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屋顶上的河流(散文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傅菲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也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共11万字,只有《夕阳下的草甸》是2002年以前写的,其余的都是近年的作品。收录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饶北河系列,一类是城镇系列,以饶北河系列为主,以示对故园的敬意。他的散文写作是真正的才华的写作,生活与文字的关系在他的散文里细心的人悟得出。不仅仅是诗意的发现,更多的是一个人对于世界对于生活对于自我的文字观照。

该文集入选“21世纪中华文学之星·2006散文卷”(作家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傅菲追问个体生存和生命,大胆袒露灵魂,敢于展示带血丝的场景和形而下的种种样相,他的散文具有“个人化写作”的特质,创作个性突兀。

傅菲的散文一类是以乡村短章为主的抒情散文,一类是把小说、戏剧甚至新闻的笔法融为一炉的叙事散文,二者“殊途同归”,都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也是作者个人的精神史、生活史、和成长史。

目录

总序:为你出版“第一本书”

序:散文的创新与坚守 

你的身体是时间的容器

烈焰的遗迹

米 语

后山:颜色与记忆的试验场

露水里的村庄

是什么潜伏在我们的胸腔

油漆桶里的落日时分

有一种生活让我悲伤

望乡人的乌托邦

一个疾病的夏天

火车,与远方有关的爬行动物

纸上的故乡

亲爱的城市

像白焰一样舞蹈

不要说,生活 

火车多重奏

液态的山冈

让我们在拥抱中回忆

秋阳下的草甸

水波一样散去

后女巫时期的暗淡黄昏

是什么使我不由自主地仰望星辰

37度

尖叫的水流

塔顶上的湖泊

棉花,棉花

对 岸

暗 室

不要像我如此悬浮

一条没有归宿的河流

草叶上的雪

泥:另一种形式的生活史

青涩之城

务虚者的饶北河

胎记和釉色

试读章节

像白焰一样舞蹈

到瓢里山,已是傍晚,雪花铺在草坪上,一片银白。瓢里山,一个漂浮在水上的名字,一座开启着候鸟天堂的内湖小岛,它就像悬挂在鄱阳湖白沙洲上的一个巨大鸟巢。向导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胡茬细密,个儿小但结实,脸色因为酒的缘故而显得酡红。岛上没有酒店,向导把我送到他的一个叫鲅鱼的朋友家夜宿。向导说,鲅鱼以前在城里工作,现在靠养鱼为生,在岛上已经十多年了。鲅鱼的房子是用鹅卵石砌的。房顶用密密匝匝的芦苇盖实,屋后的小院通往一片开阔的鱼塘。

向导是个寡言的人,在去鲅鱼家的路上,还是给我们说了许多有关候鸟的故事。他把我当作观鸟的旅客。也许他是从我不断发出啊啊啊的感叹词。从我惊喜诧异的脸色,从我追踪候鸟飞翔的眼神,一一捕捉到的。只有初到小岛,初见候鸟群飞的人,才会像我这样手舞足蹈。而向导不知情的是,我是想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小住两天,以逃脱城市的嘈杂。是的,我是个热爱城市生活的人,尤其我居住的小城,信江穿城而过,山冈葳蕤,但我还是像患了周期性烦躁症一样,不去乡间走走,人很容易暴躁——我不知道城市生活缺少了什么,或者说,心灵的内环境需要一种什么东西来填充。今年2月,我正处于这种焦灼的状态,一场雪意外地到来,给了我去鄱阳湖的理由——去看一场湖光雪景,群鸟歌舞。

被南宋饶州知府范仲淹誉为“小南海”的瓢里山,屋舍稀落,掩映在“白”树丛中。树是槐树和香樟,高大,浓密,从视野里喷涌而出,披戴雪花编织的帽子,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片在银色湖面上游弋的船帆。白鹭,天鹅,鹳,鹤,不时地惊飞,俯冲低空,与茫茫灰白色的天空、白皑皑的草地融为一体。鲅鱼的房子显得有点突兀和古朴。鲅鱼对我意外的造访,很是兴奋,说:“僻壤之地,喝点酒驱驱寒吧。”鲅鱼的房子不大,有四个房间,我们喝酒的厅堂摆了三只塑料桶,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壁上悬着一个马灯和一个可以戴在头上的矿灯。塑料桶里分别放着田螺、泥鳅和小鱼。鲅鱼说,这些是给客人吃的。西房是卧室,有一个书橱,满满地排列着有关鸟类的书,还有一个药橱,放着药瓶和纱布。

鲅鱼四十五六岁,戴一副黑边眼镜,土墩一样厚实,皮肤黝黑,手指短而粗,他一边喝酒一边说起他自己的事。他原来在城里的一个文化单位上班,经常陪一些摄影家到瓢里山采风,有一年冬,他听说一个年轻人为了抓猎鸟的人,在草地上守候了三夜,在抓人时被盗贼用猎枪打死,身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硝孔。之后,鲅鱼选择了这里,在年轻人当年蒙难的地方,盖了这片陋舍,辞了职,与鸟为邻,与湖为伴。他的家人都留在了城里。湖边的夜晚,犹如糨糊,浓稠,黏湿。呼啦啦的风扑打着门窗,窗外银白蒙蒙,那是寂静和落寞的颜色。东边的房子里传来嘎嘎嘎的鸟叫声,鲅鱼说,那是鹳饿了。鲅鱼提着鱼桶,往东房走去。我也跟着去。东房铺了一张床,床上有四只鸟,鸟的身上穿着旧衣服缝制的小袄,样子有点滑稽。鲅鱼说,这几只鸟都是受伤的,怕冷。他又说:“不同的鸟叫声不同,体形和颜色也不同。天鹅形状似鹅,呃呃呃地叫,像妇女练歌,体形较大,全身白色,上嘴分黄色和黑色两部分,脚和尾都短,脚黑色,有蹼。白鹭羽毛白色,啊啊啊,叫声里透露出一种孤独,腿很长。鹳嘴长而直,羽毛灰色或白色或黑色。鹤头小颈长,叫声尖细,嗨嗨嗨,羽毛灰色或白色。”

这四只鸟,像四个失群离家的小孩,一看见鲅鱼,就像见了双亲,格外亲热——伸长脖子,张开细长的嘴。一阵欢叫。我辨认得出,这是三只鹳和一只白鹤。我想,它们就是鲅鱼的客人吧。鲅鱼把小鱼一条条地送到客人的嘴里,脸上游弋着捉摸不定的微笑。他一边喂食一边抚摸这些客人的脖颈。鲅鱼说,这四只鸟已经养了一个多月,伤口愈合了,但体质还没恢复,等过了雪季,阳春通暖,它们就可以回归自然,回到它们的另一个故乡。他的声调是散淡的,夹裹着幸福的忧伤。  这个夜晚注定是漫长的——不是因为雪夜的惆怅和荒野的孤寂,而是我看到了一个人生的长度,这个长度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夜晚组成的。我甚至想象不出,候鸟迁徙到西太平洋的时候,他是怎样生活的。他会不会一边割草养鱼,一边默念着时光,等待候鸟的来临?瓢里山的等待一年比一年荒老,这样的荒老是一种坚韧,也是一种信仰。我反复咀嚼鲅鱼说的一件事:2000年冬,鲅鱼救护了一只丹顶鹤,养了两个多月,日夜看护,到迁徙时放飞了,第二年10月,这只丹顶鹤早早地来了,整天在院子里走来走去,鲅鱼一看到它,紧紧地把它抱在怀里。以后每年,它都在鲅鱼家度过一个肥美的冬季,而去年,它再也没来,使鲅鱼失魂落魄,为此还喝闷酒醉过两次。

第二天早晨,太阳彤红地升起,浑圆,壮阔,映衬着无边的雪光,鸟群遮蔽了天空,鄱阳湖的涛声远远传来,依然令人惊骇。鸟声此起彼伏,像音乐的海洋。我想起泰戈尔老人的话:上岸之前,我们是陌生人;来到你的岸上,我是你的宾客;离开你的岸,我们是朋友。

那一只只鸟,就像一团团白色的火焰,在燃烧。天空布满了鸟的道路,大地上也一样。

2005年6月24日

P103-106

序言

散文的创新与坚守

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度评选中,江西青年作家范晓波和傅菲的散文集同时入选。这对江西文艺界特别是散文创作来说,是一件喜事,值得祝贺。编委会要我为傅菲的集子写几句话作为序。这大概是因为我是江西人,对江西文坛比较关注,对这位散文作者的创作有一些了解。正好,我也想趁此机会谈谈我对当今散文创作的一点看法,于是欣然从命。

我是在一个散文笔会上同江西一批青年散文家认识的。2005年夏天,江西省散文学会在庐山举行散文笔会和《江西日报》散文奖颁奖大会,江西散文学会会长、《江西日报》总编辑彭春兰同志邀请散文家梁衡同志和我到庐山参加笔会,并为到会作家讲课。就这样,我认识了江西散文作家傅菲。后来,傅菲寄了一些散文作品给我。接着他又寄作品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会参选,结果获得通过,他的参选作品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散文集《屋顶上的河流》。

世纪之交,文风大变,流派迭出,花样翻新。散文创作出现了新的流派,一批年轻的散文家从新的视角,用新的语言和新的写法,使散文创作从传统走向开放。他们摆脱传统散文的框架,更多地注意事件的描绘,注重过程和细节的描写,以及个人感受和内心体验的倾诉。他们在创作中,善于把对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转化成自己的心灵世界。范晓波和傅菲的散文创作,大概都属于这样的路数。他们的创作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得到老一辈散文家、评论家的认同,其源盖出于这种创新。有人把这种新散文看作是中国散文创作的一道新风景。

傅菲散文创作得到认同,大概也是如上原因。我在读傅菲的散文时注意到,他在那些并不重大的题材中,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怀,一种由朴素的爱而生发的对世界、对人生、对那些和自我有关或无关的人们的关切之情。傅菲生长在农村,熟悉底层的生活,因此,他那些散文通过对活生生的具体人物的描写,关注着底层,关注着沉默的弱势群体,关注着正在消失的乡村和挣扎在底层的不幸人生,关注着普通人身上表现出的纯真的人性和美好的品质。读者通过他的作品,可以体会到一种由爱而生的人文关怀。傅菲自己曾多次表达这样的创作理念:散文不仅是一个散文家的精神史、生活史,也是一个散文家的观察史。他正在坚持向这个方向走下去。

傅菲的散文创作出道不久,发表的数量也不算多,但势头正旺。从这本散文集所提供的文本来看,他的散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乡村短章为主的抒情散文,文字优美质朴,在对雄活场景和生命体验的描写中,充满着诗情画意;另一类是叙事散文,把小说、戏剧甚至新闻的笔法融为一炉,使用多种手法。使丰满的人物和打动人心的细节,以及起伏迭宕的情节,描绘得有声有色,显出生活的厚重。这两类散文,尽管题材不同,有写城市生活,也有写乡村生活;笔法不同,有以抒情为主,有以叙事为主,但在他的笔下,达到了“殊途同归”,都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观察,也就是他所说的“观察史”,通过散文创作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现出来。正如作家本人所说,他无意中担负了书写一个人生活史观察史的责任。

我向来信奉和坚持“文学是属于社会,属于大多数人的”这种观点。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回望。尽管文学创作属于作家个人的精神活动,但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作家永远思考着人类共同关心的永恒课题;尽管作家是站在个人具体立足的时间和空间上从事写作,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悟性,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一个能够写出传世之作的作家,还应该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努力攀登观察社会观察人生的至高点。向远方,向深处眺望,把万古流动的人生的漫漫长程,纳入到作家的文学视野之中,并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扩大与深化社会生活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思考和表达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理念,我对目前散文创新表达赞美的同时,也总觉得有一点点遗憾。有创新,还应有继承;有发展,还要有“坚守”。我感到,目前不少新进散文作家存在着某种带普遍性的缺失,那就是从他们的作品中,较少看到精神方面、理想方面的提升,或者说,比较缺乏精神力量和思想穿透力。我读了傅菲的这些作品,似乎也有同感。这可能不是傅菲个人创作中的不足,而是一种认识上的差异。

这也许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文坛创作理念上的一个“理论代沟”。我们强调创作自由,提倡学术上各抒己见。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谈点个人意见,供散文创作者参考。我感到,目前散文创新中似乎缺少一种东西,借用古代文论家刘勰的一个术语,就是缺少“风骨”。什么叫“风骨”?刘勰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文心雕龙·风骨》)刘勰所说的“风骨”,不是我们当代文论中所说的“风格”,而是指整个文章的骨骼气势,也就是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所说的“文以气为主”的意思。刘勰认为,“风”是文章六义之首,是推行风化的源泉,也是展示心灵的手段。作家在抒写感情的时候,风为先行,推敲辞句的时候,风为首要。辞离不了骨,正像人体离不了骨骼,情包含着风,有如人体包含着血气。所以作家构思为文,要保持充盈的气势。充实了内在的刚健之气,然后才有鲜明光亮的文采。我觉得,刘勰关于“风骨”的理论,对于坚守文学的基本法则,发展散文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当前散文创作要得到更大的发展,似乎需要弘扬这样一些理念。

一、提倡作家应更多地关注时代、关注人生。散文是一种包容量很宽泛的文学样式,题材无限广泛。作家可以选择任何事件,任何人物,任何体验,写成散文。鲁迅的《一件小事》成为传世之作;朱自清的一个《背影》可以勾起永远的怀念:一缕《荷塘月色》可以给人无限的美感。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表达某种社会理想,就不能算优秀散文了。我们回顾“五·四”以来的散文佳作,像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瞿秋白的《那个城》,冯雪峰的《简论市侩主义》,夏衍的《甲子谈鼠》,巴人的《况钟的笔》。范长江的《南京的歪风》,邓拓的《专治“健忘症”》及至新时期以来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等,都是关注时代、关注人生,针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把握有时代意义的生活形态和人们心态,表现出作家对重大社会问题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这些作品同样是感人至深的优秀的散文。我说当前散文缺乏“风骨”,就是指那些关注时代、笔锋犀利、入木三分的力作太少,而这些正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二、提倡表达真情实感,摒除矫揉伪饰之词。散文创作与其他文学样式有相同又有所不同。小说需要更多的叙事;诗歌需要更多的抒情;而散文,既可叙事,也可抒情,或者是将抒情与叙事统于一身。这就比其他文学样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无论抒情或叙事,都要表达作家的真情实感。散文的特点要表现“情”、“真”、“美”的和谐统一,叙事要真,抒情要切,文字要美。“五·四”以来,我们许多杰出作家的优秀散文,可以说达到了情真美的完美统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夜》,周作人的《故乡野菜》、《乌篷船》,许地山的《落花生》,叶圣陶的《牵牛花》,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老舍的《想北平》,冰心的《往事》,萧红的《鲁迅先生记》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往事追忆,触景生情,或者怀人忆旧,无不表现出作家的真情实感,感人至深。当然,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左”倾思潮泛滥时期,有些作家的散文作品表现出某些“左”的痕迹,记英雄模范人物也搞“三突出”,抒情则抒某种“矫情”,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作品没有长远的生命力。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真情多了,矫情少了;实感多了,伪装少了。这是我们许多散文感人之所在。

三、提倡神形兼备、情韵和谐的美文,力戒粗制滥造。散文应该是美文,而不是粗制滥造的“起居注”和流水账。我们读到“五·四”以来许多作家的优秀散文,如鲁迅的《秋夜》,周作人的《苦雨》,郭沫若的《芭蕉花》,徐志摩的《泰山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郑振铎的《蝉与纺织娘》,沈从文的《常德的船》,艾芜的《山中牧歌》等,他们充满情韵的描写与抒怀,以及美妙的文字表达,让人读来怡情悦性,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我们现在有些散文作品,或者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语境混乱,无法卒读;或者受利益的驱动,粗制滥造,草率成篇。一篇美的散文,不仅要有思想的升华,还要有语言的提炼,达到字字珠玑的美学境界,才能真正成为传世佳作。

社会变革的大潮,对人们的心理和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和茫然无措,也给文学艺术带来了某种不幸。君不见,当前粗劣的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中俊男美女的所谓“时尚现象”在一片虚假的喝采声中,也正在与人民群众“疏离”,追问之声不绝于耳。不要小看广大群众的“微词”。人们从一些时尚文艺中得不到鼓舞,得不到精神力量,就会转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怀旧情绪”。因为回望文学的出发地,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找到了思想,找到了理想,找到了美。所以我在赞美散文创新的同时,又对散文的“坚守”说了那么多可能并不“时尚”的话。因为我相信,艺术是以美为标准,而不是以“时尚”为标准的。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一个青年作者走向真正“文学殿堂”的第一个台阶。十多年来,经过“丛书”扶植的近百位又学新人,其中大部分已经或正在成为当今中国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主力军和新力军。江西的范晓波和傅菲也正在向这个行列走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期望他们在明日的文学星空中,真正成为耀眼的明星。

2006年5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屋顶上的河流(散文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9582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