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西方目光下(精)/译文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西方目光下》初版于1911年,是约瑟夫·康拉德继《黑暗的心》(1899)、《诺斯托罗莫》(1904)、《密探》(1907)之后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政治小说杰作。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沙皇俄国,情节聚焦于一个小人物如何沦为残酷专制铁钳的牺牲品。在全书首页,康拉德开宗明义地点出此人是“伊希多的西里尔之子——基洛?希多洛维奇?拉祖莫夫”。拉祖莫夫是个私生子,生母是大司祭之女,早已亡故,生父是赫赫有名的K亲王。尽管拉祖莫夫一表人才,举止得体,天资聪颖,但K亲王却无力为自己当初这段风流韵事结下的苦果买单。所以拉祖莫夫活在世上其实与孤儿无异,或者如他自己所言,是伟大的俄罗斯一位不幸的孩子。作为一部政治小说,本书也顺理成章衍变成了作为母体的俄罗斯吞噬自己孩子的一个黑暗故事。

内容推荐

约瑟夫·康拉德著的《在西方目光下》被英美学术界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姐妹篇。

《在西方目光下》主人公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学的高材生,厌恶革命。他的同学霍尔丁暗杀政府官员后来到他的住处藏身,可是他害怕受到牵连,告发了霍尔丁,导致后者被政府处死。但是拉祖莫夫并没有因为告密而重新过上期冀的书斋生活,反而受到政府情报机构的胁迫,被派往瑞士日内瓦刺探俄国流亡革命者的情报。在日内瓦,拉祖莫夫巧遇霍尔丁的母亲和妹妹。在霍尔丁妹妹向其吐露爱意时,拉祖莫夫因不堪良心的折磨而全盘说出真相,因而遭到革命者的报复,被殴打致聋,最终在俄国偏远地区的乡村和一个女仆度过余生。

目录

作者札记

正文

试读章节

首先我想声明的是,下面这个人物——根据俄国习俗,他自称是伊希多的西里尔之子伊西多尔·基洛·希多洛维奇·拉祖莫夫——非我杜撰。我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达力,能下笔为读者凭空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

就算我曾经确实具有那些能力,它们也早早湮没在一片词语的荒野中。众所周知,词语是现实的大敌。我做语言教师这行已经很多年了。这种职业最终会扼杀掉普通人身上多多少少天生具有的那么点想象力、观察力和洞察力。对于一个语言教师来说,当今的时代就是词语的世界,而人类仅仅是比鹦鹉高明不了多少的会说话的动物。

既然情况是这样,我也就无法通过洞察力来判断或猜测拉祖莫夫先生的实际情况,更无法通过想象来了解他。甚至我连杜撰一些关于他生平的干巴巴的事迹的本事也没有。但我想,就算我在这里不做这番说明,本书的读者也将发现故事里的某些纪实痕迹。一点没错。这本书是以真实材料为基础的;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利用我的俄文知识,也只要这点知识就够了。当然这部文稿在性质上既有点像日志和日记,但又并不严格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如里面大部分内容条目虽然都标注着日期,却并非逐天写就。有些条目的时间跨度长达数月,篇幅也有几十页。本书靠前的部分是用记叙的形式回忆了大约发生在一年前的一起事件。

我必须得说,我在日内瓦已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城市有整整一个区,因为有大量俄国人住在那里,而被称作“小俄罗斯”。那时我在“小俄罗斯”交游颇广。但说真心话,我并不了解俄国人的性格。他们的观点不合逻辑,他们妄下结论,他们的例外情况反复发生。这些对于一个学过很多语法的学生来说倒还不算困难,但麻烦的是还有其他事,某些性格特质——这牵涉到很多微妙的差别,实在超过了教授们的知识范围。真正令一个语言教师惊讶的是俄国人对词语异乎寻常的热爱。他们汇集词语,珍视词语,但并不将其藏诸于心;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乐意整小时、整晚地将词语倾倒出来,津津有味又滔滔不绝,有时表达起来还十分灵巧,就像训练有素的鹦鹉,让人不由怀疑,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他们说起话来热情洋溢,慷慨大方,早已不是普通的多嘴饶舌了,也不能归为口才出众……抱歉说了这么多题外话。

现在探究当初拉祖莫夫先生为什么留下这份文稿显得有点无聊。很难想象他当初写这些是希望日后有人读到。人性中的某种神秘冲动在这里起了作用。我们不提塞缪尔‘皮普斯,他用日记的方式推开了一扇永恒之门。世间各色人等,罪犯、圣徒、哲人、少女、政客甚至傻子,都喜欢写点袒露心迹的东西,出于虚荣,毫无疑问,但也有些更为复杂的原因。那就是文字本身具有神奇的抚慰作用,因此许多人用写作来和自我进行交流。因为我自己性格沉静,所以我总觉得人们都想追求某种方式的平静,或仅仅是平静的零星踪迹。当然现如今人们总是叫嚣着要追求宁静。而基洛‘希多洛维奇·拉祖莫夫希望在写作中获得哪种宁静,我也无从知晓。

反正情况就是他已经写出来了。

拉祖莫夫先生是个个子高挑、身材匀称的年轻人,作为一个来自俄罗斯中部省份的人,他的皮肤显得异常黝黑。他……

P1-3

序言

《在西方目光下》中文版导读

作者理查德·拉佩尔

(美国查普曼大学英文系教授)

赵挺译

《注西方目光下》初版于1911年,是康拉德继((黑暗的心》(1899)、《诺斯托罗莫》(1904)、《密探》(1907)之后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政治小说杰作。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沙皇俄国,情节聚焦于一个小人物如何沦为残酷专制铁钳的牺牲品。在全书首页,康拉德开宗明义地点出此人是‘伊希多的西里尔之子——基洛·希多洛维奇·拉祖莫夫”。拉祖莫夫是个私生子,生母是大祭司之女,早已亡故,生父是赫赫有名的K亲王。尽管拉祖莫夫一表人才,举止得体,天资聪颖,但K亲王却无力为自己当初这段风流韵事结下的苦果买单。所以拉祖莫夫活在世上其实与孤儿无异,或者如他自己所言,是伟大的俄罗斯一位不幸的孩子。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在西方目光下》也顺理成章衍变成了作为母体的俄罗斯吞噬自己孩子的一个黑暗故事。

在康拉德笔下,沙俄政府是通过一系列残忍疯狂的无赖形象展现出来的,这些人醉心于扼杀一切异议人士。被霍尔丁暗杀的P先生就是这类人的代表。P先生是“手握重权的国务大臣,当年曾担任臭名卓著的镇压委员会主席。各类报章对此人鼓噪甚多。据称他性格疯狂,鸡胸,身着金边制服,一张脸像烤焦的羊皮纸,戴着一副眼镜,目光呆滞,皮包骨的颈前挂着圣普罗科匹厄斯会的十字架。……他为国效力使用的方式就是囚禁、流放、绞杀。他做这些事时,不论男女老少,一视同仁,不遗余力,不知疲倦。他对专制原则迷信膜拜,一心一意要把公共机构中与自由沾边的任何东西斩尽杀绝。对正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进行无情镇压,不由使人觉得他志在毁灭自由本身的希望”。而后来抓获霍尔丁为P先生复仇的T将军,在小说中一再被渲染为“手段残忍”、“面目狰狞”。他将抓获、审讯、拷打霍尔丁视为一桩赏心悦事,“我们想要鸟儿活着。如果在处置他之前不能让他唱唱歌那就太糟了”。

最能体现出沙皇政府残暴的要数尼基塔,绰号“内卡塔”(拉丁文意为“杀手”)。他表面上为革命派效力,但其实和拉祖莫夫一样,是双重间谍。与拉祖莫夫不同的是,他阿波罗本人四年后也染上同样疾病去世。十一岁的康拉德走在父亲送葬队伍的前列。康拉德善良的舅舅塔迪斯‘波博罗斯基承担起抚养他的义务,在经济上资助他,给他亲人的温暖,直到自己1894年去世为止。但波博罗斯基舅舅讲究实际,在政治上相对保守,认为康拉德父亲从事的争取波兰民族独立的运动是堂吉诃德式的胡闹,反而招致自己和妹妹丧命。因此少年康拉德成长在两个世界里,一个要求他投入到不切实际、徒劳无功的反抗中,另一个则要他委曲求全,随遇而安。深陷这对矛盾中的康拉德最后选择前往马赛,成为一名水手,远离位于内陆的祖国波兰。这种选择似乎合情合理。但康拉德心中有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他主动选择背井离乡是否意味着一种背叛,背叛父辈的信仰。因此《在西方目光下》的写作,包括书中涉及的将他双亲迫害致死的专制力量,背叛、疏离、流亡等主题,以及痛苦分裂的心理描写,对于作家康拉德来说无一不是折磨,令他近乎疯狂。

将《在西方目光下》这部小说翻译成一种“东方的”语言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一种翻译。小说中的叙述者尝试把东方世界里发生的种种事件‘翻译”给西方世界的读者听,并且在书中一再坦言这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因为西方人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东方。他将拉祖莫夫的日记从俄语译为英语,竭尽所能地翻译那些自己不可能搞懂的事情。

小说中的人物,从霍尔丁开始,接二连三地闯入拉祖莫夫的生活,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解他,或者也可以说是“误译”他,而拉祖莫夫也同样在误读、误译他人。这样一个世晃很难用任何语言来翻译,正如小说开头老语言教师所言,“词语是现实的大敌”。

因此《在西方目光下》可以被看成是康拉德的“镜厅”

 (Hall of Mirrors),从中折射出翻译与误译——先是拉祖莫夫将自己的经历录成俄语写的日记,然后再由老语言教师这名叙述者将这部支离破碎、令人费解且很主观的手稿翻译成一个相对连贯的生平自述。最后我们读者是通过叙述者局限的,且时而愤怒、时而困惑、时而不乏偏见的视角才看到拉祖莫夫的种种抉择,他的喜怒哀乐和最终具有讽刺意味的救赎。读者第一遍阅读这部小说时也许像叙述者所言,会迷失在“语言的荒野”。但《在西方目光下》作为一部政治小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汇聚了专制、民主等诸多元素供分析讨论,并最终发现它们都不足以惩恶扬善。同时这部小说也十分精彩地剖析了一个本性优良而独特的个体在专制灭顶的重压下如何残酷地追求自我。小说同时也反映了作家康拉德在内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如何将来自过去的悲伤痛苦作为写作素材进行裁剪创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目光下》归根结底是一部关于爱的小说,讲述一个误人歧途的年轻人通过爱完成了自我救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西方目光下(精)/译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赵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64136
开本 32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4029469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3
135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