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歌剧 第2辑 现场1:中国歌剧与中国美声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歌剧(第二辑)》以三届论坛为纲,即“中国歌剧与中国美声”学术研讨会(2015)、首届“北大歌剧论坛”(2016)和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2017),借鉴“口述历史”的方法,尽量还原现场感,使读者感受到鲜活的热烈的讨论和思维碰撞。作为理性归纳,书末附有详细的主题索引,并使其兼具把握中国歌剧关键词汇和术语的工具性质。 目录 前言 “2013中国歌剧论坛综述”学术研讨会(2013年6月) 攻坚克难,开创中国歌剧创作新局面!——“2013中国歌剧论坛”综述/蒋一民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建院五周年活动“中国歌剧与中国美声”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17日) 传承人文北大,缔造歌剧中国——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建院五周年活动纪要 代研讨会致辞: 让世界歌剧历史丰碑镌刻上中国的名字——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成立仪式上的讲话/金曼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建院5周年活动——“中国歌剧与中国美声”学术研讨会现场 首届“北大歌剧论坛”学术研讨会(2016年11月26日) 论坛序言:视野中的“中国美声”与“中国歌剧”/蒋一民 首届“北大歌剧论坛”学术研讨会主论坛会议全记录 谈“中国歌剧”和“中国乐派”——在首届“北大歌剧论坛”闭幕式的致辞/王黎光 试答有关“中国歌剧”若干问——在首届“北大歌剧论坛”的发言/马金泉 跨文化艺术品种与中国歌剧杂谈/贾清云 分论坛组 分论坛第2组 分论坛第3组 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 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学术研讨会(2017年11月4-5日) 聚焦中国歌剧的民族性与当代呈现及创作走向/金曼 寻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提升中国歌剧原创力/牛根富 呼唤新时代的“人民歌剧”/蒋一民 歌剧的中国表达/徐占海 中国民族歌剧的再认识/王晓岭 中国歌剧的历史流变与歌剧院团的文化担当/李瑞祥 植根中华文化,走民族化的中国歌剧道路/刘辉 加强文化自信,促进歌剧事业发展——谈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景作人 歌剧在当代歌剧在中国——歌剧《林徽因》的制作思路/陈小朵 现代京剧交响化歌剧化的探索与实践——兼论中国美声与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刘聪 《以字行腔》在歌唱中的应用/冯宝宏 谈谈“唱经”/谭凯 我与《二泉》/任卫新 中国歌剧应该怎么写/莫华伦 遵循中国文化基因,创新中国歌剧/李元华 中国歌剧当以民族歌剧为主体/韩万斋 当代歌剧分类和旋律创作/傅显舟 代结论: 中国美声和中国歌剧的魅力/金曼 圆桌论坛 “中国美声——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的探讨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歌剧 第2辑 现场1:中国歌剧与中国美声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87140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80000 |
| 出版时间 | 2018-12-01 |
| 首版时间 | 2018-12-01 |
| 印刷时间 | 2018-12-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822,J616.2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26cm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