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册府文津——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全书是一本研究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学术专著,涉及私家藏书的类型、社会政治环境对藏书的影响、学术文化风尚与典籍传藏的相互作用、出于文化认同的藏书心态等方面,介绍了古代私家藏书的措理之术以及藏书楼、藏书印等文化现象,记录了几位有名的藏书家收书、藏书、爱书、护书的动人事迹,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的社会贡献。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是一种内蕴极其丰富的文化现象,有两个重要的文化贡献:一是很多藏书家都利用自己的藏书来刻书印书,增加了图书的流传,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孤本和珍稀本,保存和传播了文化遗产;二是在藏书整理的过程中,形成一门特殊学科叫古文献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 目录 前言 一、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 二、古代私家藏书的措理之术 三、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意蕴 第一章古代私家藏书的类型 一、收藏为著述的藏书类型 二、收藏为校勘的藏书类型 三、收藏为博采的藏书类型 四、收藏为贩贾的藏书类型 第二章社会政治环境与藏书盛衰 一、政治昌明促进藏书兴盛 二、战争兵燹导致藏书焚毁 三、政治严酷引发藏书禁毁 第三章学术文化风尚与典籍传藏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藏书初兴 二、明代市民文化影响下的藏书倾向 三、清代朴学考据与藏书风气 第四章文化情结与藏书心态 一、文化认同的心理 二、以读书为乐的意识 三、“遗金满籝,不如一经”的心态 四、藏书私密、祈求永保的心态 五、藏书公开的心态 六、其他一些藏书心态 第五章古代私家藏书措理之术 一、古籍受损的主要自然危害 二、古代私家藏书的古籍保护 三、余论 第六章藏书楼:册府的构建与命名 一、藏书楼的实构与虚拟 二、藏书楼的命名 第七章藏书章:一方自我的天地 一、以印主名号入印 二、以印主里爵入印 三、以鉴赏标志入印 四、以箴言警句入印 五、以杂记内容入印 第八章宋代私家藏书的发展 一、宋代私家藏书的聚散 二、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 第九章元代私家藏书的渐进 一、元代私家藏书概况 二、元代私家藏书的特点 三、元代私家藏书的贡献 第十章清代私家藏书文化习俗 第十一章黄丕烈对古籍的收藏与整理 一、藏书:保存遗产发挥学术作用 二、校勘:剔除谬误以求古籍之真 三、编目、题跋:鉴定版本追述授受源流 第十二章丁日昌与持静斋藏书 一、丁日昌的藏书 二、持静斋藏书目录的学术价值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册府文津——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周少川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512004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5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114000 |
| 出版时间 | 2019-12-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19-12-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258.8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