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之流传久远,除了玉材储藏丰富、质地优良、制作技术先进之外,主要还在于自古以来,中国赋予以玉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本书以简约通畅的笔触讲述了中国玉器自远古到清代的发展历史及历年出土的概况,尤其画龙点睛地介绍了各时期玉器的特色,可作为鉴赏、收藏的参考。
| 图书 | 中国玉器/文物名家大讲堂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玉器之流传久远,除了玉材储藏丰富、质地优良、制作技术先进之外,主要还在于自古以来,中国赋予以玉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本书以简约通畅的笔触讲述了中国玉器自远古到清代的发展历史及历年出土的概况,尤其画龙点睛地介绍了各时期玉器的特色,可作为鉴赏、收藏的参考。 目录 第一讲 古玉之源 1 中国最早的玉器 2 北玉之最红山玉器 3 大汶口文化玉器 4 神秘的龙山玉器 5 玉作高峰良渚玉器 6 良渚玉器的策源地 7 写实的石家河玉器 8 石峡文化玉器 9 融汇两岸的卑南玉器 第二讲 商玉的突破 1 夏代玉器之谜 2 商代早期玉器 3 空前发达的殷商玉器 4 巴蜀传奇三星堆玉器 5 媲美殷商的新干玉器 6 如何鉴别夏商玉器 第三讲 礼玉的时代 1 地下埋藏的宝藏 2 玉礼器的兴盛 3 佩玉之风 4 葬玉的流行 5 工写结合的象生玉器 6 入神复合的玉人 7 用途不明的玉器 8 西周玉器的鉴别要点 第四讲 玉作的变革 1 春秋战国玉器的大发现 2 玉礼器的完备 3 成组玉佩正规化 4 体现尚武精神的玉具剑 5 玉人神器的新变化 6 玉象生抽象化 7 玉实用器渐多 8 春秋战国玉器的时代特征 第五讲 盛衰的转折 1 迷雾中的秦代玉器 2 汉玉遍地开花 3 礼玉功能的变化 4 葬玉的鼎盛 5 玉辟邪流行 6 神圣的玉具剑 7 被禁用的成组玉佩 8 实用玉器登堂入室 9 “德符”并重的汉玉 10 低谷期的六朝玉器 第六讲 盛世风采 1 代表性的出土玉器 2 品类丰富的玉佩饰 3 玉实用器常见 4 玉制神佛人物 5 丰富的装饰纹样 6 制玉新风尚 第七讲 世俗新风 1 出土玉器减少 2 继承与创新并举 3 强调寓意的纹饰 4 琢玉技术的飞跃 第八讲 世风渐浓 1 明代出土玉器 2 玉器品种的多样性 3 纹饰的含义 4 枓精工巧制玉新风 第九讲 最后的辉煌 1 丰富的传世玉器 2 清代玉器的分期 3 玉器充斥皇家生活 4 伪古玉器的盛行 5 寓意丰富的装饰 6 清代玉器工艺成就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玉器/文物名家大讲堂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周南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11678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40 |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74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76.8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