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父亲母亲
内容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我的父亲母亲》(又名《路上的爱情和往事》),从一条路开始写起。这是一条充满了往事和回忆的路。路无疑是一种象征。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家住县城的青年骆长余,自愿到三合屯当老师,结识了屯里的姑娘田招弟。两个人发生丁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那场爱情感人至深。就在那一年,骆长余被错划成右派。几年后,骆长余结束“改造”、重回三合屯,与招弟结了婚,并且生下了了儿子骆玉生。那以后的几十年,骆长余一直以一个普通乡村教师的身份,同时又是一个被监管者,不遗余力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文化革命”,经历了改革开放,这些都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到了晚年,骆长余则一心一意要建一所新校舍,并且为此搭上了性命。后来玉生上了大学,不知不觉中,他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他的经历也拓展作品的视野。在相对广阔的背景下,骆长余的一切都显得愈发的“卑渺”,同时又显得愈发的神圣,作品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从某个角度书写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在爱情和往事的路上,玉生突然对人生和世事充满了感悟。

这是一部朴素到了极点的小说,由此可见作者的追求。

内容推荐

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而当生子的父亲已经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愿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暗恋上生子的父亲??一个淳朴幽默的青年教师。她以家传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粱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他朗朗读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

终于,招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降临了:骆老师莫明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为他做的晚饭蒸饺子没吃上,就被带走了。她疯了一股,怀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技艺精湛的锔碗匠锔好了青花碗,却弥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灵。招娣决计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瞎妈妈的泪水阻止不了招娣的决心。她蹒跚上路了,却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执拗的招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来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又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他再也没有离开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丈夫的葬礼后,年迈的招娣在悲恸中又听到了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是骆老师自编的“识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招娣沿着当年的小路向学校走去。教师里,她的儿于骆玉生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以淳朴、清朗、穿越时空的声音在教孩子们读书。顿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叠化,在她眼前,又出现年轻盈巧的招娣穿着碎花红袄雀跃在让她走不完初恋的那一条小路上……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1

2

3

4

5

6

7

第二章

1

2

3

4

5

6

7

第三章

1

2

3

4

5

第四章

1

2

3

4

第五章

1

2

3

4

第六章

1

2

3

4

5

第七章

1

2

3

4

第八章

1

2

3

4

5

第九章

1

2

3

4

第二部

第十章

1

2

3

4

5

第十一章

1

2

3

4

第十二章

1

2

3

4

5

6

第十三章

1

2

3

第十四章

1

2

3

4

5

6

第十五章

1

2

3

4

5

第十六章

1

2

3

4

5

试读章节

父亲从院里扫起,一直扫到了院外。他扫着扫着,忽然听见有人招呼他:“先生,忙呢?”

父亲一看,原来是村长。他戴着一顶狗皮帽子,两手袖在胸前。

父亲停住手,说:“学校放寒假了,我扫扫院子。”

村长说:“好啊。”

父亲说:“村长是不是有事儿?”

村长说:“没啥事儿,就是公社来了个电话,问你现在咋样儿,说是县上让问的,还说快过年了……”

父亲没说话,只是轻轻“哦”了一声。

村长接着说:“我说还能咋样儿?天天不是上课就是下课。我就这么说的。”

村长说到这儿,母亲从屋里出来了,看见了村长,走过来说:“村长来了?外头这么冷,进屋吧。”

村长笑笑说:“不了不了……你娘又该骂我了。”

母亲也笑了笑,却没再说啥。

村长想了想,又说:“我知道她没坏心眼子。再说,这事儿也真是没弄好……好了,我得走了。”

村长离开父亲,似乎在自语,说:“招弟说得对,这天儿是够冷的啊!”

村长走了几步,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停住了脚步说:“对了,没几天就过年了,你们没到镇上去逛逛呀?不管咋着,这年也得过啊……我说得对吧?”

父亲说:“你说得对,我们要去的。”

村长这才走了。

这时候,母亲也到了父亲身边,看了看父亲扫过的院子,说:“扫得真干净!走吧,来屋吃饭吧。”

父亲扛起扫把,跟母亲一道向屋里走来。母亲边走边说:“村长找你有事?”

父亲迟疑了一下,说:“没事儿,他从这儿路过。”

母亲说:“刚才你说要上镇上,你想啥时候去?”

父亲说:“过几天,咱们一块儿去。”

母亲一时显得特别高兴,说:“太好了……我都多久没上镇上了!”

2

今天,父亲母亲要去镇上。

对母亲来说,这自然是件大事儿。因此,吃过早饭她就认真打扮起来。她穿上了新衣裳,扎上了新头巾,换上了新鞋子。不仅如此,她还仔仔细细地梳了头,还往脸上擦了香喷喷的“雪花膏”。

母亲梳妆打扮的时候,父亲和姥姥都在一边,父亲在一边看,姥姥在一边听。姥姥不仅听,偶尔还说几句话。

一会儿,她说:“你多抹点雪花膏,别把脸冻皴了。”

隔一会儿,她又说:“你把头巾掖严实了,省得往脖子里灌风。”

母亲一边忙,一边“嗯、嗯”着,算是回答姥姥的话,最后总算一切妥当,她对姥姥说了一声:“我们走了,娘。”

姥姥说:“那就走吧。”

母亲看了父亲一眼,两个人向门外走去。不料刚走到外屋,突然听见姥姥尖声叫道:“招弟,等会儿——”

父亲母亲都吃了一惊,赶紧停住脚。

随即听见姥姥大声说:“你们路上小心点儿,千万别抻了肚子……那可就麻烦啦!”

听了姥姥的话,父亲母亲都心头一震。  片刻,母亲才说:“知道了。”

父亲和母亲走出屯子,上了大路。

他们还是原来的走法:父亲在前,母亲在后,只是距离比以前短了——从当初的三米变成了现在的两米。

天是晴的。山野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放眼一派银白。积雪使天地骤然开阔起来,似乎无边无际。远远地看过去,一座座山包显得既浑圆又饱满,就像一个个蒸熟了的白面馒头。

四周一片宁静,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被积雪吸掉了。

只剩下了父亲和母亲的脚步声。

此时此刻,父亲母亲都很高兴。说起来,他们难得有这种机会,难得两个人一起出来走一走,而且要走这么远的路。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幸福——母亲幸福,父亲也幸福。

开始,父亲母亲都未说话,只是默默地走。走着走着,母亲忽然想起了什么事儿,于是叫了父亲一声:“唉!”

父亲听见母亲叫他,说道:“你说。”

父亲并未回头,然而放慢了脚步,等着母亲说话。

母亲也放慢了脚步,说:“待会儿我想给你买顶帽子,前些天小木匠戴了一顶,羊剪绒的,挺好看。”

父亲回答说:“现在的帽子不挺好?依我看,还是买点儿要紧的。”

母亲说:“要不就买一双线袜子。”

父亲说:“那就都买,给娘买一双,给你也买一双。”

母亲说:“我还想买点儿红枣,蒸干粮的时候使。”

父亲说:“行。”

母亲说:“我还想买半斤白糖,来客的时候冲水喝。”

父亲又说:“行。”

母亲说:“我还想买一挂炮仗。”

父亲还是说:“行。”

父亲母亲不再说话,沿着大路向前走去。大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磁带,不仅记录下了他们的脚印,也记录下了他们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他们来到了镇上。镇子并不大,却是这一带最为繁华的地方,就像人们说的,是当地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它的重要。

镇里有个供销社,用现在的说法叫商店。在人们心目中,供销社似乎更加重要。一旦人们需要什么,首先就想要到供销社来买,而且十有八九都买得到。

父亲母亲来到了供销社。供销社里人山人海,每一节柜台都挤满了从周边的屯里赶来的人,大家吵嚷着,挤撞着,争相购买自己看好的东西,就像今天的东西都不要钱了。

有个妇女被人挤倒了……

有个青年把鞋挤掉了……

父亲见状,急忙把母亲拉到了一边,让她等着,他一个人挤了进去。

一会儿,父亲从供销社里出来了,母亲看见父亲走过来,这才觉得一块石头落了地,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又朝父亲笑了笑,才说:“都买了吗?”

父亲把买来的东西抱在胸前,边走边说:“都买了。”

母亲拿出了一个布口袋,很快把买来的东西装进去,提在手上说:“走吧,回家吧。”

父亲把口袋从母亲手里拿过来,也说:“走吧,回家。”

这一刻,母亲心里十分温暖,不光因为父亲拿去了口袋,而是因为某种感觉,她觉得父亲心疼自己,这是其中最主要的。  父亲母亲离开供销社,转过供销社的墙角时,看见那儿聚着一些人,中间儿还放着一张桌子。父亲不知怎么回事儿,母亲告诉他:“那是给人写年对儿的,写一副给他一毛钱。”

父亲“哦”了一声,说:“走,过去看一眼。”

父亲母亲走过去,见人群里边有个老人,手捏一支毛笔,身体倾伏在桌子上,正一笔一笔写得起劲。因为天冷,老人还戴着一副狗皮套袖,写几个字便要停下来,将双手缩进套袖,暖一阵儿再写。另外,为了墨汁不被冻住,他还搞了一个火盆,将墨盒煨在里边。

每当一副年对儿写完,立刻就有人拿走了,当然,这人会放下一毛钱。而那老人并不说话,最多点点头,同时抓起钱来,往口袋里一塞,动作倒是快的。

父亲看了一会儿,低声对母亲说:“字写得不错。屯里那些年对儿,也是他写的吧?”

母亲点点头说:“对,谁家想贴了,就在这儿买。”

父亲想了一下,忽然把口袋递给了母亲,匆忙说道:“那好,你在这儿等我一会儿。”

说完,便重新走进了供销社。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他从供销社买了许多大红纸,同时还买了毛笔和墨汁。红纸卷成一卷,夹在腋下,毛笔和墨汁,在手上拿着。

母亲看见这些,立刻就知道父亲要干什么了。

果然,父亲来到母亲跟前,轻声说道:“今年的年对儿,我给大家伙儿写。”(P70-74)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不认识这位作者,也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但我读后的印象是,作者有一副过硬的笔墨……他以朴素、恬淡、平实的笔墨,以白描的手法,以大量从生活中捕捉来的丰富生动的细节,相当成功地塑造了这个老一代乡村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

——刘锡诚(评论家)

另一种写作,可称为“本土化”的写作。在这样的写作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传统仍在缓慢的流淌,他们的感受方式,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和故事,都是人们所熟悉并可以亲近的。因此,我在祝福新潮写作一帆风顺的同时,对本土化的写作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热情。鲍十的写作当属后者。

——孟繁华(评论家)

鲍十的写作以朴素见长,少虚饰,不花哨,情真意切。在当下的写作中,这是一种可贵的追求。

——张鸿(编辑)

鲍十的写作就像一种散步:内容很厚实,扎根于大地之上;叙述很沉稳,乍一看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华彩乐章,但越读越感觉有深厚的生活积淀;起初似乎漫无目的,并不奔向某个确定的目标,最终却总能回到灵魂的家园。散步是一种古典的情怀,当代人更多的是步履匆匆或以车代步,但散步的习惯历久弥新,最终人们总会把越来越快的加速度放慢下来,回到从容的姿态和宁静的心灵。

——杨剑敏(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父亲母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9438
开本 32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