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咱们的天气预报
内容
编辑推荐

恶劣天气时,预知是一种生存保障;平和天气时,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

《天气预报》节目每天与大家准时见面,真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节目在晚上7:31没有如约而至,大家会是怎样的反应。其实,有很多人尤其对于年纪大一些的人,《天气预报》早已根深蒂固,就像晚饭时需要的一道开胃小菜一样不可或缺;还有一群小朋友,当他们看到荷叶随风摇曳的时候,就知道“报报”要开始了。

本书首次为您讲述6位当家主持,16条怀旧线索,50年权威数据,揭秘天气预报背后故事,倾情呈现每一次关键成长,全力展示城市气候微妙变化。

内容推荐

短短5分钟的《天气预报》,背后却是30年光阴的积累。本书从1980年的中国第一个电视天气预报谈起,16个故事、6位主持人、近10位节目编导,和您聊聊天气预报背后的故事。书中更有气象百科、四季养生秘籍和权威的气候数据分析与城市点评,帮助您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解读天气。

目录

第1章 《天气预报》30年的怀旧线索

第2章 主持人与天气的对话

第3章 走进节目组

第4章 气象百科

第5章 四季养生堂

附录 《天气预报》中的城市气候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1章 《天气预报》30年的怀旧线索

《天气预报》节目的生日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点儿天气。

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

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

那时候广播中的天气预报,也的确有些暗语的味道。例如,5500米高空、冷涡、切变线、700毫巴等专业术语。能100%听懂当年广播天气预报的人寥寥无几,宋英杰回忆说,他就是听天气预报长大的,但没听懂天气预报就长大了。

与1956年问世的报纸和广播天气预报相比,电视天气预报显然很年轻。而当一群年轻人着手考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历史的时候,发现确凿的史料很少很少,《天气预报》节目的生日成了一件悬案。

于是大家像考古系学生一样,走访、查阅、勘验,最终得到的确切答案是: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诞生于1980年7月7日。显然《天气预报》也是一位80后!

20世纪80年代的专家主持

最早在节目中播报天气的主持人是当时中央气象台年轻的预报员,现在是数字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的总顾问,他叫韩建钢。在单位里他早已升任“老韩”了。

据老韩回忆,节目开播最初,每天的文稿都是由气象台负责撰写,然后传真给电视台;所使用的图仅仅是一张24小时预报图,没有什么技术含金量,每天都用手绘完成(铅笔画好之后再用鸭嘴笔描粗),画好后中央台派车来取;再说主持人,由于电视台是首次创办这样的专业节目,又赶上汛期的复杂天气,中央台希望气象台派人来播讲,老韩和李媛就成了最早一批气象专家主持。那时候可没有专业化妆师,都是播音员之间帮忙简单抹两下,就直接上镜了。

现在看来当时的内容和形式真是简单至极,不过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天气预报》一开播就是直播状态,播讲时段是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后。因为国际新闻是提前录制好的,利用两三分钟播放国际新闻的间隙,气象主持人和工作人员赶紧到直播间把预报图纸挂在浅色的黑板上,待国际新闻一播完,马上切回镜头开始直播。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大概持续了1个多月的时间。每天下午老韩和李媛两人就轮流手持预报资料和图表到中央台播讲,一直到节目播出之后才能收工。

这一年汛期结束之后,节目就转交给联播主持人播报,不过文稿和图形仍由气象台来提供。到了1981年洪涝灾害频繁的时候,“小韩”再度出山,时不时客串主持人,当年有人戏称他是灾害天气的“符号”。

在开播的这段时间里,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影像资料都没能被保留下来,我们只能从老韩手里唯一一张珍贵的临时出入证来追溯少许当时的影子(见图1—1和图1—2)。

1986年,《天气预报》节目实现“制播分离"

1984年年底,按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现在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见图1—3)。而采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见图1—4),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卫星云图至今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P2-4

序言

分担风雨 分享阳光

恶劣天气时,预知是一种生存保障;平和天气时,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

《天气预报》节目每天与大家准时见面,真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节目在晚上7:31没有如约而至,大家会是怎样的反应。其实,有很多人尤其对于年纪大一些的人,《天气预报》早已根深蒂固,就像晚饭时需要的一道开胃小菜一样不可或缺;还有一群小朋友,当他们看到荷叶随风摇曳的时候,就知道“报报”要开始了。

诗人舒婷的那首《致橡树》里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于是我们将其浓缩成8个字:“分担风雨,分享阳光。”坏天气,我们一同分担;好天气,我们一起分享。

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天气预报》,其实也道出了所有人面对天气的一种精神气质。

作者

2009年8月

后记

本书终于面世了,谨以此书献给电视《天气预报》节目30周年。

感谢参与本书的所有撰写人员:宋英杰、章芳、丁莉莉、古晶、信欣、江吉喜、李宁、刘巍巍、隋伟辉、于群、翟羽、孙冠男、夏芸、赵红艳、裴新华、杨丹、蓝一、冯殊。

此外,特别鸣谢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主讲嘉宾、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为本书提供“四季养生堂”章节。非常感谢曲声浦和韩建钢两位老专家,他们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史料和照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咱们的天气预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英杰//章芳//丁莉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82099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9.2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