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批判/大家小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二 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

(一)

在高尔基六十岁生辰的时候,曾有一位德国的文人,纪念他说:高尔基是由生活到作品,又由作品到生活的。这话是对的,但我想这倒不限于高尔基,恐怕任何作家都不会例外;并且,打算了解一个作家的话,也只有顺了这条路子走。我们现在,即以鲁迅的生活,和他的作品,取作一个例证。

鲁迅,谁都知道是周树人先生的笔名,据他的《自叙传略》,是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辛巳)生,到现在(一九三五),恰恰是五十四岁了。依了他的精神进展Geistesentwicklung),我认为可以划分六个时期,每一时期,外在的环境都有一种非常的变更,他自己的生活上也都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和显然的影响。这是:

自一八八一至一九一七,就是他从一岁到三十六岁的时间,这是一个成长和准备的时期。这一个时期包括的大事件是不少的,有甲午之战(一八九四),有戊戌变法(一八九八),有庚子事件(一九○○),终至于还有似乎总结这一切事情的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国外则有日俄的战争(一九○三)。鲁迅在这期间,熟悉了农村的生活,受到了科学的洗礼,拿定了以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志愿。这时期是他精神进展上的第一个阶段。

自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四,他从三十七岁到四十三岁,是他实践了作“精神界战士”,开始向封建文化攻击的时期。这时期的开始,是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及《热风》里头一部分杂感的时候。他的攻击,在这时还比较空洞,敌对的东西也多半不在身旁。但他已经抓住了国民性,不过终于比较后来是笼统的,不大具体。这时的大事件,国外是欧战,国内就是五四运动。这时期是他精神进展上的第二个阶段。

自一几二五至一九二六的八月底,到他四十五岁,时代背景是五卅,三一八,北方的军阀段祺瑞在北京还支持着残局,广州国民政府已经成立,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离开北京,把攻击《现代评论派》的工作,告一段落。这时期的开始,是女师大的校长事件。人情世故,作了鲁迅斗争的目标。所以这回是较为具体了,而且更切身些了。这是他精神进展上的第三个阶段。

自一九二六的九月至一九二七的九月,是他生活上感受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的时期,他赴厦门,又赴广东,这种变动使他对人生的体验更深刻了;虽然使他沉默,然而在他是一个次一阶段的潜伏期,酝酿期。时代背景就是宁汉分裂,国民党党内实行一种清党运动。鲁迅在感情上当然异常激动,可是这时他的“爱的问题”也得到解决,所以他已是在有人抚爱之中,而慢慢度入他的次一个阶段的进展了,而这短短的一年乃是他精神进展上的第四个阶段。

自一九二七的九月至一九三一,他从四十六岁到五十岁,这是他精神进展上达于顶点的一个时期。他在一九二七年的九月回到上海,在“革命文学家”的笑骂和奚落中,他先以同样的态度回敬,终于慢慢地吸收了那种新的方向的理论,从理解和同情,他作了最忠实的一员。这一个时期,是表现他最健康,最有生气的时代。这时的大事,就是一九三0年_二月二日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这是鲁迅精神进展上的第五个阶段。

自一九三一到现在,鲁迅的精神进腱,入了第六个阶段。他重义攻击国民性了,但是比前此所了解的更深刻些了,这是他从新的理论里而加以应用的时期,同时,他的反封建文化的使命,已更明显地表现为反帝同主义的抗争了,不过,他在有些地方已显出了困乏,现在却小知道这是一个衰歇的结束呢,还是一个更新的酝酿。这时的大事件,不用说,就是九一八和一·二八。国家之感激动他,这时时见于他这期的作品中。

在下面,我们将对于他每一个阶段,冉试作一个详细的考察。  (二)

在鲁迅的早年,是中国外患甚深,而维新的空气颇浓的时代。他的家足在绍兴城里。据他的《自叙传略》,母亲姓鲁,是乡下人。在他小说巾屡屡提及的鲁镇,恐怕就是他外祖家的地方,这是《社戏》 篇散文里已经告诉我们的。这个地方一定给鲁迅印象十分深,他说他每年跟了他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看他自己的叙述: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呐喊》,页二四O)

……

P8-11

后记

时光真过得飞快,从《呐喊》刚刚出版,我听得一般人都议论着这作者鲁迅生疏的名字,那时我还是师范附属小学的小学生,看怕还看不懂,就如在目前的事,已经是十几年了。

之后,我人了中学,记得借过同学的《呐喊》,印象顶深的,是书的红封面,觉得可爱极了。看是看了的,不过也有一个不很好的印象,便是感到其中有一篇太长,为憎恶其“长”,便略而没看,因而对全书也冷淡起来,——这篇呢,自然就是后来百读不厌的《阿Q正传》了。

青年受鲁迅的影响实在深,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我记得,有位姓郭的朋友,因为读鲁迅的文章,而感到社会的不满太多了,曾主张过要提倡“怒的文学”,终至于存一个期间作了精神病患者。还有位姓沈的朋友,性子是和平些的,但对社会也仿佛感慨甚深,一遇见事情,每每有他锐利的冷然的观察,这结果就使各处对他也不满起来了,他赚下的,乃是“苦闷”和“牢骚”。根源呢,是冈为他常读鲁迅的杂感。这都是中学卒业前后的事,大家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孩子。苦闷、牢骚、甚而患精神病,委实不是好事情。但我总以为比无所用心,作木偶强。使只可以无所用心,作作木偶的中学生而苦闷,牢骚,患精神病,换一句话说,就是究竟有一点活气,这也便是鲁迅的好处。正因为这,那些不愿意中学生有一点活气的人,就憎恶鲁迅,而且觉得可怕了。说真的,真正卫护了新文化的命脉,时常对旧势力开一开火,青年还并不悉数作了驯羊者,正是鲁迅那泼辣、剽悍、战斗的笔所使然。

事情往往过后才知道,受一个人的影响越深,异时往往越发不觉得。我知道有许多意见,以为是自己观感所得的,但一往过去的生活上追溯下去,尤其是精神方面的教养,则其根源都历历可考。我受影响顶大的,古人是孟轲,我爱他浓烈的情感,高亢爽朗的精神,欧洲人是歌德,我羡慕他丰盛的生命力;现代人便是鲁迅了,我敬的,是他的对人对事之不妥协。不知不觉,就把他们的意见,变作了自己的意见了。例如我总感觉到中国的儿童,是被泡制成歪曲的小“大人”,尤其是当“文库”、“丛书”盛行的时候;我总感觉到中国的女子,是始终没争到奴隶以上的地位;我总感觉到大学中的教授诸公,是有点装腔作势,大都荒谬;对古书,总以为其中不少毒素,所以一般人还是不涉足的好;对社会,总以为人们的精力是浪费于人情的周旋和运用,所以只有停滞、退步,而没有大大的改革;人的目的是生;现在的急需是科学……这些一触即发的观感,其实便是鲁迅的观感,经过化装或者不经过化装,而呈现于我们日常的生活的。

不但思想,就是文字,有时也有意无意间有着鲁迅的影子。

恐怕不仅是我,凡是养育于五四以来新文化教育中的青年,大都如此的吧。——我们受到鲁迅的惠赐实在太多了。

……

——截选自后记

目录

三版题记

一 导言: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

二 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

三 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

 Ⅰ 鲁迅创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鲁迅创作中之最完整的艺术

 Ⅱ 《阿Q正传》之艺术价值的新估

 Ⅲ 鲁迅作品中的抒情成分

 Ⅳ 鲁迅在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

四 鲁迅之杂感文

五 总结: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

后记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不足十万字的小朋子,但在鲁迅研究史上却赫赫有名的传世之作。它是鲁迅研究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惟一经过鲁迅披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也是迄今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一样,《鲁迅批判》也经过了艰辛屈辱。在国民党统治大陆的岁月,它被视为左派读物予以排斥;在日伪统治时期,它被列为禁书查封;新中国成立伊始,它被人深文周纳地暗示为“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某一部分人”的观点。

编辑推荐

这是中国现代最具才华的文学评论家李长之的代表作,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奇书,也是迄今为止研究鲁迅引文率最高的专著。

本书值得大家一看。全书深入浅出,从鲁迅的经历、性格入手,分析精辟。虽是李长之的早期作品,但有清新之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批判/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长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76417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6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