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旗编著的《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系列之一,在扣问马尔库塞早年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所寓托的心灵消息的基础上,对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的学术缘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集中论述了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思想。
| 图书 |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丁国旗编著的《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系列之一,在扣问马尔库塞早年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所寓托的心灵消息的基础上,对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的学术缘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集中论述了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思想。 内容推荐 丁国旗编著的《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在扣问马尔库塞早年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所寓托的心灵消息的基础上,对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的学术缘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集中论述了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思想。对发达工业社会(即“单向度”社会)呈现出的整体性文化危机所进行的无情批判,既是马尔库塞个人学术良知和生命情怀的执著追求,同时也是其关于艺术与美的思想理论的逻辑展开,本书对此做了详细的阐释和讨论。批判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建构,因此,《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马尔库塞关于艺术对于未来社会的审美建构功能,以及美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对于解放的承诺,从而为一个美好的“新社会”的到来与人的最终解放找到了解救的良方。 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一个有意味的开始 一 异化:寻找失落的梦 二 “艺术作为一种武器” 三 教育作为一种拯救的途径 四 没有结束的“结论” 第二章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学术缘分 一 “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 二 人作为主体和人的本质的“现实性” 三 “非压抑性升华”与爱欲的解放 四 走向“具体性”、走向人本身 第三章 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思想论 一 “艺术形式”与艺术自律 二 艺术的政治祈向 三 “艺术形式”论的理论溯源 第四章 审美视阈下的社会文化危机 一 控制的“新形式” 二 发达和进步中的总体危机 三 失败的对抗 第五章 艺术对未来社会的审美建构 一 “新技术”与“美学还原” 二 人的“新感性” 三 “新社会”的产生 第六章 美,在价值向度上对于解放的承诺 一 美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 二 “具体乌托邦”或“在路上” 三 艺术与自然的审美救赎 四 美育作为审美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 余 论 用良知和生命谱就知识分子的学术情怀 一 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立场 二 追求一种“生命化”的学术 三 “面向未来的预言家” 参考文献 后 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丁国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2285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9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33 |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7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83-095.1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8 |
| 宽 | 165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