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和谐》由成中英所著,内容如下:中国思维中的道的“有无相生”与易的“无极而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眼光也自然显示了一种深度和谐化的辩证智慧。在一个极不和谐的时代里极力想创造出一些和谐,也想在诸多价值的概念中深入到和谐的核心来掌握创造的真理,以使创造和谐成为可能。和谐是形上学,真理是诠释学,正义是道德学,而美感则是包含和谐、真理及正义的价值学。
| 图书 | 创造和谐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创造和谐》由成中英所著,内容如下:中国思维中的道的“有无相生”与易的“无极而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眼光也自然显示了一种深度和谐化的辩证智慧。在一个极不和谐的时代里极力想创造出一些和谐,也想在诸多价值的概念中深入到和谐的核心来掌握创造的真理,以使创造和谐成为可能。和谐是形上学,真理是诠释学,正义是道德学,而美感则是包含和谐、真理及正义的价值学。 目录 序/001 第一章 易学思维/001 《周易》为易的传统的综合与总结/001 三易的共同起点——易的经验体验/004 从易的经验与体验到易道德建立/007 易的体验与向度/010 易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015 《易经》的思想体系/018 《易经》与新科学/021 《易经》与预测/022 《易经》与伦理次序/024 《易经》与老庄集/028 内省与外观/031 占卜与《易经》的符号架构及意义表达/033 贞为占卜的原始意义/038 贞为正/040 贞为固/041 贞为信/042 贞为节/043 易占的本体诠释性/043 《周易》创新思维/046 第二章 范畴与主题/051 简评《中国实学史》/051 萁子所举“洪范九畴”/053 五行思想的对应性/056 阴阳思想的辩证性/058 中国哲学的本体范畴/062 天、道范畴分析/064 性、命范畴分析/066 理、气范畴分析/069 心性范畴分析/074 我与佛学/081 我与禅学/083 道家对自然世界的看法/086 禅为显密融合的基础/089 儒家思想与佛学转化/091 儒佛交涉与互融/093 儒佛互化重要课题/095 性命/096 性理/097 生性/099 心性/100 性情/104 牟宗三的贡献/105 重建中国哲学理性/108 第三章 古典儒学与宋明儒学/111 宋明理学家对佛学的批评/111 新儒学与新儒家/112 超越与自我超越/114 儒家是一种“包容性人道主义”/116 朱熹遇遁之家人卜/118 “朱子晚年定论”之不定论分析/123 朱子的“理”与孔子的“知”/125 朱子思想的一贯性/127 朱子的《大学》与王阳明的《大学问》/130 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133 致知与致良知/136 李退溪“四端七情”说/139 孟子之“心”的概念/141 退溪与孟子/145 宗周理学/148 宗羲理学/150 宗周心学/153 宗羲心学/158 批评的融合理学与心学/159 性善恶/161 性有根源的意义/163 性有原质的意义/164 性有整体的意义/164 性有自然的意义/164 性有特殊的层次意义/165 性有发展的意义/165 性有生化的意义/166 性有包含的意义/166 性有理性的意义/167 性有理想的意义/167 性有本新的意义/168 性有道德的意义/170 对中庸思想的误解/172 “中”的动词性与名词性/174 中行、中道与执中/176 中和观念/178 “中庸”的正确理解/180 中庸三原则——时中、求正、絮矩/182 现代儒家分析/184 第四章 文化民主与社会正义/186 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186 科技知识与道德价值/188 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190 民主化与人文精神/192 “排他性人道主义”/193 “包容性人道主义”/195 历史学的四个问题/198 中国史学二问/200 批评的史学之一:《明夷待访录》/202 批评的史学之二:《破邪论》和《明儒学案》/206 民主的历史含义和经验含义/212 何谓社会公正/218 社会公正的开放原则/221 自由与民主/223 民主的两个极端/225 儒家思想与民主/227 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障碍/230 知识传统的中国特色/232 现代中国的知识传统/233 提炼精华陶铸典型/237 新典型的死相要求/239 庸俗的现实主义/241 现代化过程的模型/243 泛道德主义/244 人文世界的法律秩层次,/248 推动中国文化世界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251 第五章 东西比较与本体诠释/254 亚里士多德论范畴/254 康德的十二范畴/256 近代中国与现代西方的社会发展/259 中西文化之争的评价/261 知识与价值/264 中国美学四题/269 怀特海的有机宇宙和儒家本体宇宙论/270 历史解释三条件/272 史学的机体主义/273 “本体与功夫”的现代哲学意义/276 什么是方法/279 理性的发展/281 中西异同五题/285 本体诠释学/288 即方法而非方法/291 三项方法与本体的转化/295 西方哲学中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理念/296 科学方法之本质/301 中国哲学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303 两种方法意识的模型/305 易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309 道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312 儒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315 艾比论海德格和道元/320 西方文化能够超越西方历史吗/323 文化理念能够脱离意识形态吗/325 为什么西方文化需要中国文化/329 中西思维的互补性/333 后记/336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创造和谐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成中英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04290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90 |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0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024.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2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8 |
| 宽 | 168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