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荒原/世界文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艾略特,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1949年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本书选译了艾略特的优秀诗篇,为中国广大读者特别是诗人学习和欣赏T.S.艾略特诗歌提供了精彩的译文。

内容推荐

赵萝蕤先生在研究和介绍美国诗歌方面,尤其在译介T.S.艾略特和惠特曼方面,有卓越的建树。早在一九三六年,赵先生在戴望舒先生的鼓励下翻译了T.S.艾略特的《荒原》,于翌年由上海新诗社出版社出版,叶恭超先生还为她的中译本作序。赵先生开创了中国引进以T.S.艾略特诗风为主要特色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T.S.艾略特为她和陈梦家先生朗诵了几节《四首四重奏》,鼓励她翻译这首与《荒原》风格迥异的长诗,并赠送给她《T.S.艾略特诗选:1909—1935》(1936)和《四首四重奏》(1943)。T.S.艾略特在赠送给她的诗选首页上题词:“赠赵萝蕤,谢谢她翻译《荒原》。”承蒙赵萝蕤先生的胞弟赵景心教授的允诺,这本诗选有幸选进了她的《荒原》译文和其他数首短诗译文。这不仅为中国广大读者特别是诗人学习和欣赏T.S.艾略特诗歌提供了精彩的译文,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与T.S.艾略特的会晤与她的《荒原》译文是中美(本书T.S.艾略特国别为英国,编者)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录

译 序

普鲁弗洛克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一位女士的画像

前奏曲

多风之夜狂想曲

窗前的早晨

波士顿晚报

海伦姑妈

南茜表妹

阿波利纳克斯先生

歇斯底里

谈情说爱的一席话

哀伤的少女

诗 篇

小老头

带着旅游指南的伯班克与叨着雪茄的布莱斯坦

笔直的斯威尼

一只宜煮熟吃的鸡蛋

社 长

一个胡乱的混合体

蜜 月

河 马

在餐馆里

不朽的低语

艾略特先生的星期日早礼拜

夜莺歌声中的斯威尼

荒 原

死者葬仪

对 弈

火 诫

水里的死亡

雷霆的话

《荒原》浅说

空心人

圣灰星期三

埃里厄尔诗篇

东方博士之旅

献给西面的歌

小小的灵魂

玛丽娜

圣诞树的培植

未完篇

内心矛盾的斯威尼

科里奥兰

小 诗

我上次见到的泪眼

风在四点钟刮起

五指操

风 景

赠一老者

露天历史剧《岩石》合唱词选

四首四重奏

烧毁了的诺顿

东科克尔村

干燥的塞尔维吉斯

小吉丁

《四首四重奏》简介

偶 作

保卫不列颠群岛

战争诗注解

致死于非洲的印第安人

致沃尔特·德拉马尔

题献我的妻子

附录一: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及受奖辞

附录二:生平及创作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死者葬仪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而且我们小时候住在大公那里我表兄家,他带着我出去滑雪橇,我很害怕。他说,玛丽,玛丽,牢牢揪住。我们就往下冲。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枝在从这堆乱石块里长出?人子啊,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只知道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这块红石下有影子,(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风吹着很轻快,

吹送我回家去,

爱尔兰的小孩,

你在哪里逗留?“一年前你先给我的是风信子;他们叫我做风信子的女郎”,——可是等我们回来,晚了,从风信子的园里来,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我说不出

 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患了重感冒,可仍然是欧罗巴知名的最有智慧的女人,带着一套恶毒的纸牌,这里,她说,是你的一张,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这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看!)这是贝洛多纳@,岩石的女主人一个善于应变的女人。这人带着三根杖,这是“转轮”,这是那独眼商人,这张牌上面一无所有,是他背在背上的一种东西。

P45-46

序言

即使在本世纪审视T.S.艾略特(Thomas Steams Eliot,1888—1965),他仍然不失其大家风范。但是与T.S.艾略特同时代的留在美国国内创造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派的诗人们特别厌恶T.S.艾略特这一类留居欧洲大陆而向美国诗坛散布欧洲文风的作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众所周知的W.C.威廉斯了。他勇敢地抨击T.S.艾略特的言论常被引用来论证美国现代派两条不同的诗歌创作路线的差异性。无可否认,在地道的美国人的心目中,T.S.艾略特实在是“崇英媚欧”,一九二七年入了英国籍,他珍视一九四八年荣获的英国皇家勋章胜于同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最后他的骨灰,根据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的远祖祖茔的所在地东科克尔(他的《四首四重奏》之一的《东科克尔村》标题的由来)萨默塞特村,能不说他是实足的英国佬吗?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T.S.艾略特是在美国长大的,他的气质是美国人的气质,他的诗歌里流露的感情是美国人的感情。一九八八年,为纪念T.S.艾略特诞辰一百周年,英国传记作家文登在这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以《游子、诗人和圣徒》为题的一文中指出:“事实上,在放弃美国籍之后,他同美国的关系变得更密切。他开始在诗中使用更多的美国背景,同时也频繁地返回美国。”A.沃尔顿·利茨也说:“T.S.艾略特知道他‘处处是异客’(指在英国——笔者),如同他曾经讲过的亨利·詹姆斯一样;而且正如他相信的那样,只有美国人才能真正欣赏詹姆斯,因此,如果谁不了解他对美国景观和美国过去的深切依恋——他后期的许多佳作特别是《四首四重奏》想像的源泉,那么他就不能算真正了解他。”在谈到旅居欧洲的美国作家是不是还保留美国人特性(Americanness)时,庞德在一九二O年与W.C.威廉斯进行争辩,说W.C.威廉斯不过是适应美国环境的新到达的“外来户”(指他的祖先移民到美国新大陆——笔者),而他庞德与T.S.艾略特却严重地染上了“美国病毒”,甚至T.S.艾略特被染的“美国病毒”更严重,以致他们日日夜夜必须对付这个病毒。实际上英美文学家到对方国家进行创作活动并且定居下来是常有的事,由于有着众所周知的历史文化渊源,对英美两国人民来说很自然。T.S.艾略特和w.H.奥登只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有趣的是,现在的英国或美国的文学史或文选没有不把他们当作自己国家的名作家包括在里面,而且读者也不会就他们的国籍进行深究。也许是模糊数学影响了现代人的头脑。

不管W.C.威廉斯喜欢不喜欢T.S.艾略特,后者对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对现代派诗歌审美标准的确立,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这一点,W.C.威廉斯在任何场合上都不得不承认。另一个敢于抵制T.S.艾略特诗风的已故著名诗人雷克斯罗思也不得不承认T.S.艾略特对美国诗歌的深远影响,他说:“西方诗人大部分学着写作,年复一年,小心翼翼地摆脱他的影响、他的格律、他阅读的材料。”他认为,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作家中最难回避的诗人。

T.S.艾略特在创作生涯初期奔赴伦敦的缘故和庞德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化氛围“稀薄”,而且很土(Provinciality),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T.S.艾略特生于圣路易斯,双亲是新英格兰人,父亲从商,母亲爱好写诗,祖父离开哈佛神学院后,在圣路易斯创立唯一神教教会,并且创办华盛顿大学。在少年时代,T.S.艾略特在暑期常随父母从圣路易斯到麻省海边度假。美国中西部的密西西比河和新英格兰的大海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给他后来的创作带来不少影响。一九O六年在哈佛大学学习,一九O九年得文学学士,一九一O年获硕士学位,受哲学家乔治‘桑塔雅那和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1865—1933)的影响。他在大学期间攻读哲学、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和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歌以及伊利莎白时代和詹姆斯一世时代的戏剧。他的兴趣广泛,甚至学习梵文和巴利语言,对印度宗教有浓厚兴趣。他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学习哲学和文学,柏格森哲学、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拉弗格的诗歌均对他有影响。他一九O九至一九一O年发表在哈佛文学杂志《哈佛倡导者》的早期诗歌,有着拉弗格诗风影响的明显痕迹。他很赞赏的多恩对他的影响尤深,多恩的那种接近口语、富于机智和戏剧性、描写心理深刻、比喻奇特的玄学派诗歌对T.S.艾略特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而T.S.艾略特后来对多恩及其他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高度评价和大力倡导,使这批在十八世纪受到冷落的诗人,在二十世纪却流行起来,影响了一批有名的现代派诗人。他早年对哲学有兴趣,靠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准备有关布雷德利(F.H.Bradley,1846—1924)的哲学博士论文,一九一六年完成,因战事阻碍未回哈佛大学受博士衔。一九一四年他定居英国,在那里教书,当银行职员,为报刊写诗写评论,担任杂志《自我中心者》(The Egoist)助理编辑,《标准》(The Criterion)主编,最后主持英国著名的“费柏与费柏出版社”(Fabet & Faber)工作。

他早期常得到朋友们帮助,其中庞德和美国财主约翰·奎因(John Quin,1870—1924)对他尤其体贴。一九一五年与英国女子维维安·黑-伍德小姐结成伉俪。维维安天性聪颖,对丈夫的诗歌有很好的理解,后因多病,尤其是她的精神狂躁症,常使T.S.艾略特陷于困境,他们不得不于一九三二年分居,一九四七年维维安去世。一九五七年诗人续娶瓦莱莉·弗莱彻,婚后幸福。这位后妻在T.S.艾略特死后整理出版了他失而复得的《荒原》手稿及其他论著。他于一九二七年入英国籍后加入英国天主教。尽管他后来觉得把自己说成是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未免过分,但他整个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剧本还是评论,基本上符合他的自画像。

……

后记

这本诗选的译序和译后记本应由译介T.S.艾略特诗歌的先行者北京大学教授赵萝蕤先生(1912—1998)来写,可是赵先生业已仙逝,只好由后辈如我勉强为之。众所周知,赵先生在研究和介绍美国诗歌方面,尤其在译介T.S.艾略特和惠特曼方面,有卓越的建树。早在一九三六年,赵先生在戴望舒先生的鼓励下翻译了T.S.艾略特的《荒原》,于翌年由上海新诗社出版社出版,叶恭超先生还为她的中译本作序。赵先生开创了中国引进以T.S.艾略特诗风为主要特色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一九四四年,她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一九四八年获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六月九日,T.S.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教师俱乐部宴请她及其丈夫陈梦家先生。饭后,T.S.艾略特为她和陈梦家先生朗诵了几节《四首四重奏》,鼓励她翻译这首与《荒原》风格迥异的长诗,并赠送给她《T.S.艾略特诗选:1909—1935》(1936)和《四首四重奏》(1943)。T.S.艾略特在赠送给她的诗选首页上题词:“赠赵萝蕤,谢谢她翻译《荒原》。”承蒙赵萝蕤先生的胞弟赵景心教授的允诺,这本诗选有幸选进了她的《荒原》译文和其他数首短诗译文。这不仅为中国广大读者特别是诗人学习和欣赏T.S.艾略特诗歌提供了精彩的译文,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与T.S.艾略特的会晤与她的《荒原》译文是中美(本书T.S.艾略特国别为英国,编者)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余的诗篇由本人完成。这里需要着重提及《四首四重奏》的翻译经过。一九八三年,笔者听过哈佛大学戴维·珀金斯教授的包括T.S.艾略特在内的美国现代派诗歌研究生课,并收集了有关《四首四重奏》的参考材料。回国后,一九八四年开始翻译《四首四重奏》,陆续花了一年时间。译文在一九八五年经过美国友人魏比德(Peter Way)和迈克尔·特鲁(Michael I Yue)教授逐字逐句校对。魏比德是庞德的女儿的朋友,通晓中文,能阅读《文心雕龙》。迈克尔·特鲁是美国文学教授,擅长现当代美国诗歌研究,特地为《四首四重奏》译文配写了解读文章。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这首长诗的译文先后被四川文艺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收录过,在此向这些出版社的责编侯洪、姜桂栩和曼叶平诸位同志致以谢忱。

特邀徐知勉教授友情翻译本诗集中T.S.艾略特的四首法文诗:《社长》、《一个胡乱的混合体》、《蜜月》和《在餐馆里》。作为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徐知勉教授的精湛译文为本译著增添了光彩,为此向他深表谢意。

同时感谢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钱满素先生、倪培耕先生在我翻译过程中的支持和帮助。感谢赵文书、史九龄、刘文、李靖诸君在为我解决电脑的故障上提供了及时而宝贵的帮助。

两个五岁的小外孙刘子萌和徐一茗在我的翻译过程中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喜悦,在此也要谢谢他们。

张子清

南京大学南秀村陋室

二〇〇五年九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荒原/世界文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T.S.艾略特
译者 赵萝蕤//张子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17952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2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