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大自然的诗)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儒勒·米什莱编著的《山》内容介绍:山,那么高大,但又那么宽容,情愿坦露给非常喜爱它们的人。大家会看到,人们原来错误地认为渊默的可敬的古树,阿尔卑斯山脉的族长,何等由衷地赞赏我们。我们感激不尽这些庄严的巨人慈父般的深情厚意,在它们怀里,我们找到了特别温馨的隐居之所;这些雄伟的高山(及其哺育欧洲生命的河流),也特别慷慨,向我们倾注了它们安宁、平和而深沉的灵魂。

内容推荐

在《山》中,米什莱带着我们攀登那些纯净自由之风劲吹的山峰。对他而言就是这样,自然科学总是持续揭示进步的法则。他坚定地相信,等到我们终于相互了解的那天,我们就会如兄弟般相爱,而科学一旦阐明事物和生物间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就将沉浸在一座火熔炉里。

《山》全书分两卷:第一卷描写山的各种面貌,冰川,山口,温泉,山的隆起,以及北极的冰山,爪哇的火山等;第二卷描写山中的生物,草原,森林,阿尔卑斯山的各类植物以及山地居民,等等。

米什莱的散文,歌颂大自然与人类,充满馥郁的人文气息。其中《鸟》、《虫》、《海》、《山》四本博物学散文集,被合称为“大自然的诗”,笔意优美隽永,盈满抒情诗人无限高远的浪漫情怀,又兼具历史思辨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自信的时代精神。

目录

序 我们的书:《鸟》《虫》《海》《山》的共同特点

第一卷

 一 勃朗峰的前厅

 二 勃朗峰——冰川

 三 首批登临——冰川

 四 欧洲的水塔

 五 瑞士——湖泊与河流

 六 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通道

 七 比利牛斯山脉

 八 比利牛斯山脉续篇

 九 博朗特泉——阿奎

 十 大地升起——她的呼吸

 十一 地球称为大陆的两座大山

 十二 冰山——极地

 十三 火山——爪哇

第二卷

 一 太平区域——草场

 二 森林——生命之树,金树枝

 三 森林的阶梯

 四 高山和鲜花的梦想

 五 续篇——1867年5月的瑞士

 六 山脚下等待——阿尔卑斯山植物之爱(1867年6月)

 七 阿尔卑斯山脉植物续篇——山花在爱中进步

 八 格里松斯人之路——高山之死

 九 恩加丁

 十 雪与花

 十一 恩加丁的命运

 十二 瑞士五针松树木和人的退化

 十三 我们的时间可以回溯吗?

注释

试读章节

勃朗峰根本没有通道。半山腰没有修建那种永远连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公路。勃朗峰孤立独处。必须特意前去拜见,观赏这个昂头俯视欧洲的超绝的孤独者。

我见过亚平宁山脉,也见过比利牛斯山脉,那些高山方便贸易和旅游,如塞尼山、圣哥达山、辛普朗山陡峭的魔力。我保留了勃朗峰。

从前,那么多繁重的劳动,我又增加了一种。我从占据我那么久的长篇史诗0的深处,又抛出大胆的《人类的圣经》。小小的书,却表现心灵和意志的巨大冲动。我也完全跟地球一样,隆起高山,一座山峰,相当高的绝顶,能一览无余整个大地。

我十分谨慎,不去海边休息。我喜爱海这个奇异的仙女。海掌握生命的秘密,但是它又那么汹涌澎湃!有多少回,它的风暴又助威我的暴风雨!我便去阿尔卑斯山中,向静止不动的景观讨还平静——不去喧闹的阿尔卑斯山区,那里的瀑布和美丽的湖泊,终年一片欢乐的景象。我更喜爱大隐士,沉默的巨人,勃朗峰。只有到了勃朗峰,我才有望找到足够的积雪和休憩。

从日内瓦出发,一路经过景色平淡、相当乏味的地区,到了萨朗什,猛然发现景象那么宏伟,不禁目瞪口呆。阿尔沃河一转弯,景色完全变了。惊诧不已,大大出乎意料。左边,一座巨大的山峰尖顶,瓦朗斯(Varens),由风化的石灰岩构成,高高矗立在路边,杉木林几乎支撑不住,威胁着道路。右边,覆盖着树木的山峦,仿佛一座大型剧场的第一排阶梯座位,而在别处眺望,就会认为那是一座高山(高达五六千尺)。然而,在那后面隔一段距离,则横空出世,巍然屹立一座大山,暗淡积雪的峰巅。

不要拣夏季少见的晴天来到这里,因为灿烂阳光会骗人,给整个地区披上盛装,,赋予万物同样一张笑脸。随意挥洒的阳光制造耀眼的魔幻,就连坟墓都笼罩在欢快的气氛中。太阳是个大骗子(哲学证明这一点)。在阳光的照耀下,萨瓦最穷困、最寒冷的山谷,看上去就像已有意大利特点的瓦莱灼热的山坡谷地。

我来到这里时,天空灰蒙蒙的,当地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这种天气。我来到山脚下,能看到当地的本相,平庸而贫困,被这群高山压垮,只有阿尔沃河,一条普普通通的湍流,似乎要漫溢出来。一座座小花园,一片片小果园。冷杉林树木相当高大。再往上看,便是那寒冷的巨峰。

这里竟然有温泉,着实令人吃惊不小。要说比利牛斯山脉,那些火的老姑娘提供大量滚烫的泉水,倒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这里,披着积雪和冷杉林的巨大外衣,却从地下涌出热流,真让人惊异,也引人深思。我们心中暗道:在这表相,冬季寒冷的外景背后,还有另一个在下面,不为人所见的一个人。冰层(有1200尺厚?有人这样推测)对他来说,只是一件衣服。一个花岗岩人埋葬在里面,是大地从前生育的孩子,从前的一声浩叹,一次冲动,向着它还处于黑暗中的光明。不过,这颗灵魂在积雪的坟墓中,同它处于幽邃中的母亲一直保持亲密关系,一直从深处接受释放的温暖。P5-7

序言

我们的书:《鸟》《虫》《海》《山》的共同特点

《山》继续类似书籍的系列,已有《鸟》、《虫》、《海》,从1856年开始出版。

那年是一场运动的起点,至今还持续不断地进行。从那时候起,公众对自然历史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兴趣。有些学术的书籍,很少人阅读。一些具有创造精神的著作,也许写得太精妙了。独独《鸟》这本书运气极佳,没有一个人批评,也没有一个人反对。虽不友善的人也不免惊讶,被争取过来,对它毫无敌意了。《鸟》的翅膀带起了新闻和公众。

这三本书版式非常朴素,毫不奢望第八印刷所的那种体面,却取得少有的成功,引发出书的风潮。模仿者大量涌现。书商也大量出版配有插图或不配插图的专著。好几家出版社甚至要出自然历史的全套读本和百科全书。继而,又出版了不计其数的教育图书和青少年读物。只要翻开并浏览1856年以来的图书报,就能看出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文学。

这几本小书,被读者当作愉悦的文学作品来接受,其成功的原因,主要还是真实。它们并不试图将自己的精神赋予自然,而是力求洞彻自然的精神。它们喜爱自然,叩问自然,追问每种生物的小小灵魂的秘密。这就产生很好的效果。人们头一次追寻鸟儿特有的奥秘、昆虫特有的奥秘。有些种类所要求的相当长时间的教育,正是它们进化的真正秘密。从而得出一条普遍的法则:“任何种类,只要幼崽儿经历持久的教育,就能变得高级。这样就创造社会。”

在这些小书中,真正感动广大读者的就是这一点,比生动或风格的洗练更有效果。有些作品写得很好,充满真实的事物,既有趣又受人称赞,可是却遭遇读者相当的冷淡。他们认为这种书太唯物了,是粗糙的事实的堆砌。惟有追寻灵魂的作品,才引人人胜,令人手不释卷。

鸟儿是一个人,这还比较容易接受,然而昆虫如若这么讲就困难了。在海洋的孩子身上,个性暧昧不清,似乎更不容易捕捉了。这些隐秘而模糊的灵魂,一直以来受到藐视和否定,因而要确认并恢复这些灵魂的本相,归还它们应有的尊严、它们在博爱权利和生物大家庭中应有的地位,这无疑是非常大胆的尝试。

如今,在《山》及其森林中,我们继续这种工作。这本书,大部分取材于我们本身的旅行,讲述我们的所见所闻。它丝毫也不会损害沙赫特(Schacht)们、施拉根维特(Schlagen-weit)们极有教育意义的劳动成果。这本书所能展现的情趣,就是我们同这种高大的自然物友谊的关系:山,那么高大,但又那么宽容,情愿坦露给非常喜爱它们的人。大家会看到,人们原来错误地认为渊默的可敬的古树,阿尔卑斯山脉的族长,何等由衷地赞赏我们。我们感激不尽这些庄严的巨人慈父般的深情厚意,在它们怀里,我们找到了特别温馨的隐居之所;这些雄伟的高山(及其哺育欧洲生命的河流),也特别慷慨,向我们倾注了它们安宁、平和而深沉的灵魂。

再生的活力。在如此普遍衰弱的年代,真是名副其实的补药。但愿这本曾扶持我们的书,还能在坡道上扶起别人,只因许多人由于虚弱或忧伤,逐渐滑下去了!这本书如果一定要有题词的话,就必然是“重新攀登”这个词。

1867年12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大自然的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儒勒·米什莱
译者 李玉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9449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6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