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年轻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染,38岁时回到蒙田城堡,在读书、思考和写作中度过了十年隐居生活,对那个片褊狭、非理性和充满暴力的时代中的人性进行了冷静地审视和思考,写出四百多年来流传不衰的《随笔集》,并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本书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一一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先驱战士”的形象。
图书 | 蒙田/茨威格人物传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法国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年轻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染,38岁时回到蒙田城堡,在读书、思考和写作中度过了十年隐居生活,对那个片褊狭、非理性和充满暴力的时代中的人性进行了冷静地审视和思考,写出四百多年来流传不衰的《随笔集》,并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本书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一一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先驱战士”的形象。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从事的写作之一。茨威格在写作本书时所面对的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仿佛就是蒙田一生所处时代的写照;而蒙田执著的自由意识、他始终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将其看成自己的精神楷模,因而他为这本书最初写下的标题是《感谢蒙田》。 目录 第一章 重温蒙田 第二章 从平民到贵族 第三章 (在原来的打字稿中缺第三章) 第四章 蒙田成为蒙田 第五章 写作十年 第六章 寻找自我 第七章 保卫碉堡 第八章 旅行 第九章 最后岁月 德语原版书编者后记 蒙田生平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少数一些作家,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他们能被任何人在任何年龄和在任何的生活时代所发现;而另有一些作家,他们只是在某种特定时刻才展现自己的全部意义。蒙田就是属于后一种作家。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们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蒙田自由的和不受益惑的思考,对像我们这样一代被命运抛入到如此动荡不安的世界中的人来说,最有裨益。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灵中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用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并又威胁着在他一生之中最宝贵的东西:个人的自由——只有他才会知道,在那些乌合之众疯狂的时代里要始终忠于最内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气、多少诚实和坚毅。他才会知道,世上没有一件事会比在那群众性的灾难之中不被玷污而保持住自己思想道德的独立更为困难和更成问题的了。只有当一个人自己对理性和对人类的尊严产生了怀疑和丧失信心的时候,他才会把一个在世界的一片混乱之中独处独醒的人始终保持堪称表率的正直,颂扬为实在了不起。 唯有经过磨难和有阅历的人才会赞赏蒙田的智慧和伟大,对此我有切身体会。当我二十岁那年第一次读他的《随笔集》那是唯一的一部在书中把他自己遗留给我们的书——说实在的,我还真不太知道该怎样读这本书。我固然具备足够的对文学的艺术鉴赏力,十分钦佩地认识到:书中显示出他是一位令人感兴趣的人物,一位特别具有洞察力和远见的人,一位和蔼可亲的人,此外他还是一位懂得给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句格言赋予个性特点的文学家。可是我对此书的欣赏始终停留在一种文学上的欣赏,即对古籍的一种欣赏,而缺乏对内心的激励,缺乏那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电火花般的碰撞。《随笔集》的题旨,我就已经觉得相当离奇,而且绝大部分随笔不可能涉及到我自己的生活。蒙田老爷在他的随笔《国王们会晤的礼仪》或者《评西塞罗》中那些偏离主题而又海阔天空的夹叙夹议和我这个二十世纪的年轻人又有什么相干呢。即便是他的温和、中庸的至理名言也和我没有关系。他的那些至理名言对当年的我来说未免为时过早。蒙田的明智告诫:行事不要雄心勃勃,不要太热衷于卷入外部世界——以及他的抚慰人的劝谕:为人要敦厚温良和宽宏大量——对满腔热忱的年龄层次的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一年龄层次的人是不愿意让幻想破灭、不愿意被人抚慰的,而是潜意识地只想在自己精力旺盛之际被人激励。青年人的本质就在于不希望自己被规劝成为过于平和、处处怀疑的人。对青年人来说,任何怀疑都会成为一种拘谨,因为青年人为唤起自己内心的那股冲劲,需要的就是深信不疑和理想。即便是最激进、最荒诞的妄想,只要它能煽动青年人,青年人就会觉得这种妄想比那些会削弱他们意志力的最最崇高的至理名言更重要。再说到个人自由——蒙田已成为各个时代个人自由的最坚定的旗手,可是在我们当时的青年一代看来,难道这种个人自由真的还需要在1900年前后进行如此顽强的捍卫吗?这一切难道不早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吗?这一切难道不早已成为从专制和奴役中解放出来的人类通过法律和习俗得到保障的精神财富了吗?在我们当时的青年一代看来,拥有自己生活的权利,拥有自己思想的权利,并把那些思想毫无顾忌地用口头和书面表达出来的权利,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就像我们用嘴呼吸、我们的心脏跳动一样不言而喻。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一片又一片自由的土地。当年的我们不是国家的囚犯,我们没有在服兵役中受到奴役,没有屈从于专横思想的胡作非为,没有人处于被蔑视、被驱逐、被关入牢房、被赶出家门的危险之中。所以在当时的我们这一代人看来,蒙田去摇撼那些我们认为早已被打碎了的种种枷锁,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那些枷锁已经被命运重新在为我们打造着呢,而且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冷酷无情和更残忍野蛮。我们当时是把蒙田为争取心灵自由所作的斗争当做一种历史上的斗争来加以尊重和崇敬的。而对当时的我们来说,他所作的那种斗争早已成为多余和无关紧要。因为人生的神秘法则往往是:我们总是在太晚的时刻——当青春已经远去时,当健康不久就要离开我们时,当自由——我们心灵最珍贵的本质——将要从我们身上被夺走或者已经被夺走时,我们才知道人生最最重要和真正的价值是:青春、健康、自由。 P1-4 后记 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周还在努力为自己的传记性随笔作品奠定最后一座里程碑。1941年8月,他移居巴西。时代的一片混乱使他越来越沮丧。为了尽可能重新得到内心的安宁,为了拯救自己的个人自由,他一定得找到一条途径。一次偶然的机会帮助了他,至少在那一刻是这样。他在彼得罗波利斯镇租用的那幢住宅的地下室里找到了米歇尔·德·蒙田的两卷本《随笔集》。他在给贝特霍尔德·菲尔特的信中这样写道:“您是知道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我们先前阅读一位作者的作品,既不觉得特别的好,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可是当我们的处境和这位作者完全相同时,我们就会发现他真是一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与导师。”他也曾在给弗里德里克——他的第一位夫人的信中表示:“我现在正作为一种享受读着蒙田的作品,他是又一个(更好的)伊拉斯谟,是一位抚慰人的心灵的杰出人物,写一篇关于蒙田的随笔,对我的诱惑非常大。”当时,他正忙于创作尚未完稿的《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克拉丽莎》以及在英国已经开始的《巴尔扎克传》,与此同时他撰写了《蒙田》,虽然后三部作品均为未完成稿。但茨威格的《蒙田》却成了他最后的遗言。他说,蒙田是“一位‘自由自在的人’,是在一个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里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一位先驱战士。他和我们一样陷于相同的绝望之中,因为他要力图通过自己执著的自由意识使自己始终保持公正和明智(而不惜漠视和鄙弃早先的一切表面成就)”。茨威格在《蒙田》的初稿中称蒙田代表了他自己的所有精神楷模,而且也代表了这些精神楷模在光明的和黑暗的时代里的命运,因而他把《蒙田》初稿的题目定名为《感谢蒙田》,并非偶然。 克努特·贝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蒙田/茨威格人物传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奥)斯蒂芬·茨威格 |
译者 | 舒昌善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2978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7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5.655.1 |
丛书名 | |
印张 | 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8 |
宽 | 14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