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有时会飞到我们的世界来,好比说是英国伦敦的达令家,他常常躲在二楼的儿童卧室里,偷听温迪的妈妈给三个孩子听说床边故事。一天晚上彼得潘飞走时,影子不小心给关在卧室里,被达令太太捡到收在抽屉里。彼得潘为了取回影子,潜回卧室,被温迪撞见,在一番对话后,温迪和弟弟约翰、麦可便跟着彼得潘飞到永无岛,展开一连串惊奇的冒险……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通过奇妙的永无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只有一个孩子例外……”这是《彼得·潘》开篇的话。詹姆斯·巴里编著的《彼得·潘》是一部充满想象与冒险的经典儿童故事。彼得·潘是个淘气、会飞翔、勇敢还有些傲气的小男孩,他与一群孩子在永无岛里见到了各种人物和动物:美丽的仙女、英勇的印第安人、阴险毒辣的海盗船长……
彼得·潘带领着孩子们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冒险,与船长胡克展开殊死决斗。梦幻岛上的孩子们渴望得到母爱,跟着温迪回了家。而彼得拒绝长大,独自回了梦幻岛,并和温迪的后代继续这个美丽的童话。
现在,彼得·潘成了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已经习惯用他来比喻那些不愿长大的孩子了。然而,不愿意长大的不是孩子。J.R.R.托尔金就反对这种说法:“孩子是想长大的,并不想成为彼得·潘那样的人。”没错,不愿意长大、想留住永恒童年的,其实是我们大人,是我们每一个大人的梦想。
1 彼得·潘闯了进来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所有的孩子很快都知道他们将要长大成人,温迪是这样知道的:她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在花园里玩,摘了一朵花,拿在手里,朝妈妈跑去。我琢磨,她那个小样儿一定是怪讨人喜欢的,因为,达林太太把手按着胸口,大声说:“要是你老是这么大该多好啊!”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可是,打那以后,温迪就明白了,她终归是要长大的。人一过两岁就总会知道这一点的。两岁,是个结束,也是个起点。
当然啰,他们是住在门牌十四号的那所宅子里,在温迪来到世上以前,妈妈自然是家中的主要人物。她是个招人喜欢的太太,一脑子的幻想,还有一张甜甜的、喜欢逗弄人的嘴。她那爱幻想的脑子,就像从神奇的东方来的那些小盒子,一个套一个,不管你打开了多少,里面总还藏着一个。她那张甜甜的、逗弄人的嘴,老是挂着一个温迪得不到的吻,可那吻明明就在那儿,就在右边的嘴角上挂着。
达林先生是这样赢得他太太的:她还是个女孩的时候,周围有好些男孩,他们长成大人以后,忽然一齐发现他们爱上了她,于是他们都跑着拥进她家,向她求婚;只有达林先生的做法不同,他雇了一辆马车,抢在他们前头来到她家里,于是就赢得了她。达林先生得到了她的一切,只是没有得到她那些小盒子最里面的一只和那个吻。那只小盒子他从来也不知道,那个吻他渐渐地也不再想去求得了。温迪心想,兴许拿破仑能得到那个吻,不过据我估摸,拿破仑必定试图求吻来着,可是过后却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
达林先生时常向温迪夸口说,她妈妈不光爱他,而且敬重他。他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人,懂得股票和红利什么的。当然啦,这些事谁也搞不清,可达林先生像是挺懂行的,他老是说,股票上涨了,红利下跌了。他说得那么头头是道,好像随便哪个女人都得佩服他。
达林太太结婚时,穿一身雪白的嫁衣。起初,她把家用账目记得一丝不苟,甚至很开心,像玩游戏一样,连一个小菜芽都不漏记。可是渐渐地,整个整个的大菜花都漏掉了,账本上开始出现一些没有面孔的小娃娃的图像。在她应该记账的地方,她画上了这些小娃娃。她估摸他们要来了。
第一个来的是温迪,接着是约翰,随后是迈克尔。
温迪出生后一两个星期,父母亲都还不知道能不能养活她,因为又添了一张吃饭的嘴。达林先生有了温迪自然是非常得意,可他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他坐在达林太太的床沿上,握着她的手一笔一笔给她算开销账。达林太太带着央告的神情望着他。她想,不管怎么着也得冒一冒风险,可达林先生的做法不是这样的。他的做法是拿来一支铅笔一张纸算账。要是达林太太提意见搅乱了他,他又得从头算起。 “好了,别插嘴了,”他央求说,“我这儿有一镑十七先令,在办公室还有两先令六便士;办公室的咖啡我可以取消,就算省下十先令吧,就有两镑九先令六便士。加上你的十八先令三便士,合计三镑九先令七便士,我的存折上还有五镑,总共八镑九先令七便士——是谁在那儿动?——八——九——七,小数点进位七——别说话,我亲爱的——还有你借给找上门来的那个人的一镑钱——安静点,乖乖——小数点进位,乖乖——瞧,到底让你给搅乱了——我刚才是说九——九——七来着?对了,我说的是九——九——七;问题是,我们靠这个九——九——七,能不能试试看对付它一年?”
“我们当然能,乔治。”达林太太嚷道。她当然是偏袒温迪的,可达林先生是两人中更有能耐的一个。
“别忘了腮腺炎,”达林先生几乎带点威胁地警告她,接着又算下去,“腮腺炎我算它一镑,不过我敢说,更大的可能要花三十先令——别说话——麻疹一镑五先令,风疹半个几尼,加起来是两镑十五先令六便士——别摇手——百日咳,算十五先令。”他继续算下去,每次算出的结果都不一样。不过最后温迪总算熬了过来,腮腺炎减到了十二先令六便士,两种麻疹并作一次处理。
约翰生下时,也遇到同样的风波,迈克尔遇到的险情更大。不过他们两个到底都还是留下来养活了,不久你就会看见姐弟三个排成一行,由保姆陪伴着,到福尔萨姆小姐的幼儿园上学去了。
P1-4
彭懿
今天,即使是一个从未读过《彼得·潘》这部童话的大人,只要一听到别人说起那个“拒绝长大的男孩”,就知道说的是彼得·潘。
彼得·潘——一个永远的少年,已经是一个走进世界千家万户的经典形象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或许是因为彼得·潘太出名了,甚至连心理学家都借用他的名字创造了一个心理学名词:彼得·潘综合征(Peter Parisyndrorne)。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凯利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彼得·潘综合征:不曾长大的男人》,用来描述一个“拒绝长大,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的不成熟的成人群体。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只有一个孩子例外……”这是《彼得·潘》开篇的第一句话。这个例外,说的就是彼得·潘。彼得·潘确实是一个例外,不然, 《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就不会说“彼得·潘这个人物给英语世界的神话体系中增添了一个新角色”了。
那么,他究竟例外在哪里呢?
例外之一,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是个叛逆儿,他“天真”,却不“无邪”,他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任性,自私,骄傲,没有责任心和残酷(当他发现永无岛的孩子要长大时,就把他们饿瘦,直到饿死)。
例外之二,他身上有死亡的影子。当温迪的母亲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首先想起来的彼得·潘,就是“孩子们死了,在黄泉路上,他陪着他们走一段,免得他们害怕”。他穿的衣裳,也是用象征死亡的枯树叶做的。再有,就是当他站在一块岩石上,即将被湖水淹没时,他竞面带微笑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去死也是一次极大的冒险。”
例外之三,当然就是拒绝长大了。拒绝长大,就是拒绝长成一个大人。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彼得·潘自己是怎么表述的吧,在这部童话里,他先后两次愤怒地发出了“拒绝长大”的宣言——第一次,是在他率领温迪他们出逃之前,在温迪家里,他愤怒地说:“我不想长大,我想永远当个小男孩,永远玩。”第二次,是在永无岛,当温迪要率领孩子们飞回家时,他再次愤怒地说:“我只想永远当个小男孩,永远玩。”他为什么不愿长大呢?理由之一,是可以永远地玩下去。玩,是童年最大的快乐了,被比喻为童年象征的彼得·潘,在故事里玩得痛快极了,他会飞翔,和人鱼是好朋友,杀海盗,永远不用回家……不过,彼得·潘拒绝长大,并不像有人解释的那样,是为了可以永远地玩下去,没那么快乐,不然他说到我不想长大时怎么会无比愤怒。事实上,最大的一个理由是他不相信大人,憎恨大人,就因为害怕长成一个大人,所以他才逃到了永无岛。
……
关于它的描写,凯伦·科茨才会在《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一书中说是“无意识文学中最成功的描写之一”。
最后我们要问的是,彼得·潘真的快乐吗?他自己的回答是快乐。当胡克船长在最后的决斗时问他:“潘,你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是少年,我是快乐,我是刚出壳的小鸟。”可他说得不对,他是一个快乐少年的同时,更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他不知道什么是母亲的吻,他憎恨母亲,却又渴望拥有一个母亲。当故事的结尾,温迪他们扑进母亲的怀抱里时,书里这样写道:“没人看到这个场面,只有一个陌生的男孩,从窗外向里张望。他有数不清的快乐,那是其他孩子永远也得不到的。但是他透过窗户看到的那种快乐,却是他永远也得不到。”于是我们知道,他一点都不快乐,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现在,彼得·潘成了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已经习惯用他来比喻那些不愿长大的孩子了。然而,不愿意长大的不是孩子。J.R.R.托尔金就反对这种说法:“孩子是想长大的,并不想成为彼得·潘那样的人。”没错,不愿意长大、想留住永恒童年的,其实是我们大人,是我们每一个大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