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的十篇论文,可说是作者自一九八四年踏入研究生涯后第一个阶段的成果,记录着那十二年中个人在面对这个课题的一段心路历程。在这个记录里,有作者对某些画史段落的认知,也有一些个人对文化与历史的感触。本书虽由十篇各自独立的论文所组成,但只有一个主题:画史中风格之变与其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它起自于一个令作者个人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画史中会有风格的变化?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固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但作者选择了一个比较倾向于文化社会史的切入点,希望能对风格之变提出一些说明。
| 图书 | 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艺术史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所收的十篇论文,可说是作者自一九八四年踏入研究生涯后第一个阶段的成果,记录着那十二年中个人在面对这个课题的一段心路历程。在这个记录里,有作者对某些画史段落的认知,也有一些个人对文化与历史的感触。本书虽由十篇各自独立的论文所组成,但只有一个主题:画史中风格之变与其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它起自于一个令作者个人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画史中会有风格的变化?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固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但作者选择了一个比较倾向于文化社会史的切入点,希望能对风格之变提出一些说明。 内容推荐 本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 目录 简体字版序 自序 第一篇 文化史范畴中的画史之变 第二篇 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展 第三篇 “斡惟画肉不画骨”别解——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 第四篇 南宋的两种规鉴画 第五篇 有关唐棣(1287-1355)及元代李郭风格发展之若干问题 第六篇 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 第七篇 《雨余春树》与明代中期苏州之送别图 第八篇 嘉靖新政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 第九篇 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论16世纪山水画中的文派风格 第十篇 石涛、王原祁合作兰竹图的问题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艺术史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石守谦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3869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5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40 |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66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20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3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59 | 
| 宽 | 184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