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崛起(中国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两种可能全球一流经济学家的观点交锋)
内容
编辑推荐

国际中国问题研究最强阵容,最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集锦!

中国的崛起犹如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其势头令人惊喜,但也隐藏着出轨的危险。所有的机遇和风险在本书中都有深刻的阐述,但最为重要的,始终是中国自身的改革努力,这决定了中国是否能够真正地崛起……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相关讨论的大部分文章,作者多为世界一流中国问题专家,出处多为国际知名主流媒体,有相当的深度和代表性。

内容推荐

中国的崛起前景牵动全球,国际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报道。此外,经济学界、外交战略学界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讨论,由于中国社会的纷纭复杂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从中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政治稳定、开放深入和后发优势等出发,对中国的崛起持正面意见;而另一部分则集中于中国的体制改革、金融投资、收入差距、人口老龄化、失业、能源、水资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但无论如何,所有这些学者都是本着研究和客观的立场,试图寻找中国经济的真实面相。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相关讨论的大部分文章,作者多为世界一流中国问题专家,出处多为国际知名主流媒体,有相当的深度和代表性。

目录

编者手记

第一部分: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

中国奇迹的幕后之谜——乔治·吉尔博伊

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崩溃”?——樊纲

中国:最优增长模式——乔纳森·沃特泽尔

中国起飞——大卫·黑尔、力律克·休斯·黑尔

高增长低通胀何以为继?——里奇·米勒皮特·恩伽迪奥

中国缓慢但稳健地推进改革一罗伯特·巴罗

稳健转型:对中国“奇迹”的一个解释——姚洋

走向繁荣的长征:

为什么中国能够保持其爆炸性增长率——马丁·沃尔夫

中国奇迹的四个关键因素——李绍祝

中国经济增长靠了什么?——张军

中国:一个动态增长研究——马修·沙纳 弗雷德·盖尔

第二部分: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能够继续吗?——安德鲁·鲍瑟

中国未来20年经济的增长及挑战——德怀特·珀金斯

中国发展的阵痛——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中国:持续增长路径的缺陷——查尔斯·伍尔夫

中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查尔斯·伍尔夫

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如此缓慢?——马丁·沃尔夫

中国的水资源压力——弗雷德里克·W·克鲁克刁新深(音)

第三部分:中国之路的三个参照:拉美化、日本泡沫与印度模式

中国会重蹈巴西的覆辙吗?——约尔·库茨曼

谨防“拉美化”——郑秉文

中国是下一个泡沫吗?——凯西·布拉德舍

长城:忘记这惊人的增长数字吧——鲁西尔·萨玛

中国会成为另一个日本吗?——费奥纳·哈多克

印度能否赶超中国?——黄亚生泰伦·卡纳

中国与印度:市场发展与变迁的对比——孙翠茜

中国与印度带来的挑战——史蒂芬·罗奇

中印主导全球经济 印度落后中国十年——谢国忠彻坦·阿亚

印度与中国:大象之舞——米切尔·瓦蒂库蒂穆雷·希伯特

虎与龙:印度VS中国——《领导者》杂志

印度的增长模式——丹·凡曼

止步不前的印度和中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第四部分: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效应

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中国——史蒂芬·罗奇

双面中国——凯西·布拉德舍

中国的光环效应——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中国的崛起将怎样影响世界?——张军

水涨船高:

为什么中国的崛起对发展中国家有益?——霍米·哈拉斯

中国与全球经济复苏——安尼·克鲁格

中国崛起——日本该做些什么?——津上俊哉

太阳终将升起:

日本已经搭上中国繁荣的便车——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骑虎难下:

中国能源困境的全球影响——丹尼尔·扬基斯科特·C.罗伯特

中国竞争力推动亚洲经济——梁红

正确看待中国——史蒂芬·罗奇

汇率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尼古拉斯·拉迪

中国与全球化——威廉·H·奥弗霍尔

结束中国的金融控制——詹姆斯·多恩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二 开放再开放

最近有关美中贸易的辩论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在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中,多半是有利于美国的,基本上也是依据美国的条件实行的。正如瑞士银行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以及国际经济学研究所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v)和莫里斯·戈尔茨坦(Morris Goldstein)已证明的,把中国估价过低的货币视作不公正贸易优势的根源并加以集中炒作尤其是牛头不对马嘴。对大多数美国公司和工人来说,即使人民币适度升值也是几乎没有意义的。与此同时,货币问题使美国目前在与中国的关系中所享有的重大经济和战略的利益变得模糊了。

根据摩根一斯坦利公司的数据,自中国于1978年开始改革以来,低价的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鞋子、玩具和家庭必需品)已为美国消费者(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节省了大约1000亿美兀(从1998年至2003年,来自中国的更廉价的婴儿服装帮助有孩子的美国家庭节省了大约4亿美元)。诸如波音、福特、通用汽车、IBM、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等美国工业公司通过购买来自诸如中国等成本更低的国家的零部件,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从而增强了其全球竞争能力,并使其能在美国从事新的高价值活动。为了努力节省其全球全部采购开支的30%,福特公司去年从中国进口了大约5亿美元的零部件。通用汽车公司通过使用中国的零部件制造汽车收音机,削减了40%的汽车收音机成本。此外,虽然全球采购可能造成痛苦的就业调整,这个过程或许也有益于美国的工人和公司。最近一项由美国信息技术协会资助的独立研究发现,把合同外包给诸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在2003年为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创造了9万个新的净就业机会,到2008年,合同外包将为美国创造大约31.7万个新就业机会。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出口国,中国的进口多于东北亚的其他任何国家。虽然2003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出现了1240亿美元的盈余,中国与其他许多国家却存在大量贸易赤字:与日本的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与韩国的贸易赤字为230亿美元,与东盟成员国的贸易赤字为160亿美元。最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进口家用消费品(不包括加工后再出口的进口商品的普通贸易)的广阔而不断增长的市场。中国进口的家用消费品已从1990年代中期的400亿美元升至2003年的1870亿美元。扣除加工和再出口贸易,2003年中国出现50亿美元贸易赤字。在中国被列为“高技术”的包括电子商品、零部件和制造设备在内的行业,最近10年来每年平均会出现120亿美元的赤字。

与诸如日本和韩国等数十年来排斥来自美国的进口和投资的其他亚洲贸易伙伴不同,中国也是美国产品的一个广阔和开放的市场。虽然最近几年来美国总的出口停滞不前,但最近1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却增加了两倍,仅去年就增长28%(而美国的全部出口仅上升5%)。中国尤其已成为美国先进技术产品的一个主要市场。根据美国政府的数据,2003年美国对中国的航天技术出口价值超过20亿美元——约占美国全部航天技术出口的5%,几乎与对德国的出口旗鼓相当。2003年,美国将价值5亿美元的先进制造设备出口到中国,超过出口到法国的这类设备。此外,美国芯片制造商于2003年将价值24亿美元的半导体出口到中国,与出口到日本的半导体价值相等。

而且,中国允许外国公司以亚洲空前的规模对其国内市场投资。自1978年发起改革以来,中国已接收50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相当于日本自1945年至2000年所积累的全部外国直接投资的10倍。根据中国商务部的资料,美国公司已对中国的4万多个项目投资400多亿美元。鉴于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中国不可能像日本和韩国在迅速增长期间所做的那样,始终将国内市场作为国内企业一个受保护的阵地。相反,中国允许美国公司和其他外国公司为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开发新市场,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诸如飞机、软件、工业设计、先进机械以及像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这样的零部件。

由于这种对进口的欲望,中国不断增长的城市消费者队伍和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公司都将继续支持贸易开放。中国消费者以驾驶外国品牌的汽车以及使用带有国外设计和制造的集成电路的手机自豪。许多中国企业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因为它们需要为其国内业务进口关键的零部件,并担心因反对进口而遭到报复。例如,1990年代,中国的机械工业和飞机制造业受到来自首选进口同类产品的国内企业的抵制,在未能确保有效的国家保护的情况下,遭受了重大衰退。

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和一个进口大国,中国在全球贸易和金融的许多领域能够成为美国的盟友。北京已经显示出遵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行事的意愿。中国指责日本和韩国不公平的贸易惯例——这两个市场也是美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打开的。中国于2002年对价值超过70亿美元的进口产品发起10项反倾销调查,于2003年发起另外20项反倾销调查。中国目前是地区贸易和投资体制的主要促进者,包括建立了一个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以及签订一个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最亲密盟友之一澳大利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北京有关地区经济合作的建议似乎已远比华盛顿的建议适当。

美国从中国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所享有的终极利益是在长期而耐心地推动亚洲自由主义的战斗方面。对外贸易和发展已促进中国商业法律的进步、与中国消费者进行监管商讨的增多、官僚主义的减少以及对国际安全和环境标准的遵守。虽然这些进步仍是有限的,人民讨论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自由已得到增强,尤其是在活跃的财经媒体上。这个自由化过程是不完善和不平坦的,但要看到,它继续下去是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利益的。

P10-12

序言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明确地把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称作“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而崛起的基础和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曾成功预言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有过一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话:“生产力什么都不是,但是在长期它几乎什么都是。”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直接目的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及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从那时起,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持续了二十余年,年均增长6%以上。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迷人的强劲势头,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一枝独秀,同时又给世人呈现出一个巨大的迷局: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下去?这一问题不仅仅需要学术界、经济政策部门认真面对,也为广大关心中国未来的人们所关注。事实上,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似乎迷雾重重,比如中国GDP数据的真实性、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及隐患、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等等。基于此,我们编译了若干有代表性的文章结成这个集子,希望有助于感兴趣的朋友了解有关争论和主要观点。这些文章多来自国际主流媒体如《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也选取了樊纲、张军等中国经济学家的有关文章。虽然考虑到本书的读者并非都是经济学的专业人士,选编的文章多半并无过多理论背景要求,但因实在不忍割舍一些与主题契合的研究成果,这个集子仍然包含了部分来自专业学术刊物的论文,并包括了参考文献,便于读者进行更详尽的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长持怀疑和悲观态度的言论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真实性进而引发的“中国崩溃论”,这个问题和“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下去?”同样引人注目。在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持肯定态度的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奇迹”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问题,正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1988)所言:“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给人类福利水平造成的结果令人惊叹,一旦有人思考它们,就很难再去想其他东西。”因此,本书第一部分即为“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乔治·吉尔博伊有着在中国工作的亲身经历,他将“中国奇迹的幕后之谜”的答案归结为外资企业发挥了优势作用,而并非技术的进步。大卫·黑尔、张军等也认为成功地利用外资和出口扩张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巴罗、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都认为稳健的渐进式改革和强有力的政府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李绍祝也将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归为强有力的政府。针对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崩溃,反而获得快速增长的问题,樊纲教授解释为“中国两套问题即发展中国家问题与转轨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特殊性,既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中国之所以能相对平稳地进行改革和保持增长的原因”。 其他学者提出的观点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比如:

——“中国的飞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其货币被低估,从而推动低成本制造业的出口来实现的。”(里奇·黑尔)

——“政府仍然控制着国家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并有效地分配它们,这是经济迅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乔纳森)

——中国经济增长的3/4仅仅通过资本积累就能解释。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出的矛盾和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尖锐和显露,关于中国二十余年经济增长的有关反思和总结愈益深人,本书第二部分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围绕中国经济的内在缺陷展开。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已相当严峻,如就业问题、公共医疗体系的削弱、环境污染、水资源的匮乏等,所选几篇文章分别进行了细致分析,其中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小查尔斯·伍尔夫在“中国:持续增长路径的缺陷”一文中尖锐地提出了八个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德怀特·珀金斯认为中国持续增长的最大挑战来自劳动和生产率,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将带来巨大变革和同样巨大的挑战。

另外,牛津大学安德鲁·鲍瑟在《新加坡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能够继续吗?》相对乐观地认为在未来20年的时间中,中国能实现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在没有发生大的冲突条件下,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可以持续下去。

中国经济增长与其他非西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既有共性又有独特之处,本书第三部分“中国之路的三个参照:拉美化、日本泡沫与印度模式”从比较的角度展开,首先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拉美化问题。

对于“拉美化”,郑秉文先生对有关“拉美化”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的“拉美化”问题当前最突出的应该是分配问题。他呼吁通过有效的福利与社保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使中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日本和印度是中国的两大邻国,在发展阶段上来看,中国落后于日本而领先于印度,日本在发展中曾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所要面临的问题。而在另一方面,印度虽然在发展阶段上落后于中国,但其发展战略并不完全类似于中国,这使得部分人认为印度有可能追赶上中国。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但其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灭后,造成大量的银行坏账,并导致其后多年经济增长萎靡不振,这就是所谓“日本病”。《中国会成为另一个日本吗?》《中国是下一个泡沫吗?》《长城,忘记这惊人的增长数字吧》这几篇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将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与70年代的日本相比较,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泡沫和金融风险表示担忧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2003年美国《外交政策》上刊登了黄亚生与泰伦·卡纳合作的《印度能否赶超中国》一文,引发了中国与印度增长模式比较的讨论,使“中印比较”成为学界和大众都很关心的话题,这种讨论持续至今。以此为契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对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稳定、增长有其特殊意义。这一部分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供大家了解、分析。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国通货紧缩输出论”、“中国威胁论”、“中国饿虎论”这几年来也甚嚣尘上,对中国的高速增长大有“棒杀”之势,本书第四部分“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效应:祸与福?”专门讨论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的文章颇有为中国辩护之势,他认为对中国的各种攻讦其实只是为自身的经济困难开罪,必须“正确看待中国”,而且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其他国家还应该感谢中国,中国不但不会给世界造成威胁,而且还是应该效仿的榜样。曾出版过专著《中国崛起》的日本学者津上俊哉在文章《中国崛起——日本该做些什么?》中对“中国以低工寥输出通货紧缩”、“由于对华贸易逆差导致了日本的产业空洞化”等观点做了逐一驳斥和分析,并认识到在崛起的中国面前,日本应该认为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出发,必须与中国互惠的双赢关系。剑桥大学能源研究联合会主席丹尼尔·扬基在《骑虎难下:中国能源困境的全球影响》一文中说,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及其对能源及相关产品需求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经把国际能源市场拉上了老虎背,但中国政府已制订了正确的方针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这一问题。詹姆斯·多恩(James A.Dorn)则认为金融体系开放及市场化不足是制约中国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结束中国的金融控制”是当务之急。发表于《加图》杂志上的《汇率与中国的货币政策》一文的作者是尼古拉斯·拉迪,他则从中国的汇率政策人手,对中国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的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安尼·克鲁格、霍米·哈拉斯、梁红、张军等人的文章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对发展中国家、对亚洲周边国家、对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等的影响。总之,“中国经济上的成功与自由化和全球化息息相关,而全球化又给中国经济带来进一步的成功”。兰德公司威廉·H.奥弗霍尔先生在《中国与全球化——给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证词》中鲜明指出,“我们应该欢迎中国在此方向上快速前进,而非心生恐惧。”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伟大的崛起及为之奋斗的人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崛起(中国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两种可能全球一流经济学家的观点交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本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4765
开本 其他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4-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7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