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圣严法师,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法师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还愿和许愿;人生的意义是负责、尽责;人生的价值,则是在于奉献、感恩。若我们能够化小我为大我,以布施、行善、感恩、奉献来生活,这样,身心必能都很自在。心自在,身自在,幸福便无所不在了。《圣严心语》从心理人生的角度,阐述以上观点。
图书 | 圣严心语 |
内容 | 编辑推荐 曾有人问圣严法师,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法师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还愿和许愿;人生的意义是负责、尽责;人生的价值,则是在于奉献、感恩。若我们能够化小我为大我,以布施、行善、感恩、奉献来生活,这样,身心必能都很自在。心自在,身自在,幸福便无所不在了。《圣严心语》从心理人生的角度,阐述以上观点。 内容推荐 《圣严心语》针对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困惑不解,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活得很苦很不自在的现象和问题,提出“心自在,身自在;身心自在,福慧自在”。《圣严心语》是圣严法师的“心灵环保”理念的具体表述。人了解了心,就能得心自在。 目录 心在哪里? 谈心 心不在焉 追求效率中的安心之道 觅心了不可得 心净国土净 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四要安定人心 需要不多,知足常乐 什么都不求 分清楚该不该要 转贪心为愿心 为自己的人生许一个好愿 境随心转 境随心转能转败为胜 危机就是转机 不被境惑 调整职场EQ的好方法 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调伏与转化 奉献布施 何谓菩萨行? 以奉献的精神成就他人 不为任何目的而奉献 发心与布施 如何避免妇人之仁? 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转自私自利的我为功德的我 试读章节 智慧如镜子,烦恼如尘土 清净心也是智慧的佛心。烦恼心使我们痛苦,使我们生生流转六道中。烦恼心愈少,投生的层次愈高,智能愈增长。智慧如镜子,烦恼如尘土,镜上蒙尘是愚痴,拭去尘埃现智慧。六祖惠能大师到五祖弘忍大师的道场时,曾发生一个故事: 五祖将入涅槃,欲传衣钵,便命弟子们各作诗偈一首。大弟子神秀在墙上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意是将心的烦恼祛除以显现智慧。五祖看了这首偈,令弟子们点香勤念熟记,会有很大的功德。 六祖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菩提本来没有树,心也没有镜,既无树也无镜,不会有尘埃,也不必拂拭,这种境界更高。 但是,法身应依色身修,要以血肉之躯的色身修行佛道,才有可能开悟、解脱、成佛,所以身体是很重要的它是修行的工具,也是烦恼的渊薮。 我们的心,非贪即瞋,愚痴而不知智慧,所以从减少贪瞋着手,才能发现智慧是什么。有人在念佛或诵经时,生不清净的杂念、妄想,这是正常的情况。就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要修行。开始修行的人应该相信自己有烦恼,才要追求智慧。烦恼断尽则见智慧,智慧圆满便与佛心相同,佛心与众生心原是一样,不同的是众生心有烦恼、佛心无烦恼,这就是明心、明佛的清净智慧心,便能见佛的不动性和空性。 清净心是自照照人的智慧,佛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本来面目。有位禅师开悟以后,有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回答:“早晨起床后,转身碰到墙壁,才发现我的鼻孔是朝下的。”意谓佛性到处存在本来具足。当烦恼心还在的时候,即在迷中,就看不到佛性。智慧显现时,即已开悟,不论看到什么,什么都是佛性,那又称为无分别心,或无差别性。 不起贪执便是清净心 “心净国土净”出自《维摩经》的《佛国品》,即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经句。那是说心清净后环境也清净。所谓环境,是指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到的五欲境界,又称五尘。好看的彩色及形色就是好看,好听的声音就是好听,美味的饮食就是美味的饮食,面对这些种种,心虽明白而不起爱着贪执,便是清净的不动心,所谓心不动或心不污染,不在于我们对环境的接触,而在于我们放不下、丢不开。若能慢慢地练习,不为过去的事烦恼,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 在日本的禅宗公案中,有这样的一则趣谈:有两位努力修行的和尚,一是师兄,一是师弟。有一天的行脚途中,走到河边要过河,遇到一位年轻女子也急欲过河,但那是在大雨之后,河面水涨而又无船可乘。其中的师兄自告奋勇将女子抱过了河,然后各走各的路。然而在路上,师弟不断地向师兄抱怨:“出家人怎么可以接触女子,你今天抱了女子过河,是犯了大戒。”师兄不予理会,行事如常。到晚上,师兄一觉睡到天明,而这位师弟辗转难眠,对于师兄白天的行为,耿耿于怀,认为他犯了戒,尚不知忏悔。师兄醒来见师弟一夜不眠,问明原因。师兄便说:“我抱女子过河后已放下,为什么你到现在仍紧抱着她不放?” P34-36 序言 什么才是自在的人生? 我们常以生活过得如不如意、工作顺不顺遂、家庭美不美满,来替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历程打分数,当周遭一切都被量化、被比较之后,生活变得有压力,苦恼、烦闷也就悄悄上身,“自在”成为生活中遥不可及的名词了。 其实,生活中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来自于“心”。人生过得自不自在,关键正在于我们的心,心自在,人生就自在。 法鼓山二〇一三年的年度主题是:“得心自在一一心自在,身自在。身心自在,福慧自在。”藉由一己之心,可以扩大感染到整个社会。所以法鼓文化编辑部特别从圣严法师的著作,精选对于“心”的开示,希望能带给大家安心自在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安心呢?圣严法师告诉我们要知足常乐,法师曾提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说明现代人对于物质上过多的需求,往往成为贪欲的烦恼,若能清楚明白“四要”一一需要、想要、能要、该要的真谛,实践“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生活便能有明确的方向感。当生活过得心安理得,不被欲望左右人生方向,便可以“得心自在”。 此外,我们也可以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用智慧的心看待世事,圣严法师经常以“山不转路转,路不转入转,人不转心转”勉励大家,如果能够做到境随心转,不管晴天或是雨天,天天都是好日子。 曾有人问圣严法师,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法师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还愿和许愿;人生的意义是负责、尽责;人生的价值,则是在于奉献、感恩。若我们能够化小我为大我,以布施、行善、感恩、奉献来生活,这样,身心必能都很自在。 心自在,身自在,幸福便无所不在了。 法鼓文化编辑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圣严心语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圣严法师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07605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14-04-01 |
首版时间 | 2014-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8 |
CIP核字 | 2014027728 |
中图分类号 | B949.92 |
丛书名 | |
印张 | 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0 |
宽 | 16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01-2013-2631 |
版权提供者 | 法鼓山文教基金会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