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百名譬喻经》,是一部著名的佛教寓言故事集。这是一部奇书,讲的是愚人的幽默故事,启迪的是聪明、智慧,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大部分故事是寓言,内容简明、有趣,寓意深刻,或讽刺或说理,或暗喻或明示,把世人的愚陋之事,把人生中应引以为戒之理,把社会上应鞭挞之恶,通过一个个形象鲜明、妙趣横生而又寓有哲理的小故事讲述出来,被称为“东方的伊索寓言”。
图书 | 百喻经/中国古代闲情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原名《百名譬喻经》,是一部著名的佛教寓言故事集。这是一部奇书,讲的是愚人的幽默故事,启迪的是聪明、智慧,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大部分故事是寓言,内容简明、有趣,寓意深刻,或讽刺或说理,或暗喻或明示,把世人的愚陋之事,把人生中应引以为戒之理,把社会上应鞭挞之恶,通过一个个形象鲜明、妙趣横生而又寓有哲理的小故事讲述出来,被称为“东方的伊索寓言”。 序言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的内容是从整个佛教经典中挑选出来的譬喻故事等。比如,《种熬胡麻子喻》(第二十五条),出自《大般若涅磐经》卷九:“譬如焦种,虽遇甘雨,百千万劫终不生芽。”以及《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第六》:“一切声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而每个故事后半段的解说大概是伽斯那自己作的。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 《百喻经》又名《痴华鬟》。所谓“痴”,是指这些故事大多为针砭一些“痴人”及其所作所为的一些“蠢事”。“华鬟”意即花环,这是印度古代一种讲故事的体裁,是指将一些小故事集合在一起,就如一些美丽花朵串成一只花环,也就是指将这些譬喻故事编成集。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鲁迅先生当年就对此经评价甚高。1914年曾出资六十块大洋给南京的金陵刻经处,刊印一百本《百喻经》,赠送友人;1926年又写了《痴华鬟题记》。《百喻经》中的很多譬喻故事为现代人所借鉴和引用,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两个佛典“一厢情愿”和“空中楼阁”,就分别出自于《百喻经》中的“田夫思王女喻”和“三重楼喻”,可见其影响之广之深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百喻经/中国古代闲情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史念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03772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7-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2.1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