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书院/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是丛书之一,带你走进老书院。

内容推荐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由20多位摄影师耗时两年多,寻访、拍摄了3000多张珍贵图片,并请中国建筑史家以散文笔法诠释。丛书共分《老牌坊》、《老戏台》、《老门楼》等八个分册,本书是丛书之一《老书院》,彩色精印,图文互动、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它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目录

壹 仁山智水:书院胜境

贰 礼经乐纬:书院语境

叁 端庄典雅:书院艺境

肆 贤关圣域:书院文境

伍 理盛学昌:大师风采

后记

附录 书院建筑 名词解释

中国老书院之最

试读章节

山西榆次的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河北保定莲池书院,就是后一种书院的典型代表。石芸轩书院属于较小的家族书院,这里暂且不谈。河北保定的莲池书院,位于保定市中心,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当时的保定是清代京畿首府,政客、商贾穿梭往来,大街之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热闹非凡,但是,闹市中仍然有胜地可寻。早在金末元初,这里已经有了一座私家园林一雪香园。明代,这座园林又为官府所有,并且已经成为古城保定著名的八景之一。雪香园内有回廊曲径、小桥亭台,花木繁盛,池水清澈,虽无山林之美,却也别具天地,是学子读书的好去处。书院建造者将现成的雪香园改建成书院,一下子就使书院同时具备了园林之美与名胜之雅,再加上交通的便利、师资力量的雄厚,书院也就迅速进入到知名书院的行列。

苏州正谊书院,其前身是白云精舍及可园,是佛教寺庙与园林的混合,其环境安排,与莲池书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园原本是清朝礼部尚书沈德潜的宅第。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有人(即同徐述夔后人为田产打官司的蔡家)揭发南通诗人徐述夔死后留下的刻版《一柱楼诗》中有“毁我衣冠真恨事,捣除巢穴在明朝”与“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和“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反清复明的诗句,朝野震惊,酷爱玩文字狱的乾隆皇帝更是大为震怒,于是,徐述夔的两个孙子、对乾隆的文字狱心怀不满的两个地方官及其著作的列名校对人均被处死,已死者徐述夔和他的儿子徐怀祖也被戮尸枭首。生前写过《徐述夔传》,并称颂徐氏“品行文章皆可法”的沈德潜,虽然已经死去多年,也没有能够逃过“革其职,夺其谥,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的命运。可园从此也就无人管理,成为一片废弃之地。直到嘉庆年间,经两江总督铁保倡议,江苏巡抚汪志尹在可园和白云精舍原址主持修建正谊书院,可园才重获生机。

正谊书院虽然地处闹市,却不乏幽僻之趣与山水之美。它与著名园林沧浪亭仅一墙一水之隔。书院外,小桥流水,风光无限,正是书院天造地设的绝佳背景。书院内除讲堂、斋舍、藏书楼、浩歌厅、一隅堂、坐春胪、恩陆亭、陶亭、学古常这功能性建筑外还有长廊、假山、凉亭、荷池。冬春之时,梅花争艳;夏秋之时,简花飘香。真的是水木明瑟,庭宇清旷、可惜的是正谊书院自被划人某大学校园之后,未能保持原猊,只是可园还能使人依稀想见当年风采。

通过上面的例证,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在选卅上非县山水之胜而不取,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中国文化中,山水与人的品德操行具何某种象征关系。

山水胜境之所以在书院文化中特受推崇,与中国古代以山水比德的传统百密切关系 如果说《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揭示了人与自然(天、地)以及理(道)与自然规律的辩证关系,那么,孔资费标榜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出》),则明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应应关系,而庄了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了·知北游》)更是以诗人的激情,唱了山林给人带来巨大的身心快乐。

董仲舒住《春秋繁露·循天地之道》中说:故仁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灭地之美以养其身。

董仲舒认为秀丽的山水不仅可以淘沈掉人的欲念,而且还能培养人中正平和的品德,使人的生命焕发出光彩,获得更长久的寿命。

李渔对山水与人性的关系说得更叫白。他说,“故知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人心是山水的镜像,山水是天地的镜像。山水既是人的人格的象征,又是孕育人的最佳空间。

中国占代文人和艺术家忘情山水、放浪形骸是为了从自然中获取灵气,实现自我人恪的超越。

第二,中国隐士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凡具大智和大德者,必隐于深山大泽之中。尧时的隐者许由就是一个典犁。据说他几乎像动物一样,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布衣素食,“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水而饮”,尧帝闻其清节,拟让以君应,不料许由坚辞,逃到箕山之下,农耕而食。许由属于隐士中的独善其身的清高派。姜子牙、诸葛亮,也都曾是隐士,但他们属于兼济天下的入世派。这是中国文化人的两类榜样。正是隐士的这种特异的行为模式,为后世的文化人乃至于书院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提供了范本。

当然,隐士居于深山大泽之中,也有的是出于进祸逃难的原因,而不单纯是为了追求山水沣性。比如,六朝时期和唐代的一些文人就是如此。他们隐居山中,与世无争,读诗书,吟风月,与山民同悲喜,留下许多佳话。如果这位隐者恰好是当地一位有道的文化名人,他当初隐居读书之处,往往成为后人虔心追荐的文化遗迹。一些书院,就是建在这佯的地方。比如白鹿洞书院,就是建十唐术李涉和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就是建在唐代秀才李宽中在石鼓山结庐读书处。山西平定县冠山书院,建于元代左丞吕思诚父祖在冠山隐居读书处。这类书院,同一些以纪念先贤为目的的书院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续接一种文脉。

P006-009

序言

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 一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先人说过的话、脚步声、喜怒哀乐,以及呼吸的气息,全都散布在这些空间里。别以为它们只是空空的昔时的遗物,一种特定的历史生命还在其间。是啊,它们还是先人的创造呢,那一代代人的审美被这些建筑鲜明地强调在自己的形态上。也许当时人们不以为然,以为那些美只是一时的崇尚,但在今天看来,却是过住不复的一种特异而迷人的历史气质了。

于是,便有了这部丛书的书名:古风。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于此,我们不仅可以触及到远去的历史,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由来。

它具有我们中国人精神文化上传承的价值。

可是,在漫长的历史的更迭与变乱中,这些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多;在当今全球化冲击和现代化狂潮中,更是支离零落。故而,几位具有文化眼光的图书编辑家和摄影家自愿地承担这一时代陛的使命。他们身背沉重的照相器材,离开城市,走入田野,奔波四方,去收寻散落于世却并不被人们珍视的建筑遗存,一件件精心摄入他们的底片上。此时,正值我着力推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之时。我知道他们的宗旨,为他们的文化良知与奉献精神而感动,又担心他们人单力薄,难以胜任如此浩大的工作。我国的古建筑遗存过于庞博。纵向而论,历史久远,跨越朝代很多,不同时代的遗存错综地沉积在一起;横向而论,民族与地域众多,建筑的样式因地而异,很难搜罗尽致。而我们过去只是对制造精工的经典建筑略有了解,对于各地区各民族风格各异的古村落与古乡镇从未做过普查。心无底数,工作将如何入手?

他们邀集了一些阅历宽广的建筑学者参与进来,所制定的方案既科学又实际。他们别出心裁和创造性地将古建筑分门别类,设定了八个专项,即牌坊、戏台、门楼、楼阁、祠堂、会馆、宅第和书院,然后由摄影家奔波全国,采访拍摄,并且一边拍摄,一边整理,根据需要提出补拍的内容,逐步完善和加强。这样做,很系统,目的性强,又避免各方面的浪费,遂使这一千头万绪的工怍做得井然有序,畅如流水。

原以为这一大型的举动至少用时数年,不想只是两年多,人民美术出版社便寄来方方正正一大包裹,重重的如一包粮食。打开来,竟是已然完成和即将付梓的《古风》的书稿。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纷,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极致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前。

这部丛书的可贵之处,是将普及视为己任。从分类分卷的创意到图文相生的手法,以及知识性的表述,都试图将大众读者与自己的文化遗产拉近,予以美的冲击和文化的感染,以期引起强烈的挚爱之情。编者和作者都深知,唤起民众的文化自爱与自珍乃是文化保护最关键的前提。为此,希望更多读者喜欢这部沉甸甸又精美的图书。倘能如是则不负他们用心之良苦、着力之辛苦,因为落入泥土的汗水所祈望的是从中开花和结果。

2003.5.1于大树书馆

后记

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散落在祖国城乡各地的无价珍宝。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减少、湮没,我们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诀别感”、“紧迫感”(冯骥才先生在《旧城遗韵》一书中语)。当年梁思成先生曾为挽救古城垣而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出版上做一点“抢救”工作。

平心而论,几十一年来,我们的建筑史家,出版家,在编辑出版有关宫殿、寺庙、园林,以及民居建筑等书籍方面做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工作,不过,对一些“民间”的“公共建筑”,还无暇顾及。例如,散落于广大城乡而极富文化内涵的牌坊、传承戏剧艺术的驿站~古戏台、集中呈现历代各地建筑艺术精华的古老门楼、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古阁名楼、体现封建社会森严宗法制度的祠堂、新兴商贾士绅精心建造的宏大会殖,等等,据知至今未能深入发掘集中编辑出版过图书。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把上述这些古建筑现存的形态留在书里,展示给世人,我们策划、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身处喧嚣都市,但打开这书,会感受到一股千年未泯的纯朴古风,所以我们定这套书名为《古风》。

今天,关心古代建筑珍贵遗产的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界、史学界,众多文学、美术、摄影、民俗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影视界、文艺界、旅游业人士,也都日益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套丛书,我们决定不要过深地陷入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而是更多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艺术赏析角度切入,注重它的通俗性、可读性。同时,我们也力图脱离老面孔建筑画册的窠臼,创新体例,走图文互动的路子,请建筑史专家、建筑文化研究人士以散文笔法来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民间建筑文化。同时书中附有建筑图例、名词解释、“全国之最”一览表等,使本书的信息量、附加值有所提升。

为了出版好这套书,我们请东南大学建筑史方面的专家查找大量资料拟出了庞大的图片提纲。我们组织了20多位富有敬业精神的摄影师进行为时近两年的寻访拍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汇集图片近万张,我们在丛书中精选编用了3000多张。我们还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建工学院的8位建筑史家、建筑美学教授承担文字撰写,并由对保护古建筑遗存富有使命感的冯骥才先生担任主编。我们调集力量设立专门工作室进行了浩繁的后期工作,从2000年策划起,迄于今日,可谓砥砺4年,终于成书。这期间,经历了景点众多、史载不详、地区偏远、拍摄艰苦、图文编辑工作量浩大等种种困难。例如,我们寻访到许多戏台、祠堂、会馆,虽然非常古老,装修亦精美,但因后世曾屡屡改作它用,现己衰朽颓圮无人过问,访问当地村民,都不得要领,考察费尽周折;再如有些不开放的古建筑,光线黑暗,禁绝电源,灯具禁用,结果只能靠手电简照明拍摄……不一而足。

在此书的寻访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尚未开发、研究、保护的民间古建筑数量之多,令我们既震撼、惊喜又充满忧患,我们所拍的少数古建筑,墙上已经用白灰水写上了大大的“拆”字……于是,我们将《古风》的出版视作“与时间赛跑”。也许,这就是一些古风遗存的最后留影了。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要衷心感谢曾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无私帮助的众多友人,如杨永生先生、王明贤先生、郑光复先生、胡石先生、晏炳森先生等,也感谢为此书的编写、拍摄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建筑史家们和摄影家们,谢谢大家的合作。

《古风》编委会

2003年3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书院/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兆兴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29184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6: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