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
内容
试读章节

什么是“落版”?

“落版”即是把准备印行的内容进行最后步骤——排列组合,希望在既有的条件下,进行“情绪管理”,将读者心理导引到正面反应上。

就“书籍编辑”而言,也需要落版,我们先从这儿说起。

当编辑将书籍内文整理就绪(包括文字梳理、订正、审定及篇章、目次、序跋、推荐、广告等,都一一完成),就该胸有成竹地付诸完稿。在这节骨眼上,立即能区别出两类编辑:一种是将编辑工作看成职业;一种是将编辑工作看成志业。前者,不肯多作思考,照着葫芦画瓢,萧规曹随地跟着从前的版型照抄;后者,在参照旧版型时,会反刍再三,斟酌内容特色,寻求能让读者更便易吸收的表现手法。

所谓“落版”者也,乃是从情绪导引中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亦即说服读者接纳的过程。

编辑有能力,也有需要架起作品与读者之间这座桥梁。

书籍应这样编,编辑应这样认知——每一本书都该尽全力以赴之,这才是“志业”。一切以透识阅者心理为检验标准,生活中凡能增强编辑能力的营养都加以汲取。  

书籍的编辑如是,杂志更如此,“落版”是编辑人努力促使读者购买及阅读的理由之一。

编者和读者的关系非常微妙。

一方面他们是对立的两边:制售方与购阅方;一方面又得并肩而立。编辑甚或更谦卑些,去多理解读者的饥渴、不便与需求,否则聆听不到他们的心弦之音。

我们要解决的是,在付印前、在内容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把一本杂志编出让阅者接纳的最佳表现。

杂志的“落版”远比书籍复杂、多变、丰富、有趣,但依据的原理是相同的,即:读者心理——喜、憎、迎、拒之间微妙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而言,可简单归纳成几个原则:长短互补,软硬兼顾,先顺后进,起承转合。

我们不妨从观察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来反观杂志的编辑,并由此省思落版技巧。

杂志读法,因人而异,严格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法,不一而足。但千变万化总存有通则,当手持一本杂志,一般人会怎么读?

总体而言,一般读者的阅读方式多半是先找出杂志中感兴趣的或重点文章读,若有余暇,再顾及其他。

但是,有幸你是专业编辑(恰巧是编杂志的),很可能比别人多一分关心,以一种带着欣赏的、比较性地接触杂志。我们可以从编辑人处理内容的手法——“冲头、押中、压轴”中,看出他的性格,非常有趣。

十个编辑人至少有十种以上编法。由此可知,钟鼎山林,各有天性,而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平时只需多翻阅不同杂志,大概多少可看出端倪。饥渴、急于表现的编辑,因此常不小心轻忽了“编辑理念”与“编辑理路”的一体两面的特性。

一个专业编辑,很自然的会追问:为什么要出版这本杂志?办给谁看的?假使你是长期读者,依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本杂志内容的综合印象,它反映了所赋予的愿景吗?你能清楚了解杂志方向是否仍在轨道上运行以及是否经过人事变动之后,名实之间严重悖离?

我们也很容易从杂志内容分配之中,看出编者如何运用技巧处理文章的先后次序与轻重安置,而这个架构有没有恰宜地叙述理念,将“形式诠释内容”做了最好的呈现?

若是决心好好做“编辑这一行”的朋友,应该时时以这种心情阅读,除了享受文章直接传递给你的感动之外,身为编辑理应比一般读者多一分关注。

有了这样的反观经验,就更容易明白“落版的意义、方法与价值”。

训练编辑最好的方法就是送上第一线,让他面对压力,让他自行解决困境。其次,由剖析各类不同类型杂志的典范事例及缺失之中,增长识见。最笨而又最踏实的做法,则是拆解杂志,重新落版,看看彼此有何不同,从相互观摩中,琢磨出自己的编辑心法。

借如何阅读一座城市为例,来说明落版如何营造特色(构筑差异化)。

从城市行政当局立场设想,他们该怎么创生或运用手上资源来吸引游客(读者)?譬如香港,有港式饮茶、兰桂坊、星光大道、“幻彩咏香江”灯光秀、购物天堂、香港迪士尼乐园等,令人目眩神迷;上海有新天地、黄埔外滩、磁浮列车、豫园等,使观光客流连忘返;台北有故宫、士林夜市小吃、淡水古街、龙山寺以及名扬中外的牛肉面等,同样星罗棋布于各区段,散发着诱人的吸引力。一本杂志的内容亦应如是,翻开每一页,犹如穿梭大小巷道,那儿有名胜古迹,这儿有知名小吃……处处让人眼睛发毒。

P18-20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几年前见到海外朋友赠给我周浩正先生所著的这部稿本,如获至宝,立即复印几十份,广赠同业至友。现在,大陆有识者请周先生增订后正式出书,快何如之,周著有理论深度,写得又很生动。我感到遗憾的仅仅是,有的地方讲得太新潮……但也许对年轻朋友来说,恰到好处。

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杂志原主编 沈昌文

周先生是一个独特的编辑家,他有奇异的特色:一、“无人地带”的占领者,能看出读书生活中的空缺而加以开发:二、擅长改变熟悉类型的内容,常拓展出奇异的视野;三、从产品到营销全面构想,是编辑实践的典范,一个全程的沟通者;四、资源运用的策略家,能结合较劣势的资源去创新力量。

城邦集团原董事长、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公司董事长 詹宏志

周先生的文章,与其说是他个人30年出版生涯与心路历程的全纪录,不如说是众多资深出版人隐性知识的大解密;与其说是编辑出版的台湾经验,不如说是编辑出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识;与其说是编辑新手的入门宝典,不如说是资深编辑持续修炼的高阶教程。

《中国图书商报》创办人 程三国

周先生对出版具独特的看法,他不愿走别人已走过的路……他看问题常从大局着眼,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也擅长用创意结合不同能力的人,产生相辅相成的效益。

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 王荣文

编辑做书要“心中有数”,关键是“书感”的培养。做书的至高境界是“感觉”,而非事后条分缕析的所谓“理念”。周先生关于编辑工作的不少看法有助于培养“书感”,而决不应照搬照用,这正是我们出版本书的意义所在。

金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王吉胜

目录

功课一:编辑力

1.“拱桥”与“石头”/3

2.编辑这一行/8

3.不可原谅的排版错误/13

4.落版的艺术/17

5.“1”的大用/22

6.“1”与“多”的另类思考/29

7.编辑力,起步走!/33

功课二:经营力

1.1:2:9/41

2.寻找长尾/46

3.书系的经营/51

4.书系构筑之谜/58

5.局部、整体与差异优势/65

6.一位值得学习的出版达人/69

功课三:创新力

1.从“紫牛”说起/81

2.何处觅“紫牛”?/83

3.两个“I”/86

4.经典再造的商机/91

5.聪明的拷贝/95

6.从异想天开到突破现状/103

7.从“电影书”谈开去/110

8.创意构想举隅/115

9.蓝海战略与人才观/122

10.两个领域之间/127

功课四:思想力

1.编辑人该想些什么?/135

2.出版界需不需要一本读书杂志?/138

3.思考是一门时时必修的功课/143

4.阅读的力量/145

5.展望出版2.0时代/155

6.U-出版时代,如何优化竞争力?/160

7.N(竞争优势)在哪儿?/172

附录

【附录一】报告书和企划案汇集

Ⅰ.“无人地带”的经营方略:时报出版公司发展策略分析报告/179

Ⅱ.《iREAD·读册I周报》简案/186

Ⅲ.编务报告:全竞争时代,实学社的竞争策略/195

Ⅳ.《1年报》构想备忘/204

Ⅴ.调研报告:简析一本旅游杂志/208

Ⅵ.大众小说市场竞争策略及攻取方略/216

【附录二】周浩正档案

Ⅰ.小传/223

Ⅱ.履历表/224

Ⅲ.同行友人的评价/225

序言

故事得从几年前说起。只因偶然的因缘,以信函方式记下一些回顾从前编辑经验的文字,贴在老猫的网上。日子在慵懒中飞逝而去,散漫如我,每天浑浑噩噩过活,没想到陆续贴出的个人体验,竟累积了近15万字,并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关注。

这些杂感,本就难登大雅之堂,而忽闻有人愿意出版时,一则欣慰,一则羞惭——欣慰的是,多多少少慰藉了小小的虚荣心;羞惭的是,几乎都是抄、摘的内容,我顶多做了些自以为是的诠释,根本当不起“著作”两字——硬要说出版,还真难说在出谁的书?我很感激他们的肯定和善意,但出书不是我的初衷,它们能借网络延续生命,已经是很奢侈的想法。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突然之间,我们来到新、旧时代的分水岭,一不小心从“Web1.0”迈进了“Web2.0”时代。

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老编,在反思点点滴滴、成成败败过程中,他的褊狭经验,充其量只有历史参考价值。它代表昨天,是落伍的、已可扬弃的东西;或许存在过,也或许曾发光发热,但移至今日,毕竟时空均异,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与过去迥然不同,它随兴所记的各个断面只能解释当时主客观条件下的因应策略;它的参考性远高于指导性,喜欢掌故、秘辛或探幽寻秘的朋友,或可满足一丝好奇心。

说实话,现在的出版(文化)界和30年前完完全全不同了。

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电脑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世界,它们全面性冲击着文化生态,特别是Web2.0时代的宣告来临,使创作来源、发表形式、出版组织、广宣活动、营销机制、经营策略等,都发生了巨变,不管我们喜欢或不喜欢、愿意或不愿意,我们已身不由己地活在其中。

在这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明知自己的文章已是过时之物,我却仍不避耻笑,一笔一画地写了这些陈年往事,目的是非常卑微的,只为了记下出版界曾发生过的某些事迹,其中有些人与事,我们也许不该太快忘记——运气好的话,希望能让初入这一行的年轻朋友,从前行代的经历中,学到超越经验之上的些许东西,或可少走一段冤枉路。

在长远的人生职场接力赛中,我递交了棒子,不管接棒的人是谁,请找出自己的方向,跨开大步奋力向前吧!

周浩正

2008年1月14日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编辑人,不仅有丰富的图书和报刊编辑经验,而且在产业形态的创新和运作上具备实战经历。他将自己30年的心得、体会、经验和教训和盘托出,以书信形式同年轻业者进行交流,不仅论及编辑工作中的易为人忽略的基础问题,更重点讨论了编辑人的经营能力、创新角色和思想修炼。

全书文字亲切,风格清新,集激情与理性于一体,如同一场和智者的促膝谈心。它不但有业界传奇故事,而且穿插了各类令人深思的案例,还有随处可见的思想火花。同时,作者将自己大量的研究报告和企划案,以不同形式融入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思索。不得不提的是,他还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产业未来和趋势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编辑推荐

一个编辑高手,不仅是文字处理的艺术家,还需要懂经营,能创新,有思想。编辑这一行,绝非只是文字工作那么简单,个中学问,大了去!

编辑工作既是技术,也是艺术。书也是商品,它应该像其他商品一样遵循营销的律则。做人家忽略做的;做人家不敢做的;做人家不能做的;做人家已经做而做不好的。开动大脑,多多思考,这是编辑人的日常功课!

对于业界,无论是图书、杂志,还是网络,甚或整个文化创意领域,本书都值得研究和学习。即使您不是编辑人,而身处产业的其他环节,它也有很多颇具启发之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浩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0111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