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文明对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东西方的差异亘古久远,在全球化时代的冲击下,西方文化无疑暂时处在时代的前列。那么,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又将走向何方?在中西方互为明镜的前提下来细细体会中国的古典儒学和道家,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理寻找那份悠久的哲学根基……

内容推荐

在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中,关于宇宙论,存在着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另一种微妙复杂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加入到对于超越主义的一直在进行的内在批判之中,而超越主义在以欧洲为中心的哲学学科之中仍然发生着作用……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道论

一孔子对道的理解

 (一)我们的诠释:《论语》中“道”的含义

 (二)我们的回应:检讨其他学者对于《论语》中“道”

的诠释

二儒家非超越性的天道观

 (一)西方超越性的含义

 (二)西方超越观念的衰落

 (三)儒家天道超越性的论辩

三《淮南子》中的道论——以《原道训》为中心的考察

 (一)《淮南子》与汉武帝朝廷

 (二)“汉思维”及其放射性秩序

 (三)《原道》之“源”

 (四)《原道训》中的“道”

 (五)境域相对于行为的优先性

 (六)作为“万物之一体性”的“道” 

 (七)知“道” 

 (八)作为动名词的“道” 

 (九)道的连续性和人类世界

 (十)“天人”关系

 (十一)儒家和天人合一

 (十二)道家和天入合一

 (十三)《原道训》和天人合一

 (十四)“得时” 

 (十五)“乘龙” 

 (十六)“静心” 

 (十七)融合的功效

四儒道两家对道的实用主义的理解

 (一)道:绘制路径

 (二)道:一与多

 (三)成为君子

 (四)信与诚

 (五)成为真人

 (六)儒学与道家:会通与歧异

 (七)真理与道的和谐

第二章 认知

一理性、关联性与过程语言

 (一)挑战事实的终极性

 (二)我们这个词典间的时代

 (三)两个文化论题

 (四)两个论题与“关联性思维” 

 (五)古典中国的关联性

 (六)古典道家思想中的关联性

 (七)过程与关联性

 (八)过程的净化

二中国有关真理理论的文化前提

 (一)连贯与世界秩序

 (二)本质与现象

 (三)理论与实践

 (四)合乎理性的论辩

 (五)逻辑与修辞

 (六)中西感悟方式的基体

三以“象”为意义:儒家认知论引论

 (一)研究目标

 (二)“知”:成象(magng)世界

 (三)“知”:塑造世界

 (四)“知”:历史经验

 (五)“知”的社会性

 (六)“知”与“情”

 (七)“知”的施行性

 (八)“知”:道德激励

 (九)结论

第三章 自我

一西方思想中自我观念的问题意识

 (一)自我,历史与文化

 (二)现代的自我

 (三)混杂的隐喻:自我的模糊性

二孟子人性观念新诠

 (一)引论

 (二)将“性”误解为“human nature”的诸多原因

 (三)基于葛瑞汉洞见的进一步诠释

 (四)基于唐君毅洞见的进一步诠释

 (五)孟子人性观念含义的重建

 (六)结论

三古典儒学中焦点一场域式的自我

 (一)无我的自我

 (二)无心的自我

 (三)无身的自我

 (四)无目的的自我

 (五)非意志的自我

 (六)焦点一场域的自我

四古典道家中焦点一场域式的自我

 (一)三元灵魂与道家的无

 (二)“道”与“德”:差别与顺应

 (三)自我、幽默与物化

五古典儒家与道家修身之共同基础

 (一)引言

 (二)混淆

 (三)“逻辑的”与“审学的”之别

 (四)君子

 (五)部分对整体的优先性

 (六)真人

第四章 性别与身体

一中国的性别歧视论: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一)引论

 (二)性别思考

 (三)二元对立的性别歧视论

 (四)两极相关的性别歧视论

二古典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

 (一)引论

 (二)二元对立论与两极相关论

 (三)身心交关论

 (四)“身”、“形”与“体”

 (五)礼仪活动中身体的多重含义

 (六)结论

第五章 社群与政治

一友谊

 (一)古代西方的友谊观:以柏拉图为例

 (二)古代儒家的友谊观:以孔子为例

 (三)结语

二沟通社群中礼仪的角色

 (一)社群的美感组织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

 (三)法律、宪法和社群

三儒家式的民主主义

 (一)民主化的动力

 (二)民主在中国的古典根源

 (三)杜威与孔子论社群——儒家式的民主主义

四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

 (一)背景:文化的共生共成

 (二)西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困境

 (三)儒家的资源与回应

 (四)儒家“礼”的学说:个人与社会之间

 (五)结论:自由与社群的结合

第六章 古典道家的死亡观

一死的非真实性

二生死的关联性

三死的寻常性

四死即生

五有关死的语言

六《道德经》中的“死” 

七《庄子》中的“死”

第七章 古典儒家非神论的宗教性

一引论

二创造性与强力

三共同创造(诚)与叙述的独特性

四中庸:在日常事务中持守中道

五教育的过程:是引出还是引导? 

六作为主导隐喻的家庭

七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八成长和延伸

九儒家的命运之爱:和谐之情

十对《中庸》的再思考

十一结论:共同创造的宗教性

附录一:我的哲学之路

附录二:安乐哲教授简介与主要论著目录

编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中央政府采取的第一步是用具有血亲的皇室成员替代诸侯。这一措施很快就得以实施,但是并非卓有成效。公元前196年,10个封国中的9个被皇亲所控制。然而,皇族宗亲对于帝位的觊觎使得中央政府所希望的安定局面并没有出现,地方对中央依然缺乏忠诚。更为严重的是,分裂主义开始抬头。要减少叛乱的威胁,中央政府还需要进一步的措施。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汉王朝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有意识地削减了封国的规模和力量,并且利用各种理由将封国逐步变小,最终成为由王朝控制的军事领地。事实上,在公元前154年——在刘安成为淮南王的十多年后,七位诸侯共同制造了反对中央政府的“七国之乱”。叛乱最终被平定,并且加速了朝廷中央集权的步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安统治着自己的封国淮南。当时诸侯的权力正在逐步被削弱,像西汉初年那样诸侯称霸一方的政治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即将被中央政府吞并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刘安心中。在这种情绪下,他行使着一个诸侯所应有的权利和责任。

因此,《淮南子》作为送给汉武帝的礼物,其中蕴涵着一个个人的悲剧。武帝践祚之时,刘安是年轻武帝的好伯父。作为学识渊博的典型,刘安受到皇族以及当时学界的广泛尊敬。《原道训》的主要内容是哲学。就更广的意义来看,整部《淮南子》的主题也可以说是哲学。这种哲学提倡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主张在英明领导的合理统治下,所有的个体都能共同组成为一个整体,并且达到一种有生命力的和谐。这无疑是对个体贡献于整体的肯定。从实践来说,《原道训》又是这种多样性观点在政治层面的表述。尽管在整体上《淮南子》被认为是折中性的,但《原道训》却隐晦而有力地阐述了对于汉朝建立的第一个世纪中,在朝廷占据主流地位的政治集权主义、扩张主义以及无条件的合并主义的反对。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在思想的层面上,可以把刘安的地方小朝廷视为一个多元化的封建“世外桃源”。在这里,萨满思想(shamansm)和道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重视。这与当时在全中国范围内逐渐形成的儒家一统天下的趋势相悖。而在以贾谊(公元前200~前69)、晁错(约公元前154年前后)、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为代表的士大夫的不断增强的影响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央的意识形态。尽管贾谊尤其是晁错很难被认为是儒学价值的完全提倡者,但是,他们对于象征着王权的皇位所持的观点,即削弱地方诸侯权力的主张,却是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利益所服务的。事实上,正是他们的这一主张,使他们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正因为如此,随后,董仲舒才论证说儒学要比更为严厉的法家政策更为可取。

P59-60

序言

目前,中国大陆在其历史上正经历着最大的变革。虽然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变革看起来最为明显,世界哲学的阶段或许不太显而易见,但却同样是真实不虚的。和别处一样,在哲学学科中,“中国正在走来”。这本自选集就是有关世界哲学的这种变革的。随着中国哲学在21世纪成为世界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的增长亦是预料之中的。在这篇序言中,我希望提供一个必要的框架,以便大体理解古典儒学和道家在新的哲学时代形成过程中的相关性。

……

后记

安乐哲教授为中西比较哲学名家,著述甚丰。本书取材于其各种论著,且为其本人自择,故可谓其学术著作之精要。2002年夏,安乐哲教授亲嘱编辑与翻译之事于笔者。事自2002年秋始,至2004年夏成。其中颇多细节,皆尝于笔者荣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哲学系客座教授期间,得便直接就教于安乐哲教授本人。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此为一重要保证,当向安乐哲教授深致谢忱。其中若干文字,先前曾有中文翻译,如施忠连、田辰山、温海明、张燕华诸位先生,皆为译者,亦当致谢。惟求全书一贯,则笔者于原译文尤其术语、人名与相关表述等,不乏更易。又,其中个别章 节,友人厉才茂、陈霞及学弟董铁柱曾初译,经本人校订后发表于有关刊物,亦当说明。最后,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文明对话丛书”,深具高远之学术眼光,尤当致意焉。

                彭国翔

                2006年4月于清华新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文明对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安乐哲
译者 彭国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042991
开本 16开
页数 6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
丛书名
印张 41.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28
15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