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秋节/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而“天上一轮才捧出,地上万姓仰头看”是传承了数干年的天人之间的约定。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本书通过那些吟咏中秋节的诗歌及与之相得益彰的古典绘画,以现代时尚的方式将中秋节文化之内涵——中秋节起源、典故和仪式,对中秋的崇拜、热爱及别样心情,全方位地加以展示并奉献给读者。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歌咏节日的诗歌异常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开展节日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同志的建议和策划下,我们编写了《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丛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副牌知识出版社出版。在该社首席编辑雨莲的精心设计下,本丛书通过那些吟咏节日的诗歌及与之相得益彰的古典绘画,以现代时尚的方式将节日文化之内涵——节日的起源、典故和仪式,对节日的崇拜、热爱及别样心情,全方位地加以展示并奉献给读者。

目录

引言

明月何皎皎

古朗月行/唐·李白

把酒问月/唐·李白

月下独酌/唐·李白

静夜思/唐·李白·

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山居秋暝/唐·王维

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唐·韩愈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唐·王昌龄

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唐·皮日休

中秋夜君山望月/唐·李涉

中秋待月/唐·陆龟蒙

八月十五夜/唐·徐凝

中秋对月/唐·曹松

嫦娥/唐·李商隐·

中秋月/唐·齐己·

八月十五夜/唐·殷文圭

江楼有感/唐·赵嘏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中秋见月和子由/北宋·苏轼

中秋月/北宋·苏轼··

中秋夜观潮/北宋·苏轼

留别廉守/北宋·苏轼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

一剪梅·中秋无月/南宋·辛弃疾

中秋月/北宋·晏殊

望汉月/北宋·柳永

中秋登棱望月/北宋·米芾

中秋/北宋·李朴

中秋月/南宋·杨万里·

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水调歌头·中秋/宋·张长卿

思佳客·闰中秋/南宋·吴文英

步蟾官·中秋/南宋·蒋捷

念蚁娇·中秋对月/明·叉微明

把酒对月歌/明·唐寅

舟次中秋/南明·张煌言

咏月饼诗/清·袁景澜

羊城竹枝词/清·佚名

燕台口号一百首/(其一)清·查揆

都门竹枝词/清·佚名

燕京岁时杂咏/清·张朝墉

姑苏竹枝词/清·周宗泰

丙寅天津竹技诃/清末民初·冯文询

武汉竹枝词/清·徐志现代·徐明庭辑校

试读章节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予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弃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嘉祜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政治上主张改革,却又有保守倾向。最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当新党失败,他又主张保留新法中行之有效的部分。君子不党、特立独行,使他在新旧两党中均受排挤。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著有《东坡全集》。

【导读】

词以问天、问月来探索人生哲理,抒发兄弟的手足情谊,表现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要超脱尘世,却依然热爱人生的矛盾。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视孤高。以揭示退隐与入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笔致回环由写实到写意,化景为情,将月圆思亲推向更高境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著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洒脱的一面。整首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

链接

中秋月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一轮圆月,之所以会令人们又喜又悲,愁肠百结,实是中国人的民族信仰使然。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信仰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人相信,天上的某种现象印证着人世间的某种现象,二者遥相呼应。月亮的阴晴圆缺,恰好契合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人生际遇,因此,当天空高高悬挂一轮圆圆月亮的时候,人们满心祈望人世问的一切都美满如意。与此同时,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对“圆”(圆满)的期待又格外地强烈。因为“圃”代表了圆满、周全和完备。对“圆”的期待就意味着天地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圆满美好的和谐状态。在这样的心理期待中,八月十五的月亮作为一年之中最圆满的时刻,就特别令人期待人世间的团圆。

中秋见月和子由

北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飑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注释】

和:依照别人所作诗词的题材体裁而写作。

子由:弟弟苏辙,字子由。

银阙:装饰华丽的楼台宫阙。多指神仙居处。

脱坏:脱,脱离;坏,损坏。指云彩突然变化。

眸子:眼中瞳人,泛指眼睛。

湛然:清澈的样子。

舣:使船靠岸。

寒螀: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咿哑:幼儿学语声。

楚老:作者孙子名。

南都从事:指苏辙。当时在南都任签事判官。南都,地名,今南京;从事,官名,即从吏史。

【导读】

此诗计14联28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的月亮和月下风光,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时节人的活动。首联写月亮将出的不同凡响,群山高耸,瑞光万道,令人振奋。次联气势雄壮,令人惊喜。三联想象独特,富有浪漫气息。七、八两联描绘中秋民俗民风。十联写回归到家庭赏月的欢乐温馨。第十三联是对远方的弟弟进行劝慰。全诗景情交融,从宏观的天宇山川和社会到家庭,从昂扬激奋到温婉亲情,诗情顿挫,是中秋咏月的经典诗篇。P50-53

序言

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宛如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卷,令人陶醉。作为将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命脉,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文化符号,它们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向往与追求。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传统节日的开篇是以“阖家团圆”、“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春节。它是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内容和仪式最多、节奏感最强的节日。回家过年,是华人几干年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期盼。除夕之夜,全家老少,团聚一堂,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相互祝福,在爆竹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元宵节,一个朦胧又透亮、通俗又诗意的节日。“一年明月打头圆”。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天上的明月与人间的灯火交织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奇景。“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金狮、踩高跷、跑旱船、唱秧歌,放怀适意于“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狂欢。

清明节,一个庄重而忧伤的祭祀的日子。清明到,儿尽孝。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先人,追贤思孝,认祖归宗。在祭奠追思中,更多地领悟对亲人、对长辈的亲情与义务,增强对家庭的认同感,这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的体现。同时,这一天也是播种希望的日子。在大地复苏、万象更新的时节,扫墓踏青,亲近自然、慎终追远,从中体会生命的宝贵,生活的美好。

端午节,一个最具有文化内涵与活力的节日。“楚人悲屈原,干载意未歇”。由于全民族的共识,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得以传承干年不衰。粽子是其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龙舟干载,楚水湘江”也可视为全民族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的缩影。

七夕节,一个象征着美好爱情的节日。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这一传诵干年的爱情佳话,是对中华民族的爱情理念的最完美的诠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赞美的是不看门第出身,不重金钱权利,没有朝朝暮暮,只有忠贞不渝的爱情观。“银河秋期万古同”传递的是我们民族所信奉的地久天长的爱情理想。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而“天上一轮才捧出,地上万姓仰头看”是传承了数干年的天人之间的约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有多少人如李白在中秋之夜“举杯邀明月”;又有多少人如苏轼在中秋月圆之时追问“明月几时有?!”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等诗句,又将中秋望月的意境提升得更加委婉动人,更加豪放浪漫,更加乐观旷达。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重阳节,正是秋高气爽之时。人们登高望远,祈求生命长久,祈求人生境界步步高升。“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让中国人达观与自信的民族性情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境中尽情释放。而“把酒赏菊倍思亲”,又将永驻心间的对血浓于水的亲人的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现在,政府已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或叫敬老节。作为人类情感的共同需要,我们又有了一个专门的日子表达对老人的敬意,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孔子所崇尚的上古三代至今,几十个世纪已然过去,民族文化的血脉与真情通过节日这一形式得以永存。而在传统节日这幅壮丽丰饶的长卷上,又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诗人墨客,留下了无以数计的诗词歌赋。这些脍炙人口的节日诗歌,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美好期盼和吉祥祝愿,提炼成万古不衰的节日之魂,让我们在享受节日的欢愉时又有了更美好、更高雅的表达方式。

如今,中国传统节日已跨越时空,从远古走向了现代,走进了2l世纪。传统节日获得了新的意义:国家以法定假日的形式重新将其固化,使人们能够在特定的日子里,真正地放松身心,从容地去体味这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节”的真意。

21世纪的世界已经或正在进入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兼容并包的时期。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等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走向了海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各民族的文化包括节日文化,正在相互交流与借鉴中,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对接。因此,浓墨重彩地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智慧与文化愈显重要。这种宣传除了对传统节日中民俗技艺的传习,在吟诵纪念传统节日的古典诗歌中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也是应有之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歌咏节日的诗歌异常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开展节日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同志的建议和策划下,我们编写了《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丛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副牌知识出版社出版。在该社首席编辑雨莲的精心设计下,本丛书通过那些吟咏节日的诗歌及与之相得益彰的古典绘画,以现代时尚的方式将节日文化之内涵——节日的起源、典故和仪式,对节日的崇拜、热爱及别样心情,全方位地加以展示并奉献给读者。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晓华

2008年11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秋节/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55574
开本 16开
页数 1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2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5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