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马克思出发(实践的唯物主义逻辑构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进行理论研究的一个成果。强调“从马克思出发”,是在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指导下,以自觉的实践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更理想的属人世界。书中第一章集中讲实践,把人、人的活动、人的本质置于实践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作者把认识活动、功利活动和审美活动分别加以讨论,各成一章,对应着理性世界、意志世界与情感世界,对人们所谓的知、情、意三大领域作了极富特色的阐发。最后两章分别论述社会和历史,把社会作为活动的人的系统,把历史作为人的活动过程来说明,实际上是从横与纵、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阐述。这种“逻辑构造”与以往同类著作是不同的,很有新意。在具体的逻辑结构上,本书作了许多揭示和论述,提出了许多颇为独到的见解。

目录

导论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人的自然发生

二 “天人合一”:人的原始状态

三 “天人相分”:人从自然界中的自我提升

四 主体与客体

五 “人生悖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六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践的唯物主义”

七 天人关系

第一章 实践

 第一节 人与人的活动

一 人的活动

二 人的活动方式

三 人活动的舞台

 第二节 人的本质

一 人是什么

二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三 作为实践内在成分的最初精神因素:感觉与知觉

四 作为实践内在成分的基本精神因素:语言

五 实践是人与人生存的世界的中介

 第三节 物质生产活动

一 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是人类首要的活动

二 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 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历史发展

四 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

 第四节 社会交往活动

一 动物界的交往行为

二 社会交往活动源自人的生命需要

三 社会交往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四 社会交往活动的竞争与合作的两重性

五 社会交往活动创造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

六 社会交往方式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方式

第二章 认识活动与理性世界

 第一节 理性传统、科学精神

一 童稚之心

二 非功利的价值取向

三 逻辑的方法

四 有根据的怀疑

五 知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第二节 认识活动

一 人的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

二 比较:划分与度量

三 归纳法与演绎法

四 分析法与综合法

五 辩证法

六 认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

七 认识的建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和过程

八 认识的建构:外在制约参量的干预和控制

九 认识的发展

十 认识活动的局限性

十一 科学活动

 第三节 理性世界:哲学图景

一 实体

二 作用

三 系统

四 过程

五 世界

 第四节 真理:思想的界限

一 历史上的真理观

二 真理的内在性质:逻辑的自洽性

三 真理的外在尺度:实践的检验

四 真理是实践的理由

第三章 功利活动与意志世界

 第一节 价值

一 人的需要

二 价值——人的需要的满足

三 人的价值——人对人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

一 主体对客体的评价

二 主体的自我评价

三 意志自由和社会规范

 第三节 功利活动

一 活动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二 政治活动与社会理想

三 道德行为与人格理想

 第四节 意志世界:价值体系

一 人生态度

二 人生选择

三 人生意义

四 意志对理性、实践的引导

第四章 审美活动与情感世界

 第一节 审美活动

一 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二 艺术创造活动

三 艺术鉴赏活动

四 情绪性行为

五 人的情感过程

 第二节 情感世界:精神体验

一 多样、发展的情感世界

二 喜悦与悲哀

三 自信与自卑

四 平和与焦躁

五 忧患与狂妄

六 崇高与渺小

七 美与丑

 第三节 人的精神与实践

一 精神:知识、意志、情感的统一

二 精神的发展和历史形态

三 精神对实践的作用

四 实践对精神的基础地位与决定作用

五 人生境界

第五章 社会:活动的人的系统

 第一节 个人的活动及其意义

一 个人的作用:意志、能力、参与度

二 个人的数量:人口的社会意义

三 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的作用

四 个人与社会

 第二节 群体的活动及其意义

一 社会分工

二 社会分化:职业

三 社会分化:民族

四 社会分化:宗教

五 社会分化:阶级

 第三节 个人、群体的活动的主要领域

一 经济活动领域

二 政治活动领域

三 文化活动领域

 第四节 社会矛盾与社会整合

一 社会矛盾

二 社会基本矛盾

三 妥协与对抗

四 保守与革新

五 和平与战争

六 社会整合

第六章 历史:人的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的趋势

一 历史的“悖论”

二 人的活动及其合力

三 历史的共性与个性

四 历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节 人类历史过程

一 马克思考察历史的特定着眼点

二 多线、多样的前资本主义历史

三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壮大和确立

四 自由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五 垄断资本主义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六 进入21世纪的人类世界

七 人的家园

 第三节 社会历史观

一 个人彰显的英雄史观

二 影响深远的精神决定论

三 独树一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 社会历史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理论

结束语 哲学的内在性质与外在功能

一 哲学的源头

二 哲学的内容和形式

三 哲学围绕的中心和哲学的根本问题

四 哲学的分叉:民族性

五 哲学的论争:派别性

六 哲学的发展:时代性

七 哲学的现代地位和功能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马克思出发(实践的唯物主义逻辑构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効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81171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8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