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淮军
内容
编辑推荐

季宇、叶海鹰所著的《淮军》中的淮军是土里土气的,头上是布帕包头,号褂前面一个“淮”字,后面一个“勇”字。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创造了一段晚清风云往事,本书记录峥嵘岁月中的如烟往事和百般叹息,带你回到那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历史之中。

内容推荐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安徽电视台历时四载,倾心打造的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淮军》通过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故事和事件,以独特的视角、平实的风格、个性化的语言和宏大的叙事,全面回顾和反思了淮军近40年的兴衰历程,再现一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晚清画卷。季宇、叶海鹰所著的《淮军》是记录片的文字版。纪录片在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播出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广大电视观众纷纷反映,该节目集真实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给人留下了想象、回味、反思的无穷空间,具有滦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

目录

第1章 叫花子兵进上海

第2章 是骡是马遛一遛

第3章 磨难星的丧钟

第4章 克虏伯大炮的迷梦

第5章 铁路难 难于上青天

第6章 刘六麻子保台湾

第7章 来自东洋的阴谋

第8章 龙旗飘扬的舰队

第9章 裱糊匠的一声叹息

第10章 落日旌旗大将坛

落日旌旗大将坛

往事怎会如烟?

我眼里的历史栩栩如生

把握走向 准确定位

大型电视纪录片《淮军》研讨会纪要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眼里的历史栩栩如生——大型电视纪录片《淮军》播后杂谈

安徽电视台《淮军》总编导 叶海鹰

对一部有影响力的优秀影视作品来说,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广大观众,大家都会说这两个字——好看。“好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太不容易。因为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电影和电视再也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天下了,一款几仟块钱的普通DV可以拍出非常漂亮的东西,很多老百姓的DV作品鲜活而生动,这是我们的专业团队永远无法所比拟的。这么多年来,在美国大片的精心辅导下,观众的视听经验和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我们这些研究者、影片制作者,很多影迷、卖盗版碟的小贩甚至可以口若悬河地讲电影史,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试想一下,刘效礼将军当年拍摄的《望长城》如果放在今天来播,它还会出现那种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吗?——我当然不会否认《望长城》在中国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电视荧屏包括娱乐节目、电视剧、新闻节目是个不高的水平。中国纪录片眼下的局面是令人担忧的,因为我们纪录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这些娱乐节目、电视剧和新闻节目,很多纪录片的创作者还在沉迷于去编织一座象牙塔,还美其名日“坚守”。不过,这个时代确实一去不复返了,除非你自娱自乐,挂在自己的博客上,要想做有影响力的公共传播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真的再也不能低估如今的受众了。

其实,十集电视纪录片《淮军》立项之初,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尽管我们在资金投入、装备条件等硬件水平上远不及中央电视台,但是,假如某一天《淮军》真的和央视诸如《故宫》之类的大片同台较量的话,我们节目的特色在哪儿?我们怎样才能吸引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眼球?去岁今初,《淮军》先后登陆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安徽卫视、人物频道以及央视十套、一套、四套,其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均有不俗表现。当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聂士成、罗荣光等一个个淮系人物首次以有血有肉的形象走进荧屏、走向观众时,我得到的更多反馈是:哇,李鸿章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中国近代史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支军队!为什么在以前的历史教科书里见不到这些呢?今年4月份,在合肥召开的研讨会上,刘效礼、张同道、何苏六、张雅欣等纪录片专家和国内的部分史学家又对《淮军》一片进行了专题讨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的领导、安徽电视台副台长禹成明先生曾数次和我打趣,他要我写篇论文,题目就叫《热播之后的冷思考》,只是自己碍于惰性,一直没有成文。现在,褒扬声多了,心里反而冷静了不少,似乎倒没有了当初那种一定要与别人一比高下的念头。回首四年来的风风雨雨,我受益颇丰,感触多多,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已摇身变为实实在在的史学票友——这是我做《淮军》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收获。我庆幸自己能为观众们解读那段风云变幻的晚清历史,我最想说的就是——我眼里的历史栩栩如生!

关于结构

淮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继湘军之后又一支著名的地方武装,最初是由李鸿章集结合肥及江淮地区的团练武装组建而成。淮军(1862—1900)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间,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频发的苦难岁月,从淮军发展到后来的淮系集团,涵盖并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淮军史就是一部晚清史,一部完整的晚清军事史。

淮军的兴起固然与扑灭太平天国和捻军息息相关,但淮军又因迅速装备西式武器而成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拓者,在中国近代军事技术和军事制度的改革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淮系集团先声夺人,独领风骚,创建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开平矿务局、唐胥铁路、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漠河金矿等),兴办了一系列的新式学堂(如派遣留美幼童、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其麾下的北洋海军更是引人注目,成为清王朝防卫的中坚力量。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淮军作为国家军队的一分子投入了抵御外侮的战争,涌现出了像刘铭传、聂士成、罗荣光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淮军和北洋海军成了当时中国和日本侵略者疆场搏杀的主要军事力量,给后人留下了扼腕三叹、荡气回肠的一幕。

P204-205

序言

在晚清的历史上,李鸿章和他的淮系集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清史稿》说李鸿章“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独主国事数十年”;而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他离世后不久即一气呵成的大作《李鸿章》中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并以“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这样的感慨为李鸿章的一生际遇做出了中肯而又独到的评价。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可谓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李鸿章是那个时代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一手创办了淮军,并由此而衍生出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淮系集团。

我们无需回避的是,淮军作为一个地方武装是在扑灭国内农民运动——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火中兴起、壮大起来的,但淮军的历史上又经历了3次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这些抵御外侮的抗争中,淮军和淮系集团掌控下的北洋海军都是作为国家的军队投入了战斗,并涌现出了像刘铭传、邓世昌、聂士成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淮系集团更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风气之先,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探索性的艰难一步。有学者甚至指出,淮军固然维护的是清王朝的统治,但淮军又恰恰因为引进西学,警醒了国人,而最终成为这个封建专制王朝的掘墓人。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安徽电视台历时四载,倾心打造的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淮军》通过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故事和事件,以独特的视角、平实的风格、个性化的语言和宏大的叙事,全面回顾和反思了淮军近40年的兴衰历程,再现一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晚清画卷。《淮军》在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播出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广大电视观众纷纷反映,该节目集真实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给人留下了想象、回味、反思的无穷空间,具有滦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

沿江近海的安徽,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都异常丰厚,这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不竭之源。作为一个有影响力、有责任心的电视媒体,我们今后还将不断地为观众奉献出一部部电视精品力作。

是为序。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广电局局长

后记

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淮军》首播前夕,我与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副总监、诗人侯卫东先生以及我的同事、作家陈家桥先生花了大半天时间,苦思冥想,写出了下面的这段宣传词:

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

一支从安徽走出的地方武装,在腥风血雨中登上历史舞台……

开一时之风气,洋务自强,举步维艰;

御海外之强敌,烽烟四起,干戈寥落。

置身“千年未有之变局”,荣辱兴衰四十年。

是非曲直,盖棺难定;一声叹息,岂止在疆场?

非常感谢侯、陈二位先生的鼎力相助,应该说,这段宣传词比较准确地浓缩了淮军40年的兴衰历程。

纪录片《淮军》是一项内容庞杂、头绪万千的高难度电视工程,其主题的确立、结构的安排、内容的取合、人物的把握等对摄制组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自2005年6月份正式投入拍摄以来,剧组辗转奔波,历时4年,先后赴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甘肃、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韩国、越南等地实地采访,累计行程8万多公里,挖掘了一大批鲜为人知的遗迹、遗存,访问了40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清史专家,拍摄高清素材150多盘、130多个小时,同时还搜集、整理了1000多幅图片资料以及几十分钟的晚清真实影像。

纪录片《淮军》的创作汇聚了全国及我省有关方面的精兵强将:学术总顾问戴逸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新编《李鸿章全集》的主编;学术顾问翁飞是国内著名的淮军史研究专家、新编《李鸿章全集》的执行编委,学术顾问姜鸣乃国内著名的近代史学者,著有《龙旗飘扬的舰队》等专著,曾为中央电视台策划过《北洋水师》、《留美幼童》等大型电视纪录片;总撰稿季宇是安徽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清明》杂志主编。此外,电影“金鸡”奖获得者、安徽籍年轻的音乐人舒楠为该片创作了主题音乐,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还专门演唱了主题歌。

大型电视纪录片《淮军》于2008年l 1月21日起在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率先推出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好评,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随后向安徽电视台购买了节目的播映权,并于2009年1月14日至23日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进行了展播;2009年2月25日起,《淮军》又在安徽卫视晚间11时18分进行了重播,央视一套、四套也在此间进行了重播;2009年底,《淮军》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评为2008~2009年度中国电视“十优”纪录片;自2010年2月1日开始,《淮军》又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中隆重播出。

很多研究者和观众在观看《淮军》后都认为,这部纪录片集真实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做到了历史的严肃性与观众的兴趣点地完美结合”、“在节目的原创性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既让广大电视观众了解到一段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历史,又对警世并激励后人、扩大安徽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的影响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值此《淮军》一书面世之际,我谨代表剧组对所有关心、帮助过《淮军》项目的各界人士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大型电视纪录片《淮军》总编导叶海鹰

2010年8月于合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淮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宇//叶海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36959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5.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