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记忆(桂林1937-1945)
内容
试读章节

2005年5月25日上午,记者接到桂林图书馆借阅部主任杨邦礼来电,告知桂林图书馆一批珍贵图书在抗战时期桂林沦陷前,顺漓江一桂江而下,运到昭平县富裕乡一个小村子保存。抗战胜利后,幸存的图书又运回桂林。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根据杨邦礼主任的报料,记者在桂林开始了对“1944—1945桂林图书大转移”的追溯。

桂林图书馆馆志资料的文字记录

今天的桂林图书馆(分部)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榕湖边上,紧邻古南门。25日下午,记者走进了这座有着90多年历史的图书馆,采访了杨邦礼主任。

1977年,刚进桂林图书馆工作的时候,杨邦礼就听说了抗战时期运书、护书的故事。在他提供的桂林图书馆馆志资料中,我们也读到了相关情节:

摘录一:“民国33年(1944)秋,日寇入侵湘桂,桂林紧急疏散,图书馆奉令东迁昭平,由于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的限制,仅能将分馆所藏大部分和总馆部分精要图书及重要报刊,共71481册分装260箱,于9月10日起航,水运到昭平县城下游20公里江边的富裕乡石人岛小村存放。”“后因梧州、平乐、蒙山相继失陷,三面皆敌,为避日寇窜扰,又搬入海拔700米的深山小村裕恒村,化整为零地进行分藏。”“民国34年(1945)秋,抗战胜利,图书馆奉命复返桂林,12月将书迁回。”

摘录二:“民国33年至34年(1944—1945),桂林沦陷,员工藏书疏散昭平,与当局联系中断,经费来源断绝,员工只靠打柴做小买卖维持生计,保护藏书。”

“听老馆员讲过,这批图书的运送过程中,曾在兴坪遭遇沉船,护送的馆员们将书捞起来,在岸上晾晒。”杨邦礼将他所知的史实一一给我们作了介绍。但毕竟年代久远,杨邦礼建议我们采访解放初期进馆的老馆员,也许他们知道得更多。

两位老馆员提供的有用线索

当天下午近5时,我们来到了侯小兰老师在安新洲的家。

听说我们要做抗战胜利60周年的特别报道,侯老师十分高兴,也十分热情,她说老图书馆员们爱书护书的这段历史应该让年轻人知道。侯老师1951年刚满16岁进桂林图书馆工作时,就听老馆员口传过“劫后存书”的故事。

“这批书是馆里非常非常珍贵的。”至于图书转移的其他细节,侯老师表示遗憾,她当时听到的也不详细,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保护图书的过程,护书时期的馆长是黄远智先生。

但是,在侯老师家收获最大的是,侯老师接通了与她同期进馆的老同事唐国英的电话。唐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抗战前后在任的两位馆长写有回忆录,收集在(《桂林文史资料》丛书里,好像是第六、七辑,也许那上面会有更详细的记录。

唐现之馆长的文章摘录

根据唐国英老师的指点,第二天,我们在报社资料室查找《桂林文史资料》。很巧,在书柜一排多本《桂林文史资料》丛书中,我们随意抽出了第三辑,正好就有唐老师所说的龙兆佛、唐现之两位馆长的文章。

翻阅之下,其中唐现之先生的《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之今昔》一文,在“图书馆之保存及疏散”一节中,对图书搬迁昭平,有较杨邦礼主任给我们提供的馆志资料更为详细的介绍。现摘录如下:

33年秋,日军侵桂,本馆奉令疏散,时馆长龙兆佛业已辞职,黄代馆长远智临危受命,因爱护地方文化,遂毅然肩斯重责,并将馆中最重要及重要图书概行装箱,计约7万余册。惟以当时交通工具缺乏,仅奉拨25吨民船一艘,容量只能载最重要特藏图书二分之一,约一万余册。至9月初领到疏散费40万元,始得雇民船5艘,将须运载之精要图书(约占全馆图书三分之一)运抵规定疏散地——昭平县属之当(富)裕乡存放。

嗣梧州、平乐、蒙山等县相继沦陷,昭平三面皆敌,本馆与省府失去联络,经费无从领获,随馆疏散人员,生活极艰困,而又风声鹤唳,一夕数惊,迫得再将各项重要图书,化整为零,分头搬运存放,其时敌人距本馆庋藏图书之地,仅五里许,馆中同人,莫不忧心戚戚。

迨至34年秋,日军投降,本馆遂于10月,奉令迁桂,于12月初始得将疏散出外之大批图书全部安然运返本市。

据唐现之先生的文章附录,龙兆佛先生为湖南人,1937年3月至1944年8月任馆长,时已称广西省政府图书馆和广西省立图书馆;黄远智先生是桂林人,1944年9月到1946年3月代理馆长。唐现之先生为灌阳县人,1946年4月始任馆长。唐现之先生《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之今昔》一文辑于《桂林文史资料》,原载于《广西教育季刊》第一卷第二册,1947年3月15日出版。

据侯老师介绍,上世纪60年代,黄远智先生又重返桂林图书馆工作,曾担任阅览部主任。在采访中,我们很想找到黄远智先生及当年护书馆员的后人,也许在父辈的口传中,他们会知道一些转运过程的艰难情节。然而,我们没有找到线索。P3-6

后记

对于一个记者而言,让桂林1937—1945年那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自己笔下再现,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005年,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桂林晚报编委会给了时政新闻部一个机会——策划采写大型特别报道“不能忘却的记忆”。

作为这组报道的策划和主要采访记者,说幸运,我们认为至少可以这样表述:如果以10年为周期对抗战胜利予以盛大纪念,那收录报道60年“不能忘却的记忆”,同样是可遇而不可再求的时机——毕竟60年过后,青年已老去,勇者亦归隐。

今天,当《民间记忆——桂林1937—1945》将要与读者见面时,重新翻阅这些见诸报端的文字,回忆起采访过的那100多个日日夜夜,原本就无法忘记的感动,再次从我们心底涌起。

多年的采访工作中,我们都有过被采访对象拒绝的经历。然而,这一次,尽管持续了3个多月,纵横数百公里,采访对象上百,但没有一个采访对象说“不”字,而且每一位都倾尽全力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

张美美老人,报道一开始就主动打电话“报料”。当《那一年的八月十五》见报后,记者的手机经常响起这位老人家的声音:日机轰炸桂林,独秀峰下炸死了好多人;潘家村有个抗日自卫队,毙了汉奸天拐子;花园村有老人给七星岩八百壮士收过遗骨;七星后岩有抗日战士写的抗战标语……在报道结束之时,我们评张老为最热心的报料人。

得知我们要到昭平,李美泉老人提前到桂江边石人码头踩点。随后他整理出当年桂林图书馆7万册图书避祸昭平的大概经过,为我们前往昭平采访图书大转移打好了“第一仗”。6月3日那天,顶着烈日,李老陪着我们在富裕乡的几个山村转了一整天,那劲头让我们忘记了他是一位86岁的老人。

在南溪山医院采访时,“10岁小八路”宗树民右手手背上止血的棉签还用胶布粘着。宗老知道我们今天要来,特意将上午9点的点滴提前到了早上6点半。

……

这次大型采访行动开始前,我们没有想到老人们对于那段历史会有那么强烈的“诉说”欲望。采访中,一个个惨痛的悲情讲述,一幕幕奋起抗击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老人们为什么把那段历史记得那么深,并那么强烈地希望讲出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

魏华龄先生是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专家,著作等身。在策划这组大型特别报道时,我们早就把他作为重要目标牢牢“锁定”。但是,因为怕书看得不够多,掌握的抗战知识太少,担心问出“小儿科”的问题,我们很“小心”,不敢轻易去采访他。

8月初,大家做了两个多月的抗战报道,自觉有了点底气,采访魏老的事情正式摆上了案头。市档案馆的凌世君和魏老比较熟,我们请她牵线,但凌世君回话说:有外地媒体也在采访魏老,几个记者都被魏老好好地“训”了一顿。

凌世君的话把我们吓了一跳!我们作了不少准备,采访提纲又做了两三次,向魏老提了11个问题,一些问题还挺尖锐。我们心想,也不能让他老人家小瞧了咱们。

我们决定先把提纲送魏老看看。8月9日,我们随凌世君来到了魏老的家,发现魏老果然很严肃。简短的谈话中,我们得知,最近也有不少记者采访过他,但一些见报稿子讲到一些历史时竟错漏百出,老人家很生气,“这样以讹传讹怎么了得!”。不过,看了我们的提纲,他显得很有兴趣,还是很客气地约我们第二天在政协办公室进行采访。

出乎我们的意料,采访很顺利,86岁高龄的魏老一口气和我们聊了两个多钟头。

三天后的一个上午,我们把写好的稿子拿给魏老看。他叫我们坐着等一会,看完马上给我们。料想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做出的这篇稿子还不至于那么不经读,我们便叫他看完后再通知我们来取。他说,好吧,一个小时后你们来取。但是,当我们过了3个多小时再打电话给他时,他还是没有看完,告诉说下午晚些时候才能给我们。

当我们下午去取回稿子的时候,发现改动并不多,但每一处小小的改动都使稿子显得更加严谨。我们也从中受益。

接过稿子的时候,我们发现了魏老脸上的倦容。在为给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增添了不少麻烦而感到不安的同时,我们也为自己的文字能得到一位前辈如此的重视而感到欣慰。

本组抗战报道我们一直都做得很“小心”。有时为了核对一个史料、一个细节,常常要翻阅大量的资料,采访很多的人。但是,采访魏老后,我们觉得这些“小心”都是必要的,为这“小心”而付出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说实话,以前对桂林抗战的这段历史确实了解不多,看了《桂林晚报》关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系列报道,看了桂林人那些非常精彩而充满正义的抗日故事以后,很为自己是一个桂林人而感到自豪。桂林是个英雄的城市,很多以前就很熟悉的景物,由于被赋予了抗战的内涵,现在看起来感觉都不一样了。”这是一位年轻读者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的一段话。

这位叫张建林的读者说,抗战虽然胜利60年了,但抗战的英雄故事仍让我们荡气回肠。确实,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在采访中,触摸到那些血淋淋的事实时,我们感同身受。

在所接到的一封封来信、一个个电话和网上留言中,我们体会到读者的关注,体会到读者心中那份不平静的感情——落后就要挨打,历史不能忘却,历史更不能重演。要记住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艰苦抗争的结果,抗战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复兴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国家的富强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记忆没有尾声,感动长留心中。采访中,老一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深受感动。它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奋发努力,为广大读者送上更可读更值得品味的精神食粮。

特别感谢:桂林市档案馆、桂林图书馆、桂林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昭平县政府、灵川县志办以及全州、恭城等县委宣传部对采访给予的大力支持。

特别感谢赵平、李建平、张汉宁、何英德、凌世君、范玉春、王清荣、梁宇、钟毅、唐征、曹裕文等对我们采访写作的指导与支持。

书中文章除特别署名之外,支荣、霍文、庄盈、阳香林、朱冬荣、张超群、黄倦等参与或协助了本书部分文章的采写,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采访的史实年代久远,大多篇章为民间口述,史料核实相对困难,书中难免会有缺点和错误。我们期待着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08年8月18日

目录

序言

图书大转移

倾城之痛

悲情讲述

奋起抵抗

抗日募捐

寻访老战士

飞虎队足迹

桂林保卫战

旋律中的记忆

胜利的悲情与欢呼

读者来信

感动长留心中(后记)

序言

桂林日报社((桂林晚报》策划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特别报道”,从2005年5月24日征集线索拉开序幕。“不能忘却的记忆”作为报道栏目,也作为报道的核心贯穿于整组报道的始终。100余个日日夜夜,100余篇报道近20万文字,还有150余幅图片,为这一组特别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采访报道中,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市井乡村的普通民众,抗日战场上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然而,正是通过这些普通人的亲历口述,我们看到了湘桂线上大逃难中的妻离子散,看到了手无寸铁的父老乡亲的惨死,看到了那一年八月十五“母死儿孤独”的中秋月,看到了森森白骨洞里无数冤魂的无尽呻吟……众多普通民众的记忆,真实再现了我们民族遭受的深重苦难,揭露了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罄竹难书的罪恶行径,构成我们难以忘却的集体记忆。

通过这些普通人的口述,我们更感受到了铁血男儿陈家伯父“不灭倭寇誓不回”的爱国情怀;听到了盘古岭上不息的枪声;看到了村民向鬼子开了枪,胡老四把日本兵丢下了水塘,自卫队员毙了汉奸“天拐子”,还有临阳联队智取敌船后胜利的喜悦……众多普通民众的记忆,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桂林人民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画卷。

3个月太短,还有太多的报料和讲述来不及聆听;20万字太少,远不足以记录我们那一段血泪与战火的历史。3个月中,讲述者的经历一次次地感动和震撼着我们记录这些的后辈;在一次次的感动和震撼中,讲述者难忘的记忆也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脑海,成了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然而,让记忆永存心间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激励大家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建设和振兴中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的报道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大力帮助和支持。许多读者给我们报料,有的打电话或写信诉说读后感想,有的来信建议将此次报道结集成册,永存纪念。现在,我们应读者的要求,将这组报道精选结集出版,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那段难忘的历史,了解那些鲜活的抗日英雄,并将抗战岁月的民间记忆永存心间!

记忆没有尾声。如果人们能在这有限的记忆中,因我们的感动而感动,因我们的震撼而震撼,并读出“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的声音来,那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奖赏。

内容推荐

本书以民间记忆为主线,通过众多普通民众的讲述,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桂林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罄竹难书的罪行,勾画了桂林人民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英雄画卷。书中许多资料为首次披露,对研究桂林抗战史、抗战文化有重要价值。

编辑推荐

“最初躲日本飞机的时候不是听警报,而是看独秀峰顶的灯笼。”说起当时的情景,张美美老人用双手比画了一下用于示警的巨大灯笼,“足有一人高哩。挂一个灯笼说明飞机到了广东怀集,老百姓就急忙往防空洞跑;挂两个灯笼说明飞机差不多到桂林了,这时老百姓基本上都躲好了;挂三个灯笼说明飞机到市区,全城戒严,街上没得人了。后来才用上了警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记忆(桂林1937-194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登峰主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3957
开本 24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6
18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