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野人献曝--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大家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沈从文先生的文物著述的选本。内容主要涉及了先生对古代穿着、龙凤艺术、刺绣、陶瓷、玻璃工艺、螺甸工艺、扇子、车乘等与其文物考察有关的研究,虽不趋热门,但涉及面广,我们可见先生之学术总体面貌,也正如先生之言“东西不足道,意思却还好。”此外,沈从文先生之行文之美,亦让我们欣赏不已。

目录

我国古代人怎么穿衣打扮/(1)

龙凤艺术/(10)

鱼的艺术/(19)

狮子在中国艺术上的应用及其发展/(27)

谈锦/(44)

织金锦/(53)

谈刺绣/(83)

谈挑花/(104)

谈染缬/(108)

谈皮球花/(119)

中国古玉/(125)

中国古代陶瓷/(134)

古代镜子的艺术/(145)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157)

漆工艺问题/(168)

螺甸工艺试探/(179)

谈金花笺/(206)

扇子史话/(216)

谈辇舆/(220)

谈车乘/(229)

谈谈中国马具的发展/(234)

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262)

试读章节

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习的,无过于龙凤图案。但专家学人中说到它时,最难搞清楚的,也无过于龙凤图案。因为龙的形象既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美术造型设计中,又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仅仅抄几条孤立文献来印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记得年前在报刊上曾看过一篇小文章,谈起龙的形象,援引宋人罗愿《尔雅翼》关于龙的形容,以为怪诞不经,非生物所应有。其实这个材料的称引,即用来解释宋代人在绘画、雕刻、陶瓷、彩绘装饰、锦绣图案中反映的龙形,也就不够具体而全面。不仅无从给读者一种明确印象,即文章作者本人,也不能得到一个比较符合当时人想象做成的各种不同龙的形象。原来龙虽然是种想象中的动物,但在历史发展中,却不断为艺术家丰富以新的形象。即以《尔雅翼》作者时代而言,龙的样子也就是多种多样的。有传世陈容的画龙,多作风云变幻中腾攫而起的姿势。有磁州窑瓶子上墨绘和剔雕的龙,件头虽不大,同样做得还雄猛有力。但是它是宋式,和唐代明代风格都大不相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东曲阜孔子庙大成殿那几支盘云龙石柱,天安门前石华表的云龙,即从它脱胎而出,神情可不一样。至于敦煌宋代石窟洞顶藻井画龙,也还有种种不同造型,却比《营造法式》图样生动活泼。在锦绣艺术中最著名的,是宋徽宗赵佶所绘《雪江归棹图》前边那片包首刻丝龙,配色鲜明,造型美丽,可说是宋代龙形中一件珍品。但是如不用它和明清龙蟒袍服比较,还是得不着它的艺术特征的。宋代龙形必然受唐代的影响,可是最显著的却只有定窑瓷盘上的龙形,还近于唐代铜镜上的反映,别的材料已各作不同发展。上面说的不过是随手可举的例子。如就这个时代龙的艺术作全面分析,那就自然更加言之话长了。

历来龙凤并提,其实凤的问题也极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作艺术装饰主题更加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各个时代不同发展变化中。

凤的形象如孤立的只从《师旷禽经》一类汉人记载去求证,也难免以为怪诞虚无,顾此失彼。要明白它必须就历史上遗留下各种活泼生动的形象材料,加以比较,才会知道凤凰即或同样是一种想象中的灵禽,在艺术创造中却表现多方,有万千种美丽活泼式样存在。如从联系发展去注意,我们对于凤的知识,就可更加丰富具体,不至于人云亦云了。

在人民印象中,历来虽龙凤并称,从古以来,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形象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而实异,终于分道扬镳,各有千秋。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升天,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故事。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个动人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附凤”二词连用,作为一种依附事件的形容,因此故事本来不同意义也失去了,不免近于数典忘祖。其实二事应当分开的。

龙历来即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中古以来的传说附会,更加强了它这一点。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因之占有一个特别地位。凤到这时却越来越少神性,可是另一面和诗文爱情形容相联系,因之在多数人民情感中,反而日益亲切。前者随时势推迁,封建结束,龙在历史上的尊严地位,也一下丧失无余。虽然在装饰艺术史中,龙还有个位置。现代造型艺术中,龙的图案也还在广泛使用。戏文中角色有身份的必穿龙袍,皇帝必坐龙床,国内外到北京参观,对建筑雕刻引起最大兴趣的,必然是明代遗留下来那座五彩琉璃做的九龙壁。木雕刻易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故宫各殿中许多木刻云龙藻井。石刻中则殿前浮雕云龙升降的大陛阶,特别引人注目。春节中舞龙灯,也还是一个普遍流行热闹有趣节目。不过对于龙的迷信所形成的抽象尊严,早已经失去意义了。至于凤呢,却在人民情感中还是十分深厚而普遍。新的时代将依然在许多方面成为装饰艺术的主题,作各种不同反映。人民已不怕龙,却依旧欢喜凤。

龙凤在古代艺术上的形象,和文字中的形容,相互结合来注意,比单纯称引文献来分析有无,还可明白更早一些时候古人对于二物想象的情感基础。甲骨文字上的龙凤,还无固定形式,但是基本上却已经可以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凤是个华美长尾的灵禽。双龙起拱即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但龙又像是可以征服豢养的,所以古有“豢龙氏”,黄帝后来还骑龙上天。在铜玉骨石古器物上图案反映作各种不同形象发展,过去统以为属于龙凤的,近来已有人怀疑。但龙凤装饰图案,在古器物中占主要地位,则事无可疑。关于龙的问题拟另做文章探讨。现在且看看凤凰这种想象灵禽的身世和发展。

在一片商代透雕白玉上,做成如一灵鹫大鹏样子,爪下还攫住一个人头,这是凤,且不是偶然的创作,因为相同式样的雕刻还不少。气魄雄健,似和文字本来还相合,却缺少战国以来对于凤凰的秀美观念。但在同时一件青铜器花纹上的典型反映,却是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已和后来孔雀相差不多。因此得知后来传说中的凤凰和平柔美形象,在此也有了一点基础。

P10-P14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野人献曝--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从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57720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5-53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02
12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