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朗朗书房文化要义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个人治学经验入手,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以现代生活为动态坐标,把目光投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种种问题.聚焦于家庭主义、道德问题、养育方式、权威性格等与生活层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分析,力图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重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目录

自  序/1

第一章 文化冲突与生活失调/1

 第一节 文化冲突/3

 第二节 生活失调/14

 第三节 文化振兴与个人重组/22

第二章 家庭与个人/32

 第一节 家庭主义的特质/33

 第二节 家庭主义与个人/37

 第三节 传统家庭的解组/42

 第四节 认识“个人”/49

 第五节 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的重组/53

第三章 儿童养育/62

 第一节 社会化/63

 第二节 传统的养育方式及其影响/66

 第三节 转变中的儿童教养/71

第四章 权威性格/82

 第一节 权威的概念意义/83

 第二节 权威性格形成的文化动因/86

 第三节 权威性格的特征/94

 第四节 权威性格的改变/99

第五章 妇女生活的变迁/108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妇女生活/109

 第二节 清末以来妇女生活的变迁/118

 第三节 今日妇女问题/128

第六章 道德问题/134

 第一节 道德观念的激变/135

 第二节 道德的崩溃/139

 第三节 传统的和现代的/145

 第四节 道德的困境/152

第七章 现代生活的理想/159

 第一节 适应性和独立性/160

 第二节 价值均衡/163

 第三节 约制我族中心主义/165

 第四节 尊重个性/167

 第五节 宽容异见/170

 第六节 道德之勇/172

 第七节 利他思想/175

 第八节 重铸自己/177

试读章节

维新变法 在19世纪后期,由中西文化接触引发的另一次文化冲突,是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是中国官绅、乡民与西方传教士之间的冲突;维新运动则是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维新之士与保守人物之间爆发的一场冲突。

维新运动乃由当时内外情势交逼而成。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之战,结果中国一败涂地,一个蕞尔岛国,竞能击败庞大的文明帝国,当时朝野受到的震惊,远超过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的失败。甲午之败,更进一步暴露了清廷的愚弱,因此,从1895年到1898年维新运动的短短几年问,引起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胶州湾、旅顺、大连、广州湾、威海卫、九龙半岛,相继被割,到1897年,终于有瓜分中国的运动,到这时候,懵懂自欺的朝臣,也不由得不感到亡国的危机已迫在眉睫。不知死活的清廷,在同一时期,竞在酝酿“后党”(慈禧)与“帝党”(光绪)之间的一场母子冲突的大悲剧。这内外的情势,造成产生维新运动的有利环境。⑦

维新运动的领袖是康有为,其时康氏刚中进士不久,是科第中的新贵,由于这一出身,才使他能掌握时机,从事中国近代史上首度的政治革新,揭开中国民主运动的序幕。康氏变法的目标,是希望把大清帝国改变成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观念和策略,由于文字的隔阂,无法直接采借于老牌君主立宪的英国,而是借鉴于日本的明治维新。1898年正月,在应诏陈言统筹全局的一个奏折里,他告诉光绪,日本维新的要义有三: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对策所以征贤才;开制度局而定宪法。⑧这三点就是维新变法的蓝本。为了顾及国情,也是为了减少士大夫们可能因疑惧而形成的阻力,他利用传统“托古改制”之说,援引公羊家“张三世”(据乱、升平、太平)的进化思想,作为实现君主立宪政治的理论依据。尽管康氏设想周详,终因立宪政治与中国德治主义的传统政治原理有极大的差距,与当时已流行的“中体西用”的意理也不相合,因此,新旧政治思想之间的冲突,仍不能免。这一点,陈鍪在《戊戌政变时反变法人物之政治思想》一文中,分析得很清楚:P5-6

序言

  这是一本尝试以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若干问题的书,它的目的希望有助于现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建,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1972年秋季,我应邀到中国文化学院儿童青少年福利学系讲“人生哲学”的课,这是一个新成立的系,在一次商订全系课程的会议里,决定了一门新课“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系主任熊慧英希望我担任这门课。我直觉地感到这是一个好题目,但也是很难讲的课,因据我所知,以前没有人开过这样的课。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简直不知从何处着手,经过一阵困惑,决定先听听朋友们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于是建议《现代学苑月刊》的负责人项退结教授,希望能以刊物的名义,就这个问题举行一次座谈会,并代拟了一份讨论纲要,寄给参加会议的人士参考。纲要共列四点:1.就您研究的专门领域或个人的生活经验,看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究竟还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哪些部分是好的?哪些部分是不好的?2.就您研究的专门领域或个人的生活经验,看西方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哪些部分是好的?哪些部分是不好的?3.就您研究的专门领域,您认为如何重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它的标准和内容是什么?4.由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同时受了中西文化双重的影响,因此,引起某种程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冲突最主要的是哪些?冲突如何才能克服?这个会于去年7月20日在耕莘文教院举行(会议记录发表于同年9月的《现代学苑》),因时间仓促,部分学者又因趁暑期带学生出去做田野工作,结果出席的人士不足半数。在出席的学者中,以杨国枢教授的发言最精彩,给我不少启发。但就全部发言内容看,我个人并不满意。有了这次的经验,才使我下决心要把这个问题做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我把它当做自己思想工作的一次新挑战。现在写成的这本书,就是过去一年深思的成果。

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最困扰我的问题,是一直把不稳“现代生活”的重心,写了几个月,才发现所写的大部分是“现代思想”,不是”现代生活”,只好停下来重新思考,在许多彻夜难眠的困思中,终于寻找到新的起点,也知道问题是出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许多年来我思考问题是习惯性地接近历史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用来写此书是不相应的。相应于此书的性质,需要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这对我来说相当困难,因为这不是我的专长。在这种困难下,我仍有勇气决心一试,是由另一种学习背景促成的。最近四五年来,我有幸被邀参加一个科际综合性的讨论会,使我有机会长期和一群行为科学家(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医学等)从事深细的讨论,引起我学习这些学科知识的强烈兴趣,也使我尝试着用新的方法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上的一些问题。假如没有这个机缘,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来。

当我重新开始写此书时,遂将前面写成的大部分属于”现代思想”的稿子,冠以另一个书名出版,这就是我的另一本新书《现代化与中国的适应》,真是令人欣喜的意外收获。

我找到的新起点,是以现代生活为一动态坐标,并把传统文化投射到坐标上来,看它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影响、反应,以及出现的种种问题。现代中国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生活失调,生活失调导源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冲突中求适应,失调表示原有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新处境,于是造成个人解组。当一个社会个人解组的现象逐渐普遍时,就显示它的文化和社会结构,都出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与解答,形成全书内容展现的一条主要线索。旧有的生活方式,所以造成适应困难的原因很多,我仅选取家庭主义、道德问题、养育方式、权威性格等与生活层面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陈述和分析,企图借此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导出解决的途径与目标。这种工作,因无前例可援,在独立思考中备尝艰辛,因此竭诚希望读者和关心这类问题的专家们,能给予我指教和批评,使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能有更多的长进。

在这里,必须感谢近年经常和我在一块讨论问题的朋友们,使我在许多夜晚能享受到心智交流的快乐,鼓舞着我继续探求新知的兴趣,此情此景,值得终生感念。此外.要特别谢谢熊慧英教授,如果不是他的盛意,我根本不可能动念写此书。

1974年6月25日 台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朗朗书房文化要义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政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6813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1: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