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Ⅰ)/建筑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Ⅰ》是“建筑师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精选了从1979年以来,引导并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建筑思潮一路演变的经典译文,这些文章的原作者都是20世纪后半叶国外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译者则都是多年来深受大家爱戴、敬重的老学者。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用于高等院校建筑系师生,建筑界专业人士以及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其他学术界读者等。

内容推荐

《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已出片反一百二十多期,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本书是《建筑师》丛书之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功能、结构与美——在英国建筑学会特别会议上的讲演,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土构建筑大有可为,空间的限定,后现代建筑语言(节选),建筑量度论——建筑中的空间、形状和尺度,现代主义运动之后,现代建筑的混乱局面,城市并非树形,中国园林之意义等。

目录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功能、结构与美——在英国建筑学会特别会议上的讲演

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土构建筑大有可为

空间的限定

后现代建筑语言(节选)

建筑量度论——建筑中的空间、形状和尺度

现代主义运动之后

建筑的新“主义”——后现代古典主义

现代建筑已经“寿终正寝”了吗?

园林概论

现代建筑的混乱局面

城市并非树形

中国园林之意义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930年艺术评论

(在“艺术家议论评论家”座谈会上的即席发言)

难道说判断错误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难道说评论工作是很容易的吗?

目前评论文章甚少,艺术作品同样也甚少。因此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评论,包括艺术学的评论的基础和本质。如果这一点不弄明确,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评论,对评论家也就会提出过分的要求。

评论家的作用是:研究分析艺术作品,评价其意义和价值。要做到这一点,评论家首先应当了解作品。这是不容易的。艺术作品产生于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能领会的。为了领会艺术作品,我们必须接触该艺术作品所表述的那种种条件。评论正是在这点上既能取得巨大效果又有其局限性。

评论的局限性还在于,存在着价值的等级,没有这种等级,任何比较衡量都是不可能的。目前的评论总难免充当一种价值的尺度。

1938年 在就任阿尔莫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时的讲话

任何教育工作都应从实践人手。

但是目前的教育则必须跨越这第一阶段,以促进个性的形成

首要的任务是要给学生以实际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其次的任务是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以使他能够正确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当前的教育所追求的就不仅是实用性的目标,而且还进行精神方面发展的教育。

我们在实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只表现物质方面的进展情况。我们的精神方面的意向,则表现我们文化的水平。但不管我们的实际目标与精神倾向是何等不同,它们之间无论如何总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精神方面的意向若不是与实际目标相联系的话,还能与别的什么相联系呢?

人类生存同时依赖两个基础:我们的实际活动保证了物质方面的需求;我们的精神意向则提供了进行创造的条件。

这对于整个人类活动都是适用的,甚至对那些精神因素作用很小的活动也是一样,而对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就更有典型意义了。

我们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这些原则出发来组织我们的建筑教育体系。这种体系也必须适应客观现实条件。任何建筑科目的教学都应揭示现实与精神的相互联系。

我们应当一步一步地阐明,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重要的。

教育要说有目标的话,这首先就是培养敏锐的眼光、预见能力和责任感。

教育工作应当把我们从无根据的见解引到能作负责任的判断,从偶然凑合引到合理的明确性和逻辑性。

因此,让我们引导学生沿着认识的阶梯从物质的研究(通过了解功能)走到独立的创造。让我们引导他们进入朴实无华的施工方法健康发展的境界,在那里,每一斧劈都有其作用,每一雕凿都有其表现力。

过去木构建筑那种结构上的明确性现在到哪里还能再找到呢?其材料、结构与形式如此地统一,现在到哪里还能再找到呢?

这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

这些建筑物具有对材料多么非凡的敏感性,又是多么富有表现力呀!

它们何等亲切而优美!有如古老民歌的回响。

他们对材料的理解何等正确无误,何等运用自如呀!

过去的匠师们对于哪儿可以、哪儿不能使用石材,洞察力是何等惊人呀!  我们从何处还能找到这样丰富多彩的结构方案呢?现在哪儿还有这样自然而健康的美呢?

他们把楼板搁在墙壁的古老石块之上何其优雅,门洞开得又是何等精巧呀!

问年轻的建筑师们,我们还能找到比这更鲜明的范例吗?他们到哪里还能学到从这些无名的匠师所能学到的简朴真实的艺术技巧呢?

我们从砖砌建筑物中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砖块的形式是何其合理而便利,它们何其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用途呀!它们的错缝、砌筑方式和表面效果是何其合理呀!

这种最为简单的墙面又是何等丰富呀!

如此说来,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它们是可以被认识和加以利用的。

钢铁、混凝土也是一样。必须搞清楚,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材料,而在于我们如何去使用它们。

新材料不见得总比旧的好。每种材料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处理它,它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我们对建筑功能也必须像对建筑材料一样地熟悉。应当对功能要求进行分析,把它们搞得更明确。例如,必须了解居住建筑与其他类型建筑的区别。

对于建筑物可能是什么样的,又应该是什么样的,以至它不应该是什么样的,都必须心中有数。

我们必须研究建筑物的全部功能要求,并使其成为形式创造的依据。

除应了解材料和功能要求之外,还必须了解我们时代人们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特点。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动力,要善于从物质、功能和精神这三方面的观点来进行分析。

关于我们时代与别的时代的区别,以及它与过去时代有何共同之处,我们也必须有明确的概念。

这就产生了施工方法的问题。

技术不但使我们有力量,也会给生活造成危害;这与人类所有活动一样,祸福并行。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决定,要采取什么样的建筑原则。

建筑中审美原则过分着重理想和形式方面,这既不适应我们的生活需要,也不适应对待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

因此我们决定采取有机建筑,以期达到局部与整体能成功地互相协调。这就是我们的基本观点。

从对材料的研究(通过了解功能)到积极创造,这条漫长的道路,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创造出建筑的系统。我们需要有一种系统,其中,一切都有自己应有的地位和自己的定义。我们但愿这种系统发展完善,以便我们的创作园地从中繁荣滋长。

我们奋斗的目的和意义最好的表述,就是下面这句含义全面而深刻的话:“真实性的伟力就是美”。P15-P18

序言

日前,《建筑师》杂志主编黄居正先生与我洽谈,并告知他们正准备把历年来发表在《建筑师》上的优秀论文分门别类的做成多册论文集汇编,并约我为该刊汇编作序。作为老编委之一,深感义不容辞,于是欣然允诺。

《建筑师》创刊于1979年,距今已28载,共发行128期,堪称建筑界最早的期刊之一。回顾这风风雨雨的28载,令人不胜感慨。

28年前,文革刚刚结束,但人们的思想依然禁锢在“左”的氛围之中,当时只有《建筑学报》在中国建筑学会的领导下,可谓是“正宗”学术刊物。鉴于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杨永生同志邀请了相关高等院校的七位教师(当时均未恢复职称)组建了编委会,并筹建了建筑学领域里的另一本学术刊物——《建筑师》。此刊物的名称实际上起着为“建筑师”正名的作用。因为,当时职称系列中只有“工程师”这一称号,而无“建筑师”。“工程师”这一称号不仅不能与国际接轨,而且反映出我们国家一片文化废墟的凄凉景象。在青黄不接之时,杨永生同志为创办《建筑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依我之见,与正宗的《建筑学报》相比,《建筑师》杂志不仅专业性、研究性强,且办刊的形式多样灵活,发表论文的空间更加广阔,尽管这样办刊在那个时候会有一定的风险。

28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建筑师》当时的编委很少,但他们激情满怀,一路风风雨雨,历尽艰辛。他们有过辉煌,也曾步入低谷。但老一代与新一代编委们志同道合,团结一致,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辉煌的今天。

借此之机,衷心地祝愿这份老刊物能够不断地焕发青春,并企盼这多卷论文集汇编能够唤起人们对《建筑师》往昔的怀念及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有更多更优秀的论文在《建筑师》上发表,从而不断地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如今,年轻一代的编者们为把《建筑师》办得更好而在不懈的努力着,他们信念坚定,朝气蓬勃,为迎来新的辉煌而高歌猛进。

2007.6.26.于天津大学

后记

《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已出片反一百二十多期,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之一。在其长达28年的办刊历史中,《建筑师》杂志浸透了几代编辑的心血,笼聚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职业建筑师与青年学生,记录了他们的历史印迹以及20世纪后期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史。

2006年起,应《建筑师》新老读者的强烈要求,编辑部系统整理了《建筑师》从创刊以来所有的过刊。在翻阅那些纸页已发黄、变脆的杂志时,几位同仁们经常无法平静,《建筑师》的历史是多么辉煌又凝重啊,它见证了多位老一辈建筑泰斗晚年的呕心沥血和巨星一般的陨落,也见证了新一代建筑师的冉冉升起,而后者当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当代建筑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更多的,那些曾经关注过、热爱过《建筑师》的人已涌进人群中被岁月湮没。然而——思想的声音没有老去,那些智慧的文字足可以穿透这几十年再次闪光,把这些精华结集出版而不至于流失则是我们严肃而刻不容缓的责任。

本套《建筑师》丛书的策划,围绕着思想、人、事件等几条主线分别展开,文章的甄选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以启发性、经典性、思想性为主,首先出版的第一辑包括三本,分别为:《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Ⅰ)与(Ⅱ),《逝去的声音》。《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精选了从1979年以来,引导并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建筑思潮一路演变的经典译文,这些文章的原作者都是20世纪后半叶国外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译者则都是多年来深受大家爱戴、敬重的老学者,他们其中有些人已经离开了我们。《逝去的声音》一书精选了童寯、杨廷宝、陈占祥、陈丛周、汪坦几位先生在去世前几年留下的珍贵篇章,这些文章立意深刻,深入浅出,耐人寻味,也罕见于其他书籍、资料中。接下来还将出版的第二辑将包括《外国建筑大师思想肖像》与《城市演变下的历史中国》等。

丛书的甄选与出版过程期间,得到了来自读者朋友的很多关心和支持,没有你们的鼓励和建议就没有这套丛书的出版,期望这套书问世后能成为《建筑师》奉献给你们的一份小小的礼物,再次感谢你们。

《建筑师》编辑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Ⅰ)/建筑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建筑师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093663
开本 其他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53
丛书名
印张 14.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