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红墙里的领袖们)
内容
试读章节

毛泽东孝顺岳母与婶母

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回湘省亲,临行前,毛泽东托她给杨老夫人捎去一件皮衣料,要她做成皮袄,抵御风寒。

毛泽东摇摇头说:“没关系。”说完,亲自走上前去迎接婶母。邹氏年事已高,又是小脚,行走不便。毛泽东小心翼翼地搀扶老人缓缓走上台阶,走进会客厅。毛泽东生前对岳母杨老太太及堂婶毛陈氏、毛邹氏十分孝顺和尊敬。

杨昌济先生的夫人,即杨开慧烈士的母亲向振熙,既是毛泽东的师母,又是他的岳母。她生前时常叨念毛泽东,说他“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有赤子之心”。毛泽东对这位老人非常尊敬与孝顺。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杨老太太的儿子杨开智从长沙致信毛泽东,告知杨老夫人仍然健在的消息。毛泽东非常高兴,立即回电:“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并向老太太致以亲切的问候。这一年9月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回湖南省亲,临行前,毛泽东托她给杨老夫人捎去一件皮衣料,要她做成皮袄,抵御风寒。同时又另附一信,信中写道:

杨老太太:

你们好吧。

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衣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1950年,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看望外婆,并带去两棵人参,给老太太补养身体。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按月给杨老夫人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过,一直赡养到老人去世。有时秘书忘寄了,他便嘱咐补寄。

1960年是杨老太太90高寿。毛泽东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回老家为老太太祝寿,便给开英写了一信:

开英同志:

杨老太太(岸英的外婆)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

问候!

毛泽东

一九六0年四月二十五日

1962年春,毛岸青与邵华结婚,毛泽东对儿媳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叫儿子、儿媳回去看望外婆,并给母亲祭扫陵墓。于是,岸青、邵华双双回到跃沙,带去了父亲对杨家亲人的美好祝愿和问候。

1962年11月,杨老夫人在长沙谢世,享年92。噩耗传来,毛泽东十分哀痛,当即挥毫书写了吊唁信,并寄去500元安葬费。在信上,他嘱咐杨开智:“(杨老夫人)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并希望他节哀。

毛泽东对杨老太太的牵挂和关怀,寄托了他对老师杨昌济的尊敬,对夫人杨开慧的思念,也表达了他对所有早逝的长辈、亲人的一片孝心。

毛泽东的嫡亲堂叔毛蔚生(贻经)。民i~I/L@(1919)就去世了;堂婶陈氏,人称“蔚生六阿婆”,亦即毛泽建烈士的母亲。泽建牺牲后,六阿婆受尽了苦难,好不容易把几个儿子拉扯大。毛泽东对这位婶母十分尊敬。

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堂弟毛泽连时,回忆起小时候见到婶母的情景,兴奋地说:“婶母会办饭菜,菜炒得好,要是她身体好,叫她来办伙食,那就好啰!”

毛泽连告诉毛泽东:“母亲也想来看看主席。”毛泽东遗憾地摇了摇头说:“她有病,到北京来不好,路这么远,要是路上有一个意外,那就糟糕了!我看还是先请她在湖南治疗一段时间,等病治好后,我再接她来北京住一住。”

毛泽连离开北京回韶山时,毛泽东特地托他带了一些礼物给六婶,还有一封亲笔信和一笔零用钱。礼物有衣服、鞋袜和补品等。蔚生六阿婆接到这些礼物后,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1950年冬,蔚生六阿婆因患肺气肿,由儿子毛泽连送到湘潭医院治疗,治了一段时间不见好转,只好转送长沙湘雅医院继续治疗;当时她家生活困难,缺乏医药费用。1951年,毛泽连在长沙与远房侄子毛远悌商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泽东于11月15日托进京的堂兄毛宇居带100元钱给蔚生六婶治病,随即又给泽连、远悌回了一信,并寄来200元钱作为六婶的医疗费用。

1952年,“蔚生六婶”病逝,毛泽东获悉后十分悲痛,并于7月给堂弟毛泽连寄去人民币.300万元,还写信给堂兄毛宇居,嘱咐说:“以其中“100万元为六婶葬费”,“300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

毛泽东的另一位堂婶邹氏是韶山东茅塘毛纯珠、毛泽全的母亲,也是毛泽东的好友邹普勋的亲姐姐。大革命时期,邹氏曾帮助过毛泽东。她的丈夫毛喜生,派名毛贻谟,是毛泽东的堂叔,1933年就去世了。毛喜生去世后,邹氏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带大。

1954年秋,邹氏到北京,住在当时任总后勤部生产管理处处长的儿子毛泽全处,要求见见主席。毛泽全便和妻子徐寄萍领着母亲一起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在中南海家里热情地接待了邹氏一家。

邹氏刚走到门口,毛泽东便迎了上去,朝年近八旬的邹氏喊了一声:“婶母,您好!,,邹氏激动得老泪纵横。

毛泽东听说邹氏来北京很久了,便埋怨毛泽全夫妇道:“婶母到北京这么久了,怎么不早告诉我!”毛泽全说:“我怕打扰您的工作。”毛泽东摇摇头说:“没关系。”说完,亲自走上前去迎接婶母。邹氏年事已高,又是小脚,行走不便。毛泽东小心翼翼地搀扶老人缓缓走上台阶,走进会客厅。

中午,毛泽东在家设宴招待堂婶和堂弟毛泽全一家,席间频频为邹氏敬菜。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和大家谈笑风生。他指着邹氏对毛泽全说:“泽全,你母亲是个好人,你父亲死得早,带着你们受了很多苦,现在你们要好好照顾她过一段好日子啊。”毛泽东还说:“大革命时期,我有一次到韶山调查,婶母见到我脚上布鞋破了,连夜就赶了一双新布鞋给我穿。”

1956年4月,堂弟毛纯珠到北京,由其胞弟毛泽全领着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向这位堂弟询问了家乡农业合作社的情况后,又问到他母亲邹氏的身体如何。毛纯珠回答说:“母亲身体还好,还能喂猪喂鸡,只是鸡下的蛋舍不得吃,卖了换钱用。”

毛泽东听说婶母如此节俭,知道乡下生活很不宽裕,便说:“拿两百元去,带给婶母买点吃的补补身体。”说完,叫秘书去拿钱。堂弟毛泽全在一旁急r,忙说:“主席,不用您管,我们常给母亲寄钱回去。”毛泽东这才向秘书挥挥手,说:“这就算了!”

(路海江)

毛泽东让周外婆安度晚年

毛泽东曾从延安写信给韶山的乡亲们,嘱咐乡亲们把周外婆一家“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你告诉外婆,就说我说了,楚雄是个有志气的孩子,是韶山人民的好儿子,送他到国外很远的地方学习去了,也不能通信。免得老人家受刺激。时间长了,慢慢也就好了。楚雄年龄不大,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1956年12.‘j,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接见周文楠的丈夫王英樵时(当时任哈尔滨市城建局局长)关切地询问道:

“周外婆在东北的生活情况怎么样?身体健康如何?有什么困难没有?”

王英樵回答说:“周外婆已经76岁了,身体无大病,精神很好。我和周文楠工资收入不低,又只有一个女孩,生活没有什么困难。”

毛泽东听了,感到很满意,接着对旁边一位被一同接见的老同学——南京师范学院熊教授介绍说:

“周外婆是毛泽覃烈士的孩子毛楚雄的姥姥,是一位很好的老人。她带着楚雄,在韶山住了十多年,为抚育革命后代,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在韶山人民中很有威信。”

毛泽东所说的“周外婆”,即周文楠的生母,周的前夫毛泽覃烈士的岳母,亦即毛楚雄的外婆。

周外婆名叫周陈轩,生于1883年7月26日,原籍江西临川,后随夫周模彬(清朝时任过知县、知州)迁往湖南长沙,居小吴门松桂园一号。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陈轩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在长沙家中协助党的地下工作,与女儿周文楠一起收藏、保管和传递党的机密文件。掩护党的地下工作。当时,周家有一定的声望和社会地位。湖南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和革命先烈,如郭亮、夏明瀚、毛泽民、毛泽覃及肖三等常到松桂园周家做客,借此商谈国事,探求真理,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7月,周陈轩与女儿周文楠由长沙去广州,会见毛泽覃,并让女儿与泽覃完婚。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周陈轩随后离开广州,回到长沙。毛泽覃夫妇则由广州化装乘船前往上海,再转去武汉。同年夏,因局势恶化,毛泽覃随部队去南昌,周文楠由武汉回长沙,不久在松桂园小巷那栋古楼里生下了儿子毛楚雄。

1928年春,周文楠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不到半岁的毛楚雄也随母关押在狱中。由于反动派的摧残和折磨,母子双双患了重病,周陈轩从狱中把楚雄接回家中治疗,使楚雄恢复了健康。为防反动派继续摧残,又将楚雄改姓周。在那凄风苦雨的年月,她苦苦偎依着小外孙,艰难度日,受尽煎熬。

十年内战期间,周陈轩在白色恐怖下坚持为党工作,抚养革命后代。楚雄8岁时,她开始送他到长沙市立十三小学读书。平时,她常给楚雄讲大伯父毛泽东、二伯父毛泽民心忧天下,为国而忘家,献身中国革命的动人事迹,讲姑姑毛泽建、大伯母杨开慧、父亲毛泽覃为了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使楚雄从小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立下了革命的志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日机轰炸长沙城,伤亡惨重。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周陈轩与继子周自娱携毛楚雄迁往韶山,住在毛泽东旧居。从此,这位革命老人肩负起新的使命,为继续抚育革命后代,保护毛泽东旧居,坚持斗争,吃苦耐劳,历尽艰险。在韶山冲,她勤劳俭朴,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深受当地人民爱戴。

1945年7月,王震将军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到达湘潭,遵毛泽东之嘱并通过韶山地下党组织联系,接毛楚雄北上延安。8月,毛楚雄告别朝夕相处的外婆,离开了家乡,随三五九旅开赴延安。经过一年的行军和转战,于次年8月到达陕谣,毛楚雄与吴祖怡、张文津3人奉命赴西安与国民党部队谈判,途中不幸被胡宗南部逮捕活埋,牺牲时年仅19岁。此时,远在韶山的周外婆尚不知楚雄被害的消息,仍沉浸在对外孙无限的思念之中。直到若干年后,她才知道楚雄已为国捐躯。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路过韶山,派人慰问周陈轩老人,老人欣喜万分,激动得热泪纵横。1950年年初,周陈轩从韶山写信给在沈阳工作的女儿周文楠(当时任沈阳市人民法院刑事庭庭长)。叙述自己在韶山冲独自生活、无人照顾等情况。周文楠接信后,欲接母亲到东北一起生活。但是,从韶山到沈阳,千里迢迢,需要许多时间、经费,谈何容易!左右为难之时,周文楠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主席。

毛泽东对周外婆这位亲家娘是熟悉和了解的。早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毛泽东就到过松桂园,知道毛泽覃与周文楠相爱。后来,周陈轩与周自娱偕毛楚雄到韶山上屋场生活时,毛泽东曾从延安写信给韶山的乡亲们,嘱咐乡亲们把周外婆一家“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他对周外婆在艰难岁月和白色恐怖下费尽心血抚育革命后代,表示由衷的敬佩。因此,毛泽东对周文楠接母北上同居的想法深表赞同。同年5月12日,他亲笔向周文楠回信。信云:P1-6

后记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战略家、国务活动家、改革开放的总计师。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公认的20世纪东方伟人。他们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立下不朽业绩的同时,还以他们崇高的理想、品德、人格、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这些同他们的伟大思想、丰功伟绩一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

据此,我们选编了反映他们生活的《红墙里的领袖们》一书,内容侧蘑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家世、童年、读书、学习、道德作风、为人处事、个人情趣、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交往等等。意在如实地颂扬人民领袖,用他们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崇高品德去教育千千万万的革命后代,从而鼓舞年轻的一代奋发向上,在建设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目录

毛泽东孝顺岳母与婶母

毛泽东让周外婆安度晚年

毛泽东惦念堂兄毛智珠

毛泽东:“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

毛泽东:“没有他,就没有我”

毛泽东写信问候刘霖生

李振翩:“毛泽东送我空心菜”

毛泽东教育弟弟毛泽覃:“不要以为是兄弟关系就可得到庇护”

毛泽东:“不必远道来京”

毛泽东关心毛远志:“你要好好继承父志啊!”

勉励毛华初“到群众中去”

韩瑾行三次见毛泽东

毛泽东:“远翔应在湖南求得工作”

中南海夜话:“我是个老顽固分子、保守党人”

毛泽东勉励侄辈安心在“现地”工作

毛泽东对远悌说:“做好印刷工作”

毛泽东:“不宜外出,更不要来京”

毛泽东对族侄毛特夫说:“嗬!你当父母官了!”

毛泽东对张文秋说:“我们有责任要好好教养她”

毛泽东:“你们就是我家里的人”

周恩来与二弟周恩溥

周恩来与三弟周同宇夫妇

一幅寓含深意的亲属合影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

我们的伯伯周恩来

忆七伯与七妈

我的七叔周恩来

周恩来与将军侄儿周尔均夫妇

周恩来与表哥万叙生

童友重逢:周恩来与表姐龚志如

周恩来与表妹王去病

春风满人间:周恩来与亲属们

刘少奇对刘卓衡说:“我令天请你来,就是劝你回农村去”

刘少奇对刘少怡说:“我不能养活你们”

叔祖父严格要求我们:“你自己考得上就念,考不上就不念”

刘少奇劝说侄儿在光荣的岗位上作贡献

刘少奇:“谁也莫想我用权力给亲属什么照顾”

王光英眼中的刘少奇

刘少奇:“我们没有这些规矩,以后不要搞了”

刘少奇严诫亲友:“都不要打我这块招牌”

刘少奇:“我不能随便行使自己的职权”

从抗日前线寄语蜀中

爷爷的临终遗言:“要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朱德对女儿朱敏说:“孩子放在我这里,你不要惦记”

无私的总司令:“不准这批人去北京”

邓小平与儿女亲家

陈云:“你是我的亲戚,更应该回去好好种田,为人作出表率来”

陈云:“虽是亲朋故旧,也要一视同仁”

陈云与烈士子女一起过春节

毛泽东:“文家任何人不应特殊”

毛泽东:“请你们老人多提意见”

“儒亦我所欲也”

毛泽东:“最要紧的是服从政府法令”

毛泽东:“可以常常来信,告我以乡中情形”

悠悠敞乡情

周恩来故乡三日行

周恩来:“我也想回去看看哪!”

周恩来的故乡情

周恩来:“万不要拿这所房屋作为纪念”

周恩来为《淮安日报》题写报头

刘少奇故乡行

刘少奇:“乡亲们生活很苦,我心里十分不安”

朱德:故乡行,情悠悠

播撒收获的希望

邓小平家乡父老情

同家乡人民一起过春节

与故乡人谈故乡事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陈云情系故乡

内容推荐

《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红墙里的领袖们)》主要内容:

于俊道编著的《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红墙里的领袖们)》一书,内容侧蘑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家世、童年、读书、学习、道德作风、为人处事、个人情趣、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交往等等。意在如实地颂扬人民领袖,用他们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崇高品德去教育千千万万的革命后代,从而鼓舞年轻的一代奋发向上,在建设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编辑推荐

于俊道编著的《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红墙里的领袖们)》以“还原历史真实面目,讲述伟人传奇人生”为宗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认真客观的编写,严谨科学的体例,为您全面、真实地记录伟人一生的方方面面,呈现更为清晰的中国伟人形象。意在如实地颂扬人民领袖,用他们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崇高品德去教育千千万万的革命后代,从而鼓舞年轻的一代奋发向上,在建设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红墙里的领袖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俊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21023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