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及对平民小人物的关注。在他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却有令人尊敬的精神世界。纪实体中篇小说《从复旦到北影》真实地纪录了作者进入都市社会生活及奋斗成长最终跻身文坛的过程。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大中学生和爱好文学的青少年读者以及对知青文学情有独钟的“梁迷”朋友们。
图书 | 从复旦到北影/梁晓声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梁晓声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及对平民小人物的关注。在他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却有令人尊敬的精神世界。纪实体中篇小说《从复旦到北影》真实地纪录了作者进入都市社会生活及奋斗成长最终跻身文坛的过程。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大中学生和爱好文学的青少年读者以及对知青文学情有独钟的“梁迷”朋友们。 内容推荐 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梁晓声的小说作品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些人称之为“北大荒小说”,代表作包括《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本书是一本梁晓声的中短篇小说作品集,收录了梁晓声的几部优秀中短篇作品供赏析。 目录 从复旦到北影 虎年随想 扫描中国女性 试读章节 1974年9月27日,下午两三点钟,哈尔滨至上海的一趟火车进站。一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被人流裹着,步子虚浮地出了上海站。 上海很热,三十四五度。这位年轻人穿件咔叽布的、旧的、在洗染店染过的、黑色而又变灰了的学生制服。一条崭新的、裤线笔直的“的卡”裤子,蓝色的,太长,折起一寸有余。一双半新的网球鞋。还戴着一顶崭新的单帽。 他左手拎皮革旅行包,右手拎网兜,里面兜着一个新脸盆、牙具什么的。 他避开人流,有些发懵,不知该往哪儿去。 他像东北农村某人民公社的小文书一类。更具体说,像《艳阳天》中的“马立本”。连“马立本”那点土潇洒也没有,模样迟钝。 虽然是“文革”时期,但讲究穿着的上海人还是比全国其他大城市的人们明显地穿得雅致。 他很有些自惭其“土”。 他从来也没有见过满大街的女人尽数裸胳膊裸腿的情形。他感到有些害羞,竟不知目光应朝什么地方看才算个正经的年轻人。 从他眼前走过的女人们,却并不注意他。偶有一两个女人看他一眼,完全是觉得他有些“憨大”。 他便更自惭,更害羞。 没有一个男人像他似的头上戴着顶崭新的单帽。撑帽纸板还保留在帽子里,未丢掉是为了帽脸儿显得更陡,给自己增添点精神。 他不由得将帽子摘了下来,塞进手提兜里。可是想到自己一个多月前剃光头,头发生出还不足半寸,一定更傻里傻气,又取出帽子重新戴上。撑帽纸板折坏了,只好扔了。单帽失去了它,不如原先那么像样,有几分沮丧。 这位年轻人,就是我。 如果上海的年轻人知道我随身带着一份复旦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入学通知书,他们肯定会非常羡慕甚至可能嫉妒我这个“东北土老帽儿”的。那年头“工农兵学员”正吃香,复旦又是国内名牌大学。我家祖坟大冒红烟紫气! 我向一个清扫工问去复旦怎样乘车。 ’ 他上下打量我一阵,反问: “新入学的工农兵学员?” 我不无自豪地点头。 又问:“从哪儿来?” 我回答:“北大荒。” 再问:“北大荒当地人?” 答:“哈尔滨知青。” 他说:“我女儿也在北大荒,一师三团。” 我说:“我在一团。” 他询问兵团知青的近况。我很乐意地回答了他提出的种种问题。我的上海知青朋友很多,上海话早已听惯。他对我颇产生了一点好感,末了说:“复旦大学的接站车停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我带你去。” 我能进入复旦,自己完全没想到。 P3-4 序言 《梁晓声文集》系列丛书马上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我们先期推出的是《母亲》《父亲》《老师》《白发卡》《今夜有暴风雪》姒复旦到北影》《红磨坊》这几本书,以后还有一些内容更为精彩的书将陆续推出。这套丛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大中学生和爱好文学的青少年读者以及对知青文学情有独钟的“梁迷”朋友们。 许多年纪稍大的读者,熟悉梁晓声的名字是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开始的。这些轰动一时的力作,曾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甚至其插曲也是万口传唱,雅俗共赏。梁晓声因而成为公认的“知青文学”的奠基入之一。 从那时开始,梁晓声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十分活跃、惊人高产的著名作家——不足二十年的时间他竟写出了六十余部中篇小说,多部中篇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奖;他的长篇、短篇及杂体文也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他的作品还被美国、日本等国家选为教育青少年和学习中文的高级范本,如《喷壶》《父亲》《我的大学》《京华见闻录》等,《鹿心血》曾被拍成电影作为国礼送给了访华时的苏联领导入戈尔巴乔夫。 在中国,他的作品还被选为教育部指定的中学课外读物,如《书和人的亲情》《还是爱兵》《玻璃匠和他的儿子》《普通人》(见本社出版的《父亲》《母亲》等书),很多文章被《读者》等优秀杂志也多次转载…… 梁晓声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及对平民小人物的关注。在他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却有令人尊敬的精神世界。如《不速之客》《玻璃匠和他的儿子》《看自行车的女人》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或散文成为中苏边界趣闻逸事少有的见证,如《鹿心血》《非礼节性访问》《边境村纪实》等;他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如《我的大学》《毕业生》《学子》《表弟》《老师》等深受大中学生们的喜爱;还有许多反映亲情爱情的小说如《白发卡》《黑纽扣》《父亲》《母亲》《红腰带》等曾是那么深地打动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他们回味父母之恩、寄托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 本系列图书2005年初版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来电,因为梁晓声作品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深深地感动了他们。 大学生王芳来信说: “读梁晓声的《父亲》,我哭了几次,都是感动的泪……他的文章是那么朴实生动又耐人寻味,让人觉得真实而又感人。借这本书我跑了三次图书馆才最终如愿以偿,它实在是太好了……很感谢你们能够出版如此有意义的读物,但愿以后还能读到类似的好书……” 天津大学的女研究生凌某来信也深情地赞扬了这本书给她心灵上的 书评(媒体评论) 梁晓声是一个和读者面对面蹲着说话的人。他兼有牛的执著和羊的善良。他感念苍生,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作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这是梁晓声的本色,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长久打动人心的缘由。 原《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 潘国彦 这里有青少年成长最需要的营养。他教人懂得善良和感恩,教人在贫困中依然保持一种乐观和向上的尊严。今天能够及时读到这些内容如此丰富、感人至深的文字,实在是一种缘分,一种幸运。 原《当代》杂志、《新文学史料》副主编全国新闻出版事业突出贡献获奖者胡德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复旦到北影/梁晓声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梁晓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7295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1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17.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