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人独洒一江愁(楚辞的美丽读法)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向认为,《楚辞>>是最难读的古代诗歌了,比类似于“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卜辞可难懂得多。究其原因,一是生僻字太多,其中很多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看到了;再者《楚辞》几乎每篇篇幅都不短,加之屈原多用楚地语言(据我的老师讲,南方人现在读《楚辞》,在理解诗句上比北方人更有一些优势),因此,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讲,即使是相形而言比较简单的《橘颂》,都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弄明白——好在,能够安慰自己的是,读《橘颂》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多花些功夫也很正常(鄙人自是无法和几岁便通读《楚辞》的神童相比,不过我也不用那么严格要求自己)。其实,即使现在不借助工具书也不好读,更何况当时呢。《楚辞》读的是辛苦一些,但读过之后并不会因为麻烦而觉得枯燥,相反,越麻烦越忍不住读下去,这便是《楚辞》的魅力所在。

不过后来初中时读《离骚》可就格外麻烦一些了,一句诗便要查几个字,整篇看完后,字典也差不多翻了一遍,中国字又多认了不少(当时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拿那些字去向同伴炫耀),记得那时从图书馆中借来楚辞的书后,不敢“明目张胆”地看,只好在夜半更深之际,趴在被窝里抄写下来,一连抄了三个晚上。插句题外话,我的第一个台灯(外壳是塑料的)就是在那时被捂化了,幸好没出什么事,后来还有些后怕呢。

《离骚》的全文,那时抄是抄了,奈何看懂的实在有限(惭愧),那三个晚上几乎等于只练习写字了。不过,巧的是,我当时分三部分来抄写,竟然暗和了《离骚》的一种三分法——当然,《离骚》的分段及分法历来便颇有争议,从分为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到分成八段、十段,甚至十几段的都有,而分法上从二分法到三分法、多段法也不一而足,甚至同是一个分法,所断之处也不一样。以两分法来说,清代李光地(就是康熙时期那位著名的理学大臣)在他的《离骚经九歌解义》中,便是将《离骚》分为两段,“前半篇,自皇考命名,以至女媭训诫,直述己事。后半篇,自陈辞重华,以至问占远逝,托意寓言。直述己事者,身之已经而伤其时,道其志行,以摅其忧郁。托意寓言者,意之未已,而决其时之无可为,断之以志行之所不屑为者,以矢其坚贞,书之大致也。”这种分法,是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为一分,再从“依前圣以节中兮”至篇末为二分。而清代的吴世尚,则是分在了“霑余襟之浪浪”这里,由明入清的王夫之,在其《楚辞通释》中以“岂余心之可惩”为界将《离骚》分为两段。由于分法太多,就不详细列举了,我们没有必要用统计学来看《离骚》。学术上,可能认为二分法更为合理,也更能经得起推敲,因为前半与后半的划分,加之前后各自符合的入境与神境的归属,确实很能说明问题。

然而,我还是喜欢《离骚》的“三分八段”式,或许这也有我个人的一些情结在内,但这种分法也确实流传很广泛,即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为一部分,从“女媭之婵娟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一部分,从“索琼茅以筵等兮”至篇末为最后一部分,这种“三分”的分法采用的是清代王邦采的分法;而所谓八段,则是采用马茂元先生在《楚辞补注》中的分法来分——比较权威的中华书局校点本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便是这样分的。

不过,不管怎么分,《离骚》总还是《离骚》,在没有标点符号顶多只句读一下的古代,那可是连句子也没分的,古人不是照样读的好好的?我们现在把它分成几部分几段,无非是为了读起来条理更清晰一些。在唠唠叨叨说了一堆关于《离骚》分段的事情之后,我现在得说,其实是否分段落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么长篇幅的《离骚》要能够把它理解,毕竟,分段的目的即在于更透彻地理解诗歌。不过要说,在《离骚》这三部分当中,我最喜欢哪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因为我最喜欢“朝发轫于苍梧兮”到“吾将上下而求索”,因为我认得《离骚》的第一眼,便是从这几句节选开始,那时还不曾看到《离骚》全文,甚至以为《离骚》也无非这种长度吧……至于高中学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到“岂余心之可惩”这一部分,则次之,但却是现在最熟悉的部分,无论理解还是读,都信手拈来。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很矛盾,屈原怎么看都像是杜甫那种现实主义到不能再现实的诗人,怎么竟成了李白的前辈了?的确,屈原那向汨罗江的惊天一投,激溅起的不只是浪花,还有他对故乡楚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人们对于这位爱国诗人的强烈……什么呢?是支持、热爱还是其他词?请您随意填写一个词语吧,我都可以的。想起鲁迅先生《孤独者》中替连殳写的信里,就是这样,信头空着一个称呼,然后说“你自己随便填,我都可以的”。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过,古代的人们并不像今天这样推崇屈原,至少在汉代还有质疑他的做法的。或许,自杀的行为确实不足称道?在许多宗教教义是不允许自杀的,以至于黑奴汤姆大叔宁可求死也不自行解脱——但在我们的古代文化中,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只要认定了一个信念,为它而献身属于很高尚的行为,这在后来也基本沿袭了下来。

也许你已经几百次的听过关于屈原的故事,然而,最基本的还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那寥寥无几的段落: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P5-8

后记

写到这里,《楚辞》的赏析便结束了。

从《楚辞》最重量级的《离骚》开始,到瑰丽而气象万千的《九歌》,再到几乎等于屈原心路历程的《九章》,还有那奇诡的《天问》,然后是宋玉的悲秋之作,最后是为楚辞诗人们集体招魂……

其实招魂是为了显示我们今人对他们的敬意,不过,我们也不妨想象一下,假如楚辞诗人们“魂而有灵”,真的聚在一起,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楚国的一批诗人端坐一起,然后汉朝的一群老先生们正襟危坐,两组人相互对视——要么讨论得热烈非常(与其说讨论,不如说吵论),要么众目相望,无言以对。不过,依他们好辩的性格,貌似辩论的可能性比较大,总不至于寂寂无语。

其实真要举办这么一个骚体诗人大会,也不必局限在《楚辞》诗人的范围之内,还可以把其他诗人也请来做客旁观。当然最主要的是要请李白前来。屈原和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位巨匠,假如他们能同场比较高下,相信场面一定十分好看。不过这种情形是不可能发生的,除了有点“关公战秦琼”外,还有一点——他们听不懂对方说话。

吕叔湘先生在《语言的演变》里说:“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孑乙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说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中古的发音和上古很不相同,所以李白去找屈原论道,也只能是同样的结果.不过,他们倒是可以用文字交流——前提是,两人得认识同一种字体。关于这个根本就没影儿的交流会,我看也不必想它,除非要写“*幻小说”。

这套丛书中,就我所写的三本书而言,由唐诗宋词向上反溯楚辞,有点像从黄河下游循河而去找寻上游一样。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毕竟唐诗宋词离我们的语言更近一些,更容易理解,所以有了这个基础,才好去读诗歌。其实也不是说《楚辞》有多难,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语言的差异,会使一些在对方看来可能很平常的话,在我们这里却百思不得其解。就像司马迁写陈胜的一个旧时朋友来看望称王之后的陈胜时,看着他的王宫说了句:“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相当于现在人说“哎哟,陈涉当了王可真阔气哟……”而我们把今人的话说给那位古人听,他也未必听得懂。

不过,我得说,在溯源的过程中,我们是漏去几个环节的,在将近千年的时间中,我们没有关注汉诗的变化,没有涉及建安诗人的努力,没有追述太康诗人的雕琢,没有言说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化,没有评点齐梁宫体诗的堕落……简而言之,我们没有顾及骚体诗向古诗发展的过程.至于从古诗到近体诗,那则与骚体诗无关了。不过,从广义来讲,骚体诗也算古诗,所以上面那句便有些不妥。我所指的是,骚体诗无“兮”时的六四句,向有“兮”或者把“兮”换成其他字的七、五句发展的过程。我们一是目睹了源头,二是看到了结果,少了中间恁大的一环,可想而知,差别有多大。但我也得说,这并非没有好处,因为巨大的差异带给我们的是强烈对比反差,假如一步步介绍诗歌的发展,那么细微的区别很可能因此而被忽略。

也许您会觉得,既然丛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闲暇时间看看诗歌,愉悦一下,似乎本就没有必要谈论诗歌发展的问题。或许也颇有道理吧,但从我来讲,不想自己的文章仅仅是局限于休闲文字,我倒是希望通过一种轻松的文笔,把我所知道的事情与一些知识与大家共享,同时进一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感受我们古代先人所创造的至今独一无二的文明的魅力所在。

在唐诗、宋词、楚辞三本书中,我对楚辞下的功夫无疑要超过前两者,因为我对楚辞的了解相对要稍微少一些,所以为了让文章写得准确易读,就得把原先马马虎虎的问题——搞清楚了.不过限于篇幅,关于楚辞的各个角落肯定不能面面俱到,但我希望,能以这本小书提起您对《楚辞》的兴趣,然后请您再认真读一遍《楚辞》原文,相信,无论从文学上还是知识上,《楚辞》对您都是很有帮助的。

目录

路漫漫其修远

古老的歌谣

祥云:云中君

目眇眇兮愁予

命运

日出东方

好娶新妇的河伯

若有人兮山之阿

死亦为鬼雄

十万个为什么

汩罗江上的传说

平凡之中见非凡

光阴之歌

两种信念的碰撞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起于青蘋之末

云散高唐

后世的骚体诗

魂兮归来

后记

序言

在前两本书《只是当时已惘然——唐诗的美丽读法》、《无言独上西楼——宋词的美丽读法》推出后,本套丛书将继续中国古典诗歌的旅程,这一本将介绍楚辞,仍是由撰写前两本书的我为您来引路,但愿自己能够做个称职的向导吧。

提起楚辞,无论如何,也得先说说屈原。因为没有屈原,也许就没有楚辞,或者楚辞根本不会如此光彩,光彩到可以与《诗经》一起各主“风骚”半边天——《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上义的源流,而楚辞则以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词藻成为浪漫主义的发端。

其实,两个主义的源头未必泾渭分明,也未必真的是源头,虽然《四库全书》集郃总叙中说“集部之目,楚辞最古”,但是在楚辞之前还有更古的诗,集部总叙里的话其实是指楚辞是第一部文人创作诗歌集,而上古时期的诗歌,一是不成体系,二是太过零散,所以往往为人们忽视,就如“断竹,续竹,飞土,逐穴”就是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劳动诗歌。《诗经》中某些诗也具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楚辞也并非只“浪漫”二字,何况,现实主义也正是浪漫主义的基础。

楚辞是屈原几乎以一己之力所开创,在屈原之后又有宋玉、景差、唐勒,甚至是汉朝的一些人包括东方朔继续为骚体诗壮大门面。但是,把楚辞的其他作者齐聚,怕也抵不过一个屈原——不只是指名气,而是指作品。至少,一篇《离骚》便已经确定了屈原的楚辞掌门人地位。

屈原以极丰富的想象力、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我们后人(尤其北方人)极难读懂的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一称楚词,然而,比较尴尬的是,“楚辞”这个词的最早使用,不是在某一文学作品中,也不是在史书中关于描述文化、屈原的篇章中,而是在——《史记·酷史列传》中。有了楚辞的名称,后来人们便把屈原、以及屈原以后的宋玉和其他楚国诗人的诗统统归入其名下。在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再加上汉朝的那些人,除了东方朔这个“御用笑星”外,譬如还有淮南小山、王褒以及他自己承袭模仿屈原作品的作品,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但《楚辞》中也并不都是《离骚》的类型,即使屈原的作品,也大致能分为两类,一是类似于《离骚》,算是政治抒情诗吧:另一类,则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更为宽松、活泼的祭歌和《天问》那种哲理性很强、能反映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诗篇。而宋玉的作品,感觉更向屈原后一类作品靠拢了,也许是前车之鉴,他不敢再对政治多抒什么情;但另一方面,无疑宋玉的文人气质还是要比屈原更纯粹一些。而另外那些人的作品,不成规模,即使也是“九×”、“九×”的写出,也不及屈、宋的成就高,不提也罢。而要说《楚辞》有什么特点,我想,除了楚地方言和那种属于楚辞特有的感觉之外,那就是“兮不只是楚辞的,没有兮又万万不是楚辞”。其实“兮”是个很常用的字,《诗经》里也有,但《楚辞》则几乎无一篇没有兮,几乎是无兮不成楚辞了。有了“兮”,楚辞读起来才特别有感觉。

而《楚辞》对后世的影响,除开启了诗歌浪漫主义一派之外,再就是后世“骚体诗”的风行,甚至还有骚体赋。骚体诗不消说了,类似于《离骚》的诗便可以称为骚体诗,除了《楚辞》中的以外,比如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也有人归为骚体诗:而骚体赋,则是流行于汉初自汉高祖开始到汉武帝初期的一种赋,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汉赋即汉大赋稍有些许区别,大赋是更纯粹的汉代产物,而骚体赋则是时人模仿屈原文体所写的赋。不过,这其中有些作品同时也被归入到《楚辞》中了,比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赋。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文学体裁的分类是在后来才逐渐规范的,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浮”,才多多少少能区分诗文的不同。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而关于《楚辞》的话题,即使说得再多,也无法说完。与其在此泛泛而谈,不如我们翻开《楚辞》的篇章,去亲身感受一下骚体诗赋的魅力吧。

内容推荐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上义的源流,而楚辞则以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词藻成为浪漫主义的发端。本书作者将关于楚辞与屈原的一些知识与大家共享,同时进一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感受我们古代先人所创造的至今独一无二的文明的魅力所在。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将介绍楚辞的书,看,那南楚山川中走出来了一群诗人,就是他们领起了文人独自赋诗的浪潮。香草,美人……楚辞开辟了一个纯洁美好的世界,一个后世文人足以寄托精神的憩园。让我们来段中国古典诗歌的旅程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人独洒一江愁(楚辞的美丽读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118053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5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