,在道德法律上虽然别无问题,然而日后想到,总觉得不很愉快,如有吃到肥皂的感觉,这些便在排除之列,不拟加以记录了。现在试举一例。这是民国二年春间的事,其时小儿刚生还不到一周岁,我同了我的妻以及妻妹,抱了小儿到后街咸欢河沿去散步。那时妇女天足还很少,看见者不免少见多怪。在那里一家门口,有两个少女在那里私语,半大声的说道,“你看,尼姑婆来了。”我便对她们摇头赞叹说,“好小脚呀,好小脚呀!”她们便羞的都逃进门去了。这一种本领,我还是小时候从小流氓学来的手法,可是学做了觉得后味很是不好,所以觉得不值得记下来。此外关于家庭眷属的,也悉不录,上边因为举例,所以说及。其有关于他人的事,有些虽是事实,而事太离奇,出于情理之外,或者反似《天方夜谈》里头的事情,写了也令人不相信,这便都从略了。我这里本没有诗,可是却叫人当诗去看,或者简直以为是在讲“造话”了。绍兴方言谓说诳日讲造话,造话一语却正是“诗”的本原了。但因此使我非本意的得到诗人的头衔,却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我是一个庸人,就是极普通的中国人,并不是什么文人学士,只因偶然的关系,活得长了,见闻也就多了些,譬如一个旅人,走了许多路程,经历可以谈谈,有人说“讲你的故事罢”,也就讲些,也都是平凡的事情和道理。他本不是水手辛八,写的不是旅行述异,其实假如他真是遇见过海上老人似的离奇的故事,他也是不会得来讲的。

一九六六年一月三日,知堂记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堂回想录(上下)/周作人自编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作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3223
开本 32开
页数 8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2013108160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3
130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