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一颗子弹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既收入作者的多篇精彩小说,又会聚了几乎囊括国内所有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家、评论家、高校学者参与评论的小说集。其中的小说,是作者多年来发表于国内诸多文学报刊的精选,并经数次转载,收入多种文学权威选集,曾获各级文学奖项。小说题材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枪神”警察的绝技神勇,检察长“品茶”审讯的独特手段,女法官怀揣一生的心事,英雄遗孀多年的欲嫁不能,没落贵族依然不改的生活细节,现代爱情的底线收缩,职业贼王的断指谢恩……如此等等,展示了作者深厚的体验和积累,对生活的熟稔把握,独特思考。

内容推荐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既收入作者的多篇精彩小说,又会聚了几乎囊括国内所有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家、评论家、高校学者参与评论的小说集。

其中的小说,是作者多年来发表于国内诸多文学报刊的精选,并经数次转载,收人多种文学权威选集,曾获各级文学奖项。小说题材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枪神”警察的绝技神勇,检察长“品茶”审讯的独特手段,女法官怀揣一生的心事,英雄遗孀多年的欲嫁不能,没落贵族依然不改的生活细节,现代爱情的底线收缩,职业贼王的断指谢恩,传奇猴王争霸的血腥火并,官场炼狱的人格异化与自省,卖花、搓背、下岗者的市井生存状态,经济学覆盖下的成本与核算对阵的爱情学说……如此等等,展示了作者深厚的体验和积累,对生活的熟稔把握,独特思考。

尤其是《最后一颗子弹》,在《小说月刊》首发后,十五家报刊转载,被中国教育部以《最后一瞬问》为题,运用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因为与鲁迅、梁实秋、比尔·布莱森一起作为百分卷中的阅读题,各占10分,而成为2006年各层面的读者、高校学子、学术研究机构、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

同时,小说集还会聚了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八一文学奖、春天文学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全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在内的,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文学奖项的获奖人士针对作者每篇小说的评论文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平书写点评;周大新、李佩甫、朱秀海、阎连科、刘庆邦、蓝蓝、乔叶、戴来等著名作家,小小说界领军人物杨晓敏,小小说界风云人物孙方友、侯德云、蔡楠、宗利华、谢志强、吴万夫,知名评论家和学者胡平、常智奇、刘海燕、顾建新、宋子平等,均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不一样的评论风格,与小说作者一起,联袂创作了一部目前全国最豪华“明星”阵容倾情加盟的小说集。而其中部分小说后的网络评点、原刊编辑评点、读者评点,以及介绍小说创作的缘起、经过和感悟的“作者补白”,对于写作者、研究者都有着极其特殊的参考意义。

《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北京日报》、《河南日报》、《羊城晚报》、《大河报》、《扬州晚报》、《金陵晚报》等国内上百家报纸,《莽原》、《延河》、《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百花园》、《金山》、《当代小说》、《广西文学》、《芒种》、《小说月刊》等三十多家文学刊物,曾刊发了对作者的小说评论和新闻报道。

目录

序一 阅读的张力与惊奇

序二 写作的高度

●主题词:意外的意外

 美人依旧

 刑警吴一枪

 女法官的泪水

 点评:瞄得准来打得狠

●主题词:瞬间

 最后一颗子弹

 红绣楼

 点评:时间的定格

●主题词:细节

 吴一枪的爱情

 吴一枪的两枪

 点评:传奇与现实

●主题词:沧桑

 多少身前后事

 冰糖梨丝

 点评:走向丰富

●主题词:底线

 检察长的三十六岁生日

 点评:想象的力量

●主题词:在丢失中寻找

 爱情教育

 我拿什么来抵制诱惑

 生命之门

 守望

 咖啡飘香

 点评:信仰的丧失

●主题词:窗口望月

 私奔

 送不出去的玫瑰

 后现代的爱情

 点评:月牙泉外(外二篇)

●主题词:有多少可以重来

 或许只能如此

 老作家的义举

 贾教授听戏

 点评:在心灵的深处雕刻人性的爱

●主题词:官场

 退下来了

 市长的退路

 夭折

 点评:下好最后一盘“残棋”(外二篇)

●主题词:传奇

 职业病

 贼王

 打劫

 金毛猴王

 点评:呈现人物“不得已”的境况

●主题词:正面的对面

 劳模之死

 癖好

 老猎手

 点评:上乘、质疑、精巧、还原

●主题词:市井

 卖花姑娘

 染发女郎

 搓背少年

 下岗三年间

 放“贼”一马

 点评:“世界如此美好”

●主题词:早期留存

 你在他乡还好吗

 戕母

 修理工老黄的艳遇

 牛二

 玉儿,你好!

 点评:“两驾马车”并驾齐驱

●主题词:经济学

 爱情成本

 婚姻核算

 离婚利润

 点评:小小说的精神指向

●主题词:随笔

 写小小说的感觉

 享受写作

 小小说的感动

●主题词:评论家的视角

 小小说之大气

 真情——微型小说创作的至关要素

 在生活或者生活之外思考

后记 想到了奥斯卡颁奖典礼

再版 后记向每一位阅读者表示敬意!

试读章节

美人依旧

多年来,他一直在想象妻子的身体,准确地说,是她的尸体,和她腹中那个突然中断生命的孩子,被他出卖以后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他的梦境常常回到那个夏日……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她还不及关闭防盗门的一刹那,便被身后的男子一把抱住,紧接着脖颈上便感到那股寒气……被绑架那天,她还是没有听从丈夫每次上班前总回过身来的劝告,又一次拖着怀了七个多月的身孕去上街买菜。她的腹部已高高地隆起,走路也很是缓慢。

她是那个小城几乎所有见过她的人公认的美人,长相温和靓丽,一头乌黑的飘逸长发,纯净的双眸,白皙的皮肤,即便是怀孕,不仅没有掩蔽这种美,反而因为母性的光辉,更显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有些男人甚至说,像她这样的美人,是不应该嫁给一个男人的,就像电影演员关之琳、许晴,应该把她们做成标本,永远地留存在世界上供人们观瞻——瞧瞧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漂亮!

做外科医生的丈夫这时往往只是宽容地笑笑,好像自己贪了天大的便宜,别人说说,他心里也浸透着甜蜜。妻子怀孕后,他决然不让她独自外出,虽然从专业角度他明白,怀了孕的女人应该多走走,但他怕出意外。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妻子的意外竟然发生在家里。

在尽量不让脖颈上的刀刃伤害到自己的同时,她本能地用双手保护着隆起的腹部,并尽可能以很短的时间克服惊慌让自己平静一些,同样是为了腹中的孩子。她要弄清楚,对方绑架她的目的。

此时对方凶巴巴地呵斥她打电话报警!她疑惑地想回看一眼,却被对方手中的刀威胁着没法扭头。她弄不清楚对方的真假,只好说:“我……不报警……你……”他再一次用刀制止了她,让她少哕嗦照他说的做。她迟疑地把手伸向电话,在确定对方真是让她报警的情况下,拨通110。

几分钟后,警车拖着长呜把那栋楼包围了。

他对警察说,要见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要求警方快点找到她们,并带到这里,否则这个孕妇就会没命——这可是两条人命!

一切都有些出人所料……

警察一边稳定他的情绪,一边与他的家人联系。令警方失望的是,他的妻子两年前因为他嗜赌成性而决然离开了他,先是在娘家居住,后来去南方打工,下落不明……

明白了对方为什么绑架她后,女人从中感受到了歹徒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她的心里甚至流过一丝感动。她知道,对方是不会真的杀她的。与来谈判的警察对峙片刻,发现警方是拖延时问寻找时机对付他,歹徒手中那把锋利的刀在她的脖颈上迅速划过,一股钻心之痛让她“啊”地叫了一声。警方不得不立即全部撤出。担心时间久了,人质可能发生意外,警方决定实施第二套方案。

其实流血不多——他似乎是象征性地威胁一下警察,她在他的控制下找到药棉,但没有找到别的机会,即便是她对着镜子擦拭伤口,对方的刀刃也没离开过她的脖颈。通过镜子她终于看到身后这个男人,比她高出一头半,面无表情死死地盯着镜子里她的双手。她开始镇静地跟他说话。起初,他根本不回应,后来才知道,他盯了她好几天。他首选的是孕妇,另外是家里没有别人。他只想快点见到妻子和女儿,可找到妻子娘家,人家不让他进门,还说不知道她们去哪儿了。哪有母亲不知道孩子去了哪儿,这不明摆着骗人嘛!他从来没有这样想念过她们,都快疯了,这些天,睡不着觉,吃不进去饭,最后才决定用这样逼警察的办法。

她提醒他这样做的后果,对方冷冷一笑,就是死也要见她们一面。

那一刻,女人眼窝湿润了……

突然,窗户“哗啦”一阵爆响,一个黑影撞了进来,歹徒惊慌地把她搂近自己,枪响的同时,他手中的刀刃也深深地割进她的脖颈。瞬间,他电击一般扔掉短刀,跺着脚大喊:“我不想杀你……”

枪声伴着他的喊声再次响起……

令狙击手没想到的是,在他撞进来的几秒钟,屋内的两人离开了警方测定的方位向门边走动了几步。加上室内光线不足,第一枪打偏了——子弹从歹徒的肩头穿过,恰恰促成了歹徒手中短刀随着身子抖动而突然用力……

当场没被击毙的歹徒最终还是被判了死刑。

事后受到处理的狙击手说,他本以为歹徒只是想见见妻女,罪不当死,却忽略了歹徒遇到意外而伤害人质的本能反应。更令他痛心的是,因为感情用事,忘记了对于狙击手来说,其实每次只有一颗子弹的机会……

女人的身体最终被出卖了。作为医生的丈夫,面对医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及省卫生部门的领导,虽然感情极度痛苦,还是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他比别人更清楚妻子腹内保存完好的胎儿的医学价值。

日子还原到滴水穿石的漫长……

在一个七月的夏季,他去千里之外的东北参加一个学术会。主办方特意安排代表们参观省城医学院的人体展览室,令所有参观者惊叹的是那件“镇室之宝”——一个女人的腹部半面被切开,露出子宫里已孕育成形七个多月的婴儿。

几乎不相信自己的双眼,但作为外科医生的他,还是能够发现女人脖颈上那条被缝合过的疤痕。十多年过去了,以高科技保存下来的这个女人的面部,竞延续着当时的情境,一切是那么平和,没有惊慌,没有疼痛,除了肤色以外,他的妻子还像当年一样美丽。然而,这种美丽是伴随着她的子宫向人类永远地打开……

男人想对女人招手,已泪流满面……P3-P6

序言

写作的高度

按照时下的说法,奚同发只是以“客串”的身份从事小小说写作的。他在长小说、散文、随笔及文化报道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笔耕收获。他说自己写小小说是因为对这一新兴文体的好奇或者偶有兴趣,对某些生活物事略生感悟时,才兴起动笔的。虽属不经意,却在小小说领域弄出不小的响动来。他在2005年创作的小小说《最后一颗子弹》,被权威人士选为独占10分的阅读题,与鲁迅、梁实秋、比尔·布莱森一起,进入2006年全国GCT硕士研究生统考试卷。对一个痴情文学的写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针催人振奋的强心剂。

仅靠一篇千把字的小小说,当然不足以和大师们的文学成就比肩。但作为一次灵光一现的妙笔生花,却可以支撑起个人乃至当代小小说创作的某种高度。《最后一颗子弹》的选材是作者写作中的一次“偶然冲动”,亦如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那样,该作入选高规格试卷,同样构成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说奚同发是幸运的。有些人穷其一生,企望有只鳞片爪的文字得以不朽,结果只能徒叹依旧是文坛过客;而奚同发抬手一枪,却像他塑造的主人公神奇的射击绝技一样,弹道滑出漂亮的弧线,正中靶心。

然而细细想来,其实这并没有多少侥幸的成分。综观奚同发已发表的几十篇小小说作品,多是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可以明显感到,他是深谙小小说写作之道的。当代小小说发轫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字数限定、结构特征和审美态势,早已形成颇为成熟的文体自觉,若不掌握其特有的艺术规律,是不易向“经典”靠拢的。《最后一颗子弹》的故事背景框定在特殊的环境下,笔墨铆在故事情节上进行穿透,继而高强度“聚焦”,在达到叙述高潮时瞬间“引爆”,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受众的阅读期待。作者心思缜密,故布疑阵,控制节奏的才华尤其可见一斑。

入选这本小说集的同类题材还有《刑警吴一枪》、《吴一枪的爱情》、《吴一枪的两枪》等。这几篇,以同一人物为主线组合系列,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相互观照,都有精彩的悬念设置,在剑拔弩张的氛围里,惊险刺激,让矛盾双方狭路相逢,激流行舟,拼意志,斗心智,引发着读者的阅读激情。这个职业警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无不符合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把四篇串缀起来,拍一部警匪片,肯定是险象环生,扣人心弦,会赢得不菲的票房。令我感到惋惜的是,作者在《刑警吴一枪》里,让主人公因公殉职了,虽然留下那个倒地时空手射击的姿势令人挥之不去,却依然让人感觉余恨袅袅。倘若让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活着,一定会有许多文章可做吧。

凡属脍炙人口的小说名著,无一不是因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传世的。一个作家,在其创作生涯中,毕生若能打造出哪怕一个独具个性的人物,便可和“他”永活世间了。这与其说是笔“写”出来的,不如说是上天赐予你的“福分”。我想向奚同发建议,由于吴一枪这个人物本身具备了诸多可塑性的艺术潜质,能否像福尔摩斯那样,让他死而复生,继续他的传奇人生?因为在今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中,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注定会牵动人心,也会不停地强化读者阅读中的印象,最后在脑海里打下一记永不褪色的烙印。

《红绣楼》亦是我非常欣赏的篇什。它犹如一个时空交错的“聊斋”故事,凄美缠绵、哀怨动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里,人的内心淤积着恐慌和彷徨,因为连最圣洁的爱情,也无法甄别追寻。只好把无尽的情思,寄托在遗失荒野的名媛贵妃、古代美人的坟茔古冢。读罢反刍,在这里作者凭吊的,不仅是景区误导的爱情游戏,更是作者为社会迷失的精神家园发出的悲凉叹息。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固守,同样也是一个民族的本色灵魂。曾几何时,我们在建造一个新世界时,竟草率地把多少老祖宗的丰厚遗产,一并扫人垃圾堆。读《冰糖梨丝》,可否咀嚼出作者的一片良苦用心?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曾做客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痛心疾首于那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眼前的瞬间遗失。濒临绝迹的动植物,尚可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抢救,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明精粹,一旦被人为地风吹雨打去,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想品咂一个正宗而具有传统工艺的冰糖梨丝的滋味,也只能怅望秋月,吟一曲挽歌罢了。我们正在失去的,其实是一种应固守的独特品质。在这本小小说集里,那种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作品,还有《美人依旧》、《爱情成本》、《检察长的三十六岁生日》、《职业病》、《后现代的爱情》等,这些作品曾数次获奖并选入多种精华本。

奚同发写作小小说才几年工夫,数量也不算高产,能厚积薄发,以十数篇高质量的佳作,跻身于一流的小小说作家队伍,说是属于“经典写作”亦不为过。现在的长小说阅读多是味同嚼蜡,故事老套,叙述疲惫,作者浮躁于名利之间,不肯字斟句酌地下工夫,致使艺术魅力大减。倒是繁闹过后冷静下来的诸多小小说作家,反而耐得寂寞,渐入佳境,不断提升创作上的“精品意识”,以此开掘着受众的阅读空间。奚同发敢于在尺幅之间,闪转腾挪,以恣肆的才气,戟指明确的精短写作高度,假以时日,何尝不能更上层楼呢?

后记

向每一位阅读者表示敬意!

10月13日,对于我和出版两个月的《最后一颗子弹》来说,都是个极其难忘的日子。

当天,我在河南本土出版的第一本小说,在河南本土的郑州购书中心举办首场签售活动。热情而火爆的读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他们充满敬意。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还有那么多人为一本小说,并且是一本小说集而来,着实让我感动。原计划签售一个小时,因现场购书者的“长龙”,又延时近一小时。

活动之前我很是犹豫。因为10月13日我要到开封参加“中国著名作家看开封”活动;另外,我一直觉得写作与阅读是两个层面,我写小说,你愿意看,自然不管有没有签名都会买;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担心“冷场”,那之前的两位“百家讲坛”坛主的签售都反应一般;加之,那几天一直小雨不断。出于对书店和出版社编辑的尊重,我还是答应了。

一切都超出想象,来了那么多读者!事后见到新闻报道:签售前就排到书店大门前的长队,因为我的到来迅速延长,甚至向另一个方向拐起,至少达百人。

第一个签名的读者是位年轻的女性,她说比较喜欢我的《爱的神伤》,并提出要握一下手。我签上一句感谢的话,起来与她握手并表达我的谢意。后来,有一位南阳的大学生挤到队前问,要赶车回去能否提前签一下。我立刻与书店工作人员沟通,为他们先签。其中一位同学特意写好一句话让我抄上……有些读者告诉了我他们的职业,希望能写上一句祝福的话,包括中学生、小学生的家长让我写几句鼓励孩子的话。当然还有青年男女要求合影、拥抱,我都尽量满足。你想想,人家来买你的书,就是抬举你,尊重你,把你当朋友。与一个朋友合个影,或者为朋友写一句祝福的话、感谢的话,有什么不行。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写作的尊重!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当他站在桌前时,我立刻站起,一问才知道老人已87岁,姓常,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战士。我赶紧向老人致谢,特意签上“感谢革命前辈对晚辈作品的偏爱”。事后从媒体报道得知,老人曾看过我写的抗战题材小说《牛二》。常姓老前辈成为那天到场签名的最高长者。

签了近两个小时,直到最后一位读者满意为止。虽然当晚未能如期赶到开封,我相信采风团的作家们都能理解,作家对读者是应该如何的善待和尊重!

没想到,采风活动第三天到了兰考,中午吃饭时我与作家须一瓜、北北、邵丽等刚同桌坐定,门外就跑进来一个年青人,手拿一本《最后一颗子弹》要签名。一帮名家笑着说“你今天要多喝几杯”、“你的粉丝太让我们感动了”,甚至开玩笑说他们很受伤。

回到郑州看了相关新闻报道,才知道当天购书的除了郑州、南阳外,还有洛阳、开封、新乡、三门峡的高校学生,甚至有安徽、武汉的读者,一位湖北女生还特意为我送上美丽的鲜花……

写作绝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事,人家能用自己的血汗钱来换你的书,其实是想走进你的心灵,与你成为朋友。让我在这里,再一次真诚地表示我的感激和谢意——感谢每一位阅读我的书的朋友!当然,包括为了这本书的出版而付出了极大心血的,该书的责任编辑、我的朋友许华伟君。

2007年10月31日于郑州白水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一颗子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奚同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8035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2
出版地 河南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