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亿多农民工,用自己的辛劳与智慧。托起了中国的繁荣、城市因为他们而更加美丽,乡村因为他们而逐渐富裕!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他们,没有理由不关心他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他们:

本书用鲜活、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型社会阶层的崛起,同时也感受到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酸甜苦辣……

内容推荐

本书直击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农民工生存问题。书中用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记述了农民工的社会处境、劳动条件和强度等,让读者一起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目录

第一章 农民工:一个新阶层的崛起

一、一亿农民进城来/3

 农民工已是城里人/3

 农村涌动进城潮/4

 “挤”进城市的农民工/7

二、撑起城市半边天/10

 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10

 城市已离不开农民工/12

三、劳务经济:托起中国的繁荣/14

 打工改变农民的命运/14

 昔日“打工仔”,如今“小老板”/17

第二章 行走在城市边缘

一、风雨打工路/23

 背起行李走四方/23

 闯出一片新天地/27

二、打工的生活很无奈/29

 在城里觅食的“候鸟”/29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32

 心中有苦和泪吞/35

三、在夹缝中生存/41

 别人的城市/41

 城市的“过客”还是城市的主人?/45

四、谁在欺负农民工?/49

 “黑中介”坑骗农民工/49

 农民工不是“包身工”/51

 阳光下的罪恶/55

第三章 温总理怒刮“清欠风暴”

一、谁抢了农民工的“奶酪"?/61

 干活不给钱,天下哪有这道理?/61

 农民工说:我们凭力气干活,却拿不到工钱/64

 “交工之日,讨账之时”/66

二、民工讨薪:流汗流泪又流血/68

 滴血流泪讨欠薪/68

 欠薪老赖刀砍讨薪民工/70

 用生命呼唤:给我血汗钱/75

 不要把农民工逼上绝路/77

三、总理承诺: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81

 追缴欠薪大行动/81

 地方政府各出狠招/84

第四章 给农民工撑起一把安全伞

一、农民工: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90

 工伤事故,八成亡魂是农民工/90

 生死之间,农民工成了悲剧的主角/94

二、矿难:吞噬农民工的黑洞/97

 冥钱飞扬的矿山/97

 天灾还是人祸?/98

 “带血的经济发展”/101

 制止矿难刻不容缓/102

三、职业病危害农民工/104

 打工少女中毒身亡再敲警钟/104

 职业病:农民工健康的无形杀手/106

 让农民工健康地工作/108

四、农民工不是消“废”者/110

 “民工粮”:一个冷酷的新名词/110

 “毒酒”毒杀农民工/111

 民工食堂隐患多/113

五、谁向农民工伸出援手?/1 14

 农民工伤痛向谁诉说?/1 14

 政府为农民工做主/118

第五章 不该歧视农民工

一、谁在排斥农民工?/122

 被妖魔化了的农民工形象/122

 戏弄农民工:真正可悲的是谁?/125

 城市凭什么容不下农民工?/127

 一座城市,两个圈子/129

二、歧视背后的体制之痛/131

 农民工怎么成了“二等公民”?/131

 别拿农民工当“外人”/133

 暂住证:农民工心中的阴影/135

三、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当农民工/139

 掌声献给农民工/139

 农民工也是城市的主人/143

第六章 “民工潮"如何成了“民工荒”?

一、市场惊现“民工荒”/148

 招工难,老板慌/148

 农民工短缺的尴尬/149

二、“民工荒”映射出了什么?/150

 农民工“用脚投票”/150

 农民工工资十年原地踏步/153

 “廉价劳动力”与“低技术陷阱”/156

 是谁伤了农民工的心?/158

 新生代农民工不当“沉默羔羊”/162

三、善待农民工/166

 “民工荒”的价值/166

 重塑劳资新格局/168

 保护农民工权益也就是保护生产力/172

第七章 别让农民工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一、农民工的娃儿上学难/178

 “妈妈,城里的学校为什么不要我?”/178

 城里学校的“门槛”有多高?/180

 “城里的孩子瞧不起我们”/183

二、野百合也应该有春天/184

 民工子弟学校:漂泊在城市里的学堂/184

 “我的学校在‘流浪”’/187

 让孩子读书是硬道理/190

三、谁来照管“留守娃”?/191

 两千万孩子缺呵护/191

 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194

四、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195

 农民工子女上学一视同仁/1 95

 城里的学校向农家娃敞开了门/197

第八章 农民工社保曙光初露

一、农民工需要社会保障/201

 坠楼保姆惨剧折射社保空白/201

 农民工社保“卡”在哪里?/203

 给农民工“织”一张“安全网”/205

二、工伤保险率先推行/208

三、医疗保险呵护农民工健康/210

 农民工的健康不乐观/210

 农民工头上的阴云/212

 农民工不能被医保遗忘/213

四、养老保险:想说爱你不容易/216

 养老保险为何难如人意?/21 6

 养老,呼唤“一盘棋”机制/218

第九章 农民工的心思谁人知

一、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孤岛”生活/223

 寂寞笼罩农民工/223

 农民工的精神食粮在哪里?/226

 让农民工走出“文化沙漠”/228

二、心中的烦恼向谁说?/231

 漂泊的心寻找“另一半”/231

 从“讨薪”到“讨性”/233

 谁来拯救农民工的婚姻?/240

第十章 共和国给农民工撑腰,

一、“春风”温暖农民工/245

 向农民工敞开城门/245

 “春风行动”惠及一亿农民工/246

二、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247

 中国农民的“第三次解放”/247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249

三、工会为农民工说话/250

四、法律保护农民工/252

五、农民工培训:一场“新市民运动”/254

 打工要打技术工/254

 身怀绝技闯天下/256

后记/259

试读章节

在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笔者采访了来自湖南省沅江市的农民工罗源红。9年前,18岁的罗源红高中毕业后来到该公司,当时厂区还在蛇口,条件不好,工作又是三班倒,非常辛苦,当时一批来了40人,许多人打了退堂鼓,但天生好强的罗源红却不但坚持下来,而且还利用工余时间自学财会。正巧,半年后,有一个统计员辞工回家结婚,罗源红被推荐上岗。从生产线上解脱出来的罗源红并不因此满足,她仍不断地学习电脑、英语,如今做到了装配车间文员的罗源红负责部门的考核、资料统计,月薪2700元。

湖南省慈利县的温超红,刚来珠海时,一连半个月没有找到工作。他说,那一段时间是最考验人的,许多人就是因为坚持不了而当了逃兵,但他却咬着牙,挺了下来。不知跑烂了几双鞋,参加了多少次应聘,他这才在一家废品塑料加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不只是累,而且那种烂塑料的臭味实在让人受不了。干了几个月,温超红还是离开了这家工厂,而后他又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专门负责到户外安装广告牌。就是这份工作,改变了温超红的命运。他在工作期间,增长了许多见识,了解了一些企业运作的方法。积攒了一点钱后,他想,我能不能也办一个工厂呢?现在是我给别人打工,以后就让别人给我打工?温超红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1999年,他果断地筹建起了一家小型加工厂——红源电子饰品厂,主要是承接一些灯饰的加工,还制作一些电视机的线圈,帮一些开业公司搞点装修,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厂里已发展到有8个管理人员、60多个员工的小工厂了。笔者前去采访时,他正准备继续扩大规模,再招40名员工。

打工不只是给农民工提供现成的财富,最为重要的是,它能给农民工提供成才的机会,提供创业的舞台。

现在拿着20万元年薪的深圳市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文,刚到深圳时,他和许多南下的“打工仔”“打工妹”一样,是个没有技术、没有文凭、又没有钱的“三无人员”。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一份在生产线上做装配工的工作,月薪只有400元。但他没有气馁。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他天天反复琢磨操作原理。当时,每天要在流水线上站8个小时,很苦很累。同事们回到宿舍埋头便睡,而李志文却捧着书本和相关资料对产品反复进行求证,深入思索,把产品知识、技术思想和工作实践融会贯通。经过近十年的勤学苦练,这个以前没有任何技术基础的农民工,竟然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成为了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并被委以重任。

在珠海一家拥有三千多名员工的电子厂,其厂长竟是来自湖南省岳阳县的一名“打工妹”。这名“打工妹”16岁进工厂,进厂后便埋头苦学,很快成为全厂的技术能手,并逐渐由一线工人提拔,先后担任班组长、课长、厂长助理、副厂长、厂长,深得董事会的信任。她深有感慨地说,如果我窝在老家那个穷山沟里不出来,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哪会有今天这样风光的事业。

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就是凭着一股打工赚钱的热情,凭着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走出山村,走出湖乡,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闯出了一片灿烂的新天地。虽然他们苦过、累过,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认为值得!P.28-29

后记

笔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出生在洞庭湖滨的一个鱼米之乡,并在农村生活了16年。在父母的期望下,我通过高考那块窄窄的跳板,终于跳出了农村,跳到了城市,拿到了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的“国家粮”本本——成了城里人。

然而,当我坐在位居都市繁华地段的办公楼里,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偶尔出现的一两个身着朴素、目露迷茫、步履迟疑的身影时,我的眼睛便扩大了瞳仁,我的心脏便加快了跳动——我知道,那是我的农民兄弟!

虽然离开农村已有了二十多年,也许是因为我的血管里流着农民的血,也许是工作的关系(在一家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科技报社工作),我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投向农村,我的心绪总是情不自禁地牵挂农民。我为农村的迅速发展感到高兴,我也为农民的收入低下感到忧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一直都在关注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并先后写作了《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农道》、《共和国给农民撑腰》等著作。在此过程中,我发现,除了众所周知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外,还有一个尚未引起人们足够认识的农民工问题。许多农民为了改善窘迫的经济状况,离开家乡,来到了城市,期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命运。但是,由于受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影响,他们虽然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没有得到城里人的理解,没有得到城市的接纳。有的人歧视他们,有的人欺负他们,有的人坑骗他们。同在蓝天下,为什么他们会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呢?为此,我曾于2002年专门率一个采访组来到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对农民工的生活与生存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采访。这两年,我在写作一系列“三农”问题的专著时,又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更系统的思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有责任向全社会反映农民工问题。衷心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及时肯定了我的想法,并在他们的支持下,让我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版了此书。但愿此书能唤起全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对农民工的尊重,对农民工的爱护。

本书采用了我与报社同仁刘新、马文胜两位记者一起赴珠三角采访的资料与照片,在此特别鸣谢!本书参考并引用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半月谈》等诸多报刊的资料以及许多作家和学者专著中的论点,由于受文体的限制,未一一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致以谢意!另外,受个人水平的限制,书中的有些观点也有可能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情况,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蔡建文

2005年10月于长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建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4528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22.7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