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州古牌坊(千古悲欢阅沧桑)/中国文化遗珍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化大散文的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牌坊进行了全景似的文化大扫描,并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书语言通俗,历史文化积淀感很强,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徽州卷》着眼于整理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地理文化遗存,以形象的展示(图片)、个体的解剖、人文背景的揭示、历史序列演变的考察等为手段,从现实遗存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文化大散文的笔调去展现古徽州文化的历史魅力和当下价值。该丛书已出版以下六本:《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花雨弥天妙歌舞——徽州古戏台》。拟年内再推出“徽州古园林”、“徽州古石刻”、“徽州古艺事”、“徽州古刻书”等书目。

本丛书每册文字8-10万,图片150幅左右,国际流行大32开本,双胶纸印刷。力求达到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获得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丛书由文化部艺术司查振科博士策划,作者分别为安徽大学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多年从事古徽州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

本书是其中的《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一书。

目录

一、走进中国牌坊大观园

二、第一等生业:从"营商"到"读书"

三、程朱阙里贞女泪——贞节牌坊

四、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五、郑村牌坊群的故事

六、稠墅牌坊群的故事

七、雄村牌坊群的故事

八、先学后臣上台元老——许国大学士坊

九、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奕世尚书坊

十、出入将相青史留名——胡文光剌史坊

十一、绵延福泽起人龙——冯村进士坊

十二、庄重威严四面如一——四柱四面宪台坊

十三、明太祖与紫阳书院山长的对话——龙兴独对坊

十四、槐塘功名"红牌楼"——丞相状元坊

十五、开国君主与徽州民女的故事——叶氏木门坊

十六、古徽州标志坊掠影

十七、古徽州功名坊掠影

十八、古徽州仕科坊掠影

十九、古徽州节孝坊掠影

附录:古徽州现存牌坊一览表

试读章节

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东北部的新安江畔,有个并不起眼的古老村落——篁墩(亦称黄墩)。因地处交通要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上中原移民迁徙徽州的第一站落脚点。所以,小村篁墩在徽州的移民史中的地位,类似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之于山西移民,福建宁化“石壁村”之于客家人。“在新安人的‘寻根絮语’中,这一地名总是反复出现。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篁墩亦被视作徽州的泰山,成为禳度求寿的圣地”(王振忠《徽州》)。明清之际,篁墩曾成为徽州士大夫们顶礼膜拜的地方,这里曾有皇帝赐题的“洛闽溯源”匾额,曾建有恢宏庄严的“程朱三夫子祠”,曾竖起过“程朱阙里”的巨型牌坊。这是因为篁墩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居故里。程氏二兄弟虽出生洛阳,但一刻也不敢忘怀自己的根叶所系,程颢自钤印章就是“忠壮公裔”。“忠壮公”,即南朝宋代篁墩人程灵洗(514—568),史载,程灵洗自幼就“以勇力闻名乡里”,后来因“平侯景叛乱”有功,被梁元帝任命为新安太守,卒后谥号“忠壮”。朱熹出生在福建尤溪,其父朱松为徽州婺源人,他追本溯源,婺源朱氏乃是从篁墩迁徙的朱氏一支,故在自序家世时,朱熹为正本清源也曾工工整整地写道:“世居歙州歙县黄墩。”

徽州士民在以拥有“程朱阙里”为荣耀的同时,更自觉地把继承和发扬“程朱理学”为己任,这样便在徽州这片特殊的地域文化中,诞生了中国哲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流派——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奉朱熹为开山宗师,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之学”为宗旨。在自宋迄清的几百年里,新安理学不仅为徽州的教育发达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而且,渗透到了徽州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朱熹“心性说”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念,严重影响并桎梏着徽州士民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恪守封建伦理观念的新安理学倡行,加之徽州固有的宗法社会的形制,不但在徽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满腹愁绪,常伴孤灯的“留守女士”,而且,铸造出一座座让人睹之“凄凄惨惨切切”的贞节牌坊。

对妇女进行旌表的做法,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后汉书,安帝纪》载,元初六年,“诏赐贞女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到了唐代,对贞节妇女“表其门闾”,采用树阙以显。而真正采取树立贞节牌坊予以旌表制度的形成,则是从明代才开始的。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旌表贞节后,“大者赐祠祀,次亦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间” (《明史·列女传序》)。贞节牌坊建立的方法,明代虽已成定制,但并无具体的规定。到了清代,《大清会典》中对此有了详备的方法,获准旌表后,由地方官府拨出官银三十两,“听本家建坊”。按此方法建立的是专坊,即一人一坊。建坊的地点,可为贞节妇女居处附近,如家门、村(巷)口等;也可于贞节妇女的墓前或贞节祠、节孝祠门等处。自建坊旌表贞节成为定制,直至清朝前期,各地所建贞节牌坊,多为专坊。由于统治者对旌表贞节的大力提倡,而获旌表者家族又可在名利上双收,故有清一朝,各地官府上报请旌趋之若鹜,节烈妇女激增,贞节牌坊遍树各地。大量的拨官银建坊,使清王朝财政支出激增,加之清后期的政治经济开始日渐式微,于是,自清嘉庆起,拨官银建专坊者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诏令各地建立总坊。嘉庆四年,在湖南乾州、永绥、泸溪等地,“各厅县每处总建一坊,每坊给银三十两,交各该地方官支领,于通衢大路择地克期建立”,将所有需要旌表的妇女的姓名,刻在总坊上,自此,遭遇突发变乱,殉难妇女人数较多时,一般不再建专坊,而是按嘉庆故例建立总坊。再后,这种情形又扩展为将某一地方的贞节妇女集中旌表。据《同治户部则例》载,道光二十七年户部奏准,“直省孝子顺孙义夫孝悌贞孝节烈妇女,礼部年终汇题后,在各州县内总建一坊,毋庸按口给银三十两,续行题准,镌刻姓名于上。已满,再行建立。”此时,建贞节总坊已成定制。但是,对于那些有钱有势的官宦、富商家族,只要不要官府出钱,仍然可以自建专坊。如道光二十七年“户部奏准”就明文规定:“如本家绅士愿捐建者,听其自便。”在徽州一府六县众多的贞孝节烈牌坊中,往往从牌坊的形制中,可以窥见其家族当年的豪富与气派。许多牌坊其用料之考究、雕刻之精湛,远在三十两白银之上。由官府拨银建的总坊就要简朴的多了,如,道光十八年,婺源县城建立的贞孝节烈总坊,旌表的人数为宋代以来该县的贞节妇女达2658人;光绪三年(1877)重建时,人数又增到5800人。

P37-40

序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程朱阙里、礼仪之乡;从这里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这里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这里为中华文化增添过精彩的奇葩,这里曾创造出绚烂纷呈的凝固音符……正是有了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璀璨,才有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帜的徽州历史文化。

每次走进徽州,都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无外乎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会动情地吟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流连,令人魂牵梦萦的“痴绝”之处,徜徉在徽州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天空下,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惊叹不已;时而让人抒发胸臆;时而叫人发思古之幽情。

徽州迄北宋设府建置以来,经数百年间,虽有着群山环抱之隔,交通极为不畅,但却在历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瞠目赞叹的辉煌,让后世饱荫福祉,让中华文明增添瑰丽。

徽州,有着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进入其中,似在水墨丹青画中行,让人流连忘返,吟咏不绝。可生活其间,却受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局狭和窘迫——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面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勤劳而聪慧的徽州人民,就在务农之余,另谋生计,或从事手工业,或外出行商……终于走出群山隔阻的徽州盆地,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徽州人民的勇敢和气魄。正是因此,才有了纵横驰骋明清两代的徽商,有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祠、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徽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似徽州一府六县纵横交错的水系一般,既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自成体系。这不是庙堂之上的钟鸣鼎沸,却是发自民间的精彩乐章。我们想,徽州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徽学”,成为与敦煌学、藏学并驾齐驱的三大显学之一,原因正是她为包容博大、来自民间众人的创造。从某种意义而言,徽州文化,恰似一只硕大无朋的百宝箱,一经打开,立即会放出一道道令人目不暇接的缤纷光芒:徽商、徽雕、徽墨、徽菜;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等等等。  

走进徽州,走入徽州历史文化的巨幅长卷中,一幕幕、一幅幅画卷会沸沸扬扬地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古桥、古道、秋风中,弱冠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正背着包袱雨伞,壮士出行般地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大山,创造奇迹;森严、隔世、肃穆的清懿堂内,一代代面无表情、或心存期盼、或心如止水的青壮媳妇们,由青丝变成白发,由青春转成暮年;棠樾、雄村、稠墅、郑村的村口、古道、街衢间,矗立的座座或华丽显赫、或独自风韵、或浸淫血泪、或令人震惊的自元至清的牌坊,几百年来,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一幕幕悲喜戏剧;徜徉在紫阳、竹山、南湖的书院里,脑际里会浮现出朱熹讲解儒家经籍,弘扬他倡导的理学的身影,会窥见正是这样浓郁的文昌鼎盛之际,徽州朝奉们才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以仕护商、保商理想;穿梭于西递、宏村、唐模的村居间,承志堂、大夫第、履福堂的小西湖,正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荣耀、富庶和辉煌,水口、牛形、四水归堂的建筑布局与风格,正在向游人展现着古徽州人民的聪明睿智;雕梁、画栋和木、砖、石“三雕”技艺,似一曲民间交响变奏曲,萦绕于林间、巷陌。

徽州历史文化,是“潘多拉魔盒”,充满着无穷的魔力和诱惑;徽州历史文化,似杜十娘的百宝箱,打开它,耀眼夺目、美轮美奂。作为一门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吾辈们,倾其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的。但正因其宏博、精彩,才引诱着吾辈,去探究、去抚摸、去咀嚼、去亲近;这才有了编写“中国文化遗珍·徽州卷”的构想。经与有关专家学者多次研讨后,拟先期着眼于整理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文化遗存,编撰《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和《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等。

该丛书将以文化大散文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村落(包括古民居)、古牌坊、古桥、古书院、古宗祠进行全景似的文化扫描,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

穿越时空隧道,洗去徽州历史文化上百年来蒙上的纤尘;本着扬精华、去尘灰的初衷,让徽州历史文化的真实面目,再现世人。

编 者

2001年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州古牌坊(千古悲欢阅沧桑)/中国文化遗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52379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02-09-01
首版时间 2002-09-01
印刷时间 200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5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