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上帝摔跤的人(伦勃朗艺术传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绘画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和驳杂的时期,艺术观念的混杂已经让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清晰的目标,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给油画创作特别是写实油画创作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是当代油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与其跟随观念的浪潮不知所措,还不如从源头寻找。寻找精神的栖息地,通过高度的艺术技巧表现现实和人的情感,是艺术永远的使命,而伦勃朗的艺术,正是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带来无可估量的启示。冉劲松所著的《与上帝摔跤的人(伦勃朗艺术传记)》尝试从他的生命历程与创作中探求他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挖掘他所秉持的思想与精神的内核,从生活经历、个人信仰的背景中去找寻他创作的动因。

内容推荐

《与上帝摔跤的人(伦勃朗艺术传记)》简介:伦勃朗在欧洲绘画史上的地位,几乎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相同,他在明暗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足以使他在绘画史上屹立不倒,而我们一旦谈到光暗这个名词时,便会联想到伦勃朗。与伦勃朗的绘画成就相比,他的一生所遭受的生活挫折更多。在他的绘画成就达到最高峰时,却是他生活最困苦的时候。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不断超越的绘画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亦可以在技巧和精神两个方向上展开。伦勃朗艺术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坚强个性决定了其人生的苦难。终其一生,伦勃朗的全部精力都投放在绘画上。他疏于对生活和财产的管理、埋头于创作的艺术家性格,不屈服于世俗的眼光、坚持个人艺术理想的信念,决定了他在那个时代下只会以贫穷而告终。对伦勃朗的绘画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绘画史上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研究17世纪欧洲绘画的最好切入点,也是研究油画技法的必经之路。冉劲松所著的《与上帝摔跤的人(伦勃朗艺术传记)》从技巧和精神的两个层面,对伦勃朗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历程进行梳理和研究,论析其人生历程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其在当代艺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判断,得出了艺术需要真诚的精神,以及在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的过程中所承载的使命感的全然表达。

目录

代序 001

前言 010

伦勃朗的艺术人生

从法律学生到画家 016

《夜巡》与庸众 027

苦难与超越 032

天堂就是故乡 040

上帝说,要有光

宗教题材 046

紫金色的黑暗 051

伦勃朗光线 059

自画像:伦勃朗的精神历程

信念与坚毅 070

怀疑与挑战 076

沧桑与忧郁 081

古典精神与技道合一

写实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 093

戏剧性与宗教感 099

技巧的精神性 108

伦勃朗研究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114

附:伦勃朗艺术年表 122

后记 130

试读章节

伦勃朗研究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在谈论300年前的伦勃朗时,或许没有想到,这个17世纪的大师对于当代绘画有何意义?古典绘画经历数百年的发展是否还有其价值?在我看来,这个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当代油画以多元化的面貌出现之后,“新”已经成为当代绘画的主题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油画界20世纪80年代的情景,在80年代初期,以“85新潮”为代表的艺术思潮席卷全国时,古典油画似乎成为一种落后的象征,最好的结局也只是成为表现某种观念的载体——观念,乃至思想就要代替绘画本体。各种现代主义艺术完全成为整个80年代中国绘画的主流。然而,这种趋势在90年代却戛然而止。似乎在一夜之间,80年代那种狂热的现代主义艺术突然消失不见,艺术界变得沉寂下来。在20世纪90年代,艺术市场首先活跃起来。然而,商品经济在90年代的发达,社会财富的大量增长并没有使理想主义得到更有利于生长的土壤。经济的开放导致了文化的开放,但这并没有使文化显得更为纯洁,相反,以艺术之名行牟利之实的活动大大增多,艺术的光环变得黯然失色,各种新旧艺术形式的繁荣并没有使艺术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注意到,90年代的中国社会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还面临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这使得社会旧有的结构以及和这种结构相关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旧有的价值观念崩溃了。“这种崩溃主要体现为社会个体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并不断体验新的经济压力和物质生活的诱惑。经济上的压力和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合力’作用。它使得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已经不可挽回地取代了原来的社会道德教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主宰力量”。①

与80年代的理想主义盛行的局面不同,在思想层面上,90年代的绘画被世俗文化拉下高台,与此同时,外来的新思潮、新观念如潮水一般涌入国门,诸如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青春残酷绘画、艳俗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女性主义艺术,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在技术层面上,油画语言变得十分多元,但同时也让人感到杂乱,各种新的技法和材料层出不穷,这为画家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增添不少困扰。90年代的油画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创作方式和绘画语言上的变化,这一方面受西方哲学观念,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完全受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和图像,为当代绘画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便利,利用现成的图像而不是写生开始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有人据此认为,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就是我们在文化上已经进入或者正在进入图像时代。这样一个图像文化的时代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表述,譬如视觉文化、图像文化、读图文化等,不过都是言说的同样的现象,即图像已经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①丹尼尔·贝尔在探究当代文化的特性时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②在这个所谓的图像时代里,图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影电视、文艺活动甚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图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琳琅满目的图像和景观充斥了当代社会并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文化境遇——影像成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生活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③。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尽管对图像的利用并没有完全替代写生的方式——这两种方法在很多艺术家那里是交替使用的,但这种由单纯的写生向图像大量挪用的转变,已经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图像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量图像充斥、占据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产生与过去不同的审美观念、艺术方式的时代,这个“由电影、电视、广告、摄影、网络视听等大众传媒所营造的图像时代,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图像化、多元化、简单化、数字化、平面化、虚拟化”。①由于图像资源的广泛和大量运用,使得视觉的观念跃居于统治地位,由它“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②斯洛文尼亚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一书中认为,在图像时代,当代文化即后现代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不仅是视觉化,而且是全球化和商品化。③图像作为一个独立的身份,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字给予它的限制,它具有了独立的意义。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本身就与图像有着天然的联系,尽管它也曾代表着高雅和神圣,但在商品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正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件超级商品。也就是说,在图像时代,绘画本身在大量攫取下成图像的同时,不得不失去原有的纯洁性,向着商品化和图式化的方向发展。当代艺术家表现形式上虽然是多元和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于图像的不掩饰的利用。无论是市场对艺术家的选择还是艺术家对世俗化快乐的追求;无论是绘画对于图像的利用,还是艺术家在图像面前的屈从,都是图像时代的一个特别的景观。

对伦勃朗的研究,让我们回到绘画本体,回到艺术本身。实际上,绘画从来就不是简单地描摹对象。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绘画就被当作是人文思想的载体,它与音乐、哲学一样,是人类思想的体现,是人文思想的表现方式。我们在伦勃朗的绘画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思想和精神在绘画中的呈现,这种呈现也许是间接的,但却是确定无疑的。在当代绘画中,以形式作为内容,缺乏精神内涵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市场的导向有一定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艺术家缺乏内省的自觉。无论油画需要怎么样的技巧,其结果是呈现给观众精神的东西,而非简单地对对象的描摹,如果去除了其负载的社会性意义,那么,绘画中所蕴涵的精神和思想,则是承载其艺术家本人对生命思考的全部含义。油画艺术在现代社会新的发展,没有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体验和深刻思考,不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当代精神。进一步而言,绘画所体现出的精神性,应该建立在个人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就如同现代主义绘画体现的是现代主义思想一样,中国当代油画自然要体现出当代性。对于当代性,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当代性”是空间上多民族的融合和时间上的进展性,架上艺术在多媒体艺术出现之后,不会自我消亡,仍可称为“当代艺术”。也有人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当代正在发生的艺术,是当代人的一种创作状态,而不是一个对立的状态,“当代”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名词。也就是说,绘画的当代性并非是和过去割裂的,而是在过去包括传统上的发展。这就要求艺术家不能只限于对当代的表现,更不能与母体(传统)文化割裂。艺术需要在思维和感情上与文化母体的联系,也需要真诚的精神,只有富于时代感的审美形式与个人精神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当代油画展现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而当代油画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源于此。

P114-119

序言

17世纪的荷兰被史学家称为“黄金时代”,这个人口只有200万的国家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他们每年的国民收入比英伦三岛之和还高出30-40%,在欧洲显耀一时。但是,值得我们记住的这个时代并不仅仅只有经济上的繁荣,更有艺术的繁荣。荷兰画派正是在这个时代诞生,并孕育出光耀世界艺术史册的大师。荷兰画派的形成和辉煌得益于此时荷兰文化和科技的繁荣,到17世纪中期,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出现了最早的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正是在这样丰厚的文化土壤下催生出荷兰画派那样的艺术流派。

作为17世纪的一个海上殖民强国,荷兰人的富强是通过顽强不屈的战争和开拓取得的,而与自然长期的斗争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能力与价值,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的思想根源之一。在荷兰艺术家那里,如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是必须要关心的主要课题。对科技和现实生活的推崇使荷兰画派的画家们创作了很多关于此类题材的作品,这反过来又推动了现实和科技题材的写实绘画的发展,而文化的开放和发达,为绘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荷兰画派继承了15及16世纪的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厚重为主要特点,并不太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而是具有本民族的艺术特点。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荷兰画派艺术的发达也与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市民阶层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在当时,写实绘画是主流的绘画方式,而成熟的写实技巧和崇高而沉厚的宗教思想也为写实绘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市民阶层中,购买艺术作品来装饰房间,美化住宅以及办公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油画因而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荷兰的肖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各类题材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综合作用下,荷兰出现了很多彪炳艺术史的艺术家,而伦勃朗就是其中的最杰出的代表。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学生,而是常常到当地的一个名画家斯瓦宁堡那里学画。伦勃朗天生对绘画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他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才。1623年,17岁的伦勃朗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20岁的伦勃朗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1626年,伦勃朗回到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伦勃朗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不久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富于戏剧性,往往呈现出壮观的格局,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这并不只是在画面上暗示空间,更是在表现人性与宗教感。1650年代后,他的绘画技巧更为纯熟,其艺术创造力达到顶峰。伦勃朗在欧洲绘画史上的地位,几乎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相同,他在明暗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足以使他在绘画史上屹立不倒,而我们一旦谈到光暗这个名词时,便会联想到伦勃朗。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师们笔下的明暗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伦勃朗笔下的光,如同从黑暗的上方照射而下的上帝之光,这既是一种营造画面气氛的技法,又是一种充满精神性和戏剧性的构造方式。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说伦勃朗为“夜光虫”,用黑暗来绘成光明,也许是对伦勃朗的最好评价。

与伦勃朗的绘画成就相比,他的一生所遭受的生活挫折更多。在他的绘画成就达到最高峰时,却是他生活最困苦的时候。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不断超越的绘画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亦可以在技巧和精神两个方向上展开。伦勃朗艺术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坚强个性决定了其人生的苦难。终其一生,伦勃朗的全部精力都投放在绘画上。他疏于对生活和财产的管理、埋头于创作的艺术家性格,不屈服于世俗的眼光、坚持个人艺术理想的信念,决定了他在那个时代下只会以贫穷而告终。1669年10月4日,伦勃朗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阿姆斯特丹西教堂的一个无名墓地中。

对伦勃朗的绘画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绘画史上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研究17世纪欧洲绘画的最好切入点,也是研究油画技法的必经之路。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他的自画像就是他的一部人生的历史,甚至可以说,伦勃朗的画像史就是一部精神史,因为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历程,对伦勃朗的研究有着现实意义。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绘画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和驳杂的时期,艺术观念的混杂已经让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清晰的目标,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给油画创作特别是写实油画创作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是当代油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与其跟随观念的浪潮不知所措,还不如从源头寻找。寻找精神的栖息地,通过高度的艺术技巧表现现实和人的情感,是艺术永远的使命,而伦勃朗的艺术,正是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带来无可估量的启示。

后记

本人一直以写实的方式从事架上绘画创作。20多年的探索与追求,对伦勃朗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本书尝试从他的生命历程与创作中探求他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挖掘他所秉持的思想与精神的内核,从生活经历、个人信仰的背景中去找寻他创作的动因。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绘画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驳杂的时期。艺术观念复杂多样,或许已经让很多艺术工作者有些茫然无措,难以找到清晰的艺术目标。如何找到艺术前行的方向,如何给油画创作,特别是写实油画的创作寻找新的可能性,这是当代艺术工作者必须严肃面对并且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源头上寻找精神的栖息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反映现实、呈现人的情感,是艺术家的使命,而伦勃朗的艺术,正是在这些方面能够给后来者以巨大的启示。

我希望对伦勃朗的研究,能够回归绘画的本体,回归艺术本身。实际上,绘画从来就不是简单地描摹。绘画,承载着人文思想,与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都是人类思想的表达。当代绘画中,存在着“把形式当内容”的“画风”。然而,这实质上是缺乏精神内涵的表现。空壳作品比比皆是,一方面与艺术商业化的导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工作者本身缺乏艺术内省与自觉。无论油画需要怎么样的技巧,其实质指向都是给观者以精神食粮与深度反思,而非简单地呈现物象。叩问生命,思考本真,这才是每一位艺术领域的探索者需要把握的关键。没有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体验和深刻思考,不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当代精神。进一步而言,绘画所体现出的精神性,应该建立在个人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就如同现代主义绘画体现的是现代主义思想一样,中国当代油画自然要体现出当代性。

需要特别指出,本人对伦勃朗的研究,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教授的大力支持。我要特别感谢恩师杨飞云教授对本人的耐心指导与真诚帮助。他严谨的艺术态度给予我很多的营养,文中很多思想观点得到了他的认可与鼓励。还要感谢陈明博士、常磊博士,他们对本文的写作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使我的思考更加深入与全面。

最后,衷心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正,促使我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冉劲松

二零一二年七月于北京宋庄松美术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上帝摔跤的人(伦勃朗艺术传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冉劲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13740
开本 16开
页数 1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35.72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