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比较研究》在同类研究作品中脱颖而出,不只是因为它对中西情节剧电影进行比较研究的集中性、系统性、完整性,更是因为它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拘一格。它既是“平行式”的研究,又结合了“影响研究”。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将这种研究放在一个更广泛、更久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来进行,就中西情节剧电影的历史发展、文化意义、创作观念、叙事传统、审美表现作全方位的比较,这就使得其研究更具学术性,更有说服力,显示出高等院校影视研究的学院风格。
图书 | 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比较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比较研究》在同类研究作品中脱颖而出,不只是因为它对中西情节剧电影进行比较研究的集中性、系统性、完整性,更是因为它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拘一格。它既是“平行式”的研究,又结合了“影响研究”。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将这种研究放在一个更广泛、更久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来进行,就中西情节剧电影的历史发展、文化意义、创作观念、叙事传统、审美表现作全方位的比较,这就使得其研究更具学术性,更有说服力,显示出高等院校影视研究的学院风格。 内容推荐 通过对中西情节剧电影的历史发展、文化意义、创作观念、叙事传统、审美表现等方面的比较,描述中西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演变轨迹,分析中西情节剧电影各自的艺术特色,探讨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中西情节剧电影概念 一、中西情节剧电影概念 二、中西情节剧电影特性 三、中西情节剧电影现象 第二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的地位与影响 一、在中西电影发展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 二、在美学形态上形成了主流的电影样式 三、在电影研究中建构了重要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研究的价值 一、在理论研究上具有借鉴意义 二、在电影创作上提供有益经验 第二章 形态史/社会史:中西情节剧电影历史发展比较 第一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产生的历史与文化语境 一、西方情节剧电影兴起的文化/艺术渊源 二、中国情节剧电影对中外文化/艺术的借鉴 第二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20世纪10~20年代:萌芽与成型 二、20世纪30~40年代:成熟与繁荣 三、20世纪50~80年代:变化与发展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型与融合 第三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历史演变特点的异同 一、类型形态:与叙事艺术样式具有密切关系 二、文化功能:商业性/娱乐性和社会性/大众性 三、审美表现:二元对立的道德化/符号化 第三章 传统性/现代性:中西情节剧电影文化意义比较 第一节 伦理情感倾向具有的文化功能的差别 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时代精神的反映 二、西方资产阶级家庭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表述 第二节 大众审美意识表现的文化内涵的变化 一、西方情节剧电影现代审美意识的丰富性 二、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审美意识的融合性 第三节 家庭伦理价值体现的不同文化特征 一、审美视角:以家庭矛盾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二、价值取向:整体性/个体性的伦理道德观 第四章 重审美/重教化:中西情节剧电影创作观念比较 第一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创作的功能观念 一、情感宣泄:西方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功能特征 二、寓教于乐: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社会功能特征 第二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创作的审美观念 一、戏剧性效果:西方情节剧电影的审美标准 二、“影戏”美学: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接受观念 一、审美愉悦:西方情节剧电影对观众情趣的重视 二、雅俗共赏: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审美接受目的 第五章 逻辑性/真实性:中西情节剧电影叙事传统比较 第一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叙事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一、从传统走向现代:中西情节剧电影叙事传统的历史进程 二、叙事艺术的融合: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与中西文化影响 第二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叙事特征比较 一、梦幻性/娱乐化:西方情节剧电影叙事的逻辑性 二、写实性/通俗化: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叙事的真实性 第三节 中西情节剧电影叙事艺术的价值 一、西方情节剧电影叙事风格的多重启示 二、推动中国情节剧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 第六章 大众化/类型化: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审美表现比较 第一节 家庭真情与社会激情的伦理化审美情感 一、西方情节剧电影中的家庭真情与时代精神 二、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中的传统伦理与社会激情 第二节 外在结构与心理冲突的戏剧化叙事方式 一、外在结构与心理冲突并重的叙事策略 二、从重情节结构到重心理揭示的叙事转型 第三节 道德喻示与复杂人性的类型化人物形象 一、突出复杂人性的多重人物性格 二、塑造道德化的类型人物形象 第四节 现实认同与梦幻强化的蒙太奇视听手段 一、制造梦幻想象与简练而明快的视听风格 二、体现现实认同与完整而透明的视听效果 第七章 多样化/个性化:中西情节剧电影优秀影片艺术特征比较 第一节 中西史诗情节剧电影形态的艺术典范——《乱世佳人》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比较 一、“历史故事”与“现实故事”的不同叙述视角 二、西方英雄传奇与东方家国故事的中西文化表征 三、中西传统情节剧电影形态民族化的艺术典范 第二节 中西社会情节剧电影内涵的审美表现——《天云山传奇》与《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比较 一、人物命运与历史悲剧的结合 二、独特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 三、传统与现代叙述手法的交融 第三节 中西家庭情节剧伦理镜像的艺术转换与整合——《美国丽人》与《过年回家》比较 一、家庭图景:平民化/生活化的人生写照 二、生命喻像:被悬置/被遮蔽的灵魂期盼 三、审美境界:戏剧性/纪实性的艺术整合 第四节 后现代情节剧电影折射的文化神话与美学追求——《喜宴》与《远离天堂》比较 一、《喜宴》:中西伦理文化的交融与变奏 二、《远离天堂》:西方后现代文化精神的多重折射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比较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春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3365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首版时间 | 2008-08-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75.4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