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树一菩提
内容
试读章节

??知足知不足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寻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先讲知足知不足。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枚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的。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古代希腊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有为有不为

??“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繁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P29-32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唯一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享年98岁。
书评(媒体评论)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1903.3.20-2002.1.10)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节选自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的颁奖词
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
——温家宝总理写给季羡林94岁诞辰的贺信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我自己是喜欢而且习惯于讲点实话的人。讲别人,讲自己,我都希望能够讲得实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我所不敢取。
——季羡林《病榻杂记》
目录

第一辑:我这一辈子

?九十五岁初度

?我写我

?辞“国宝”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傻瓜

?谈老

?我的处女作

?赞“代沟”

?谈孝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邻人

?日本人之心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回忆

?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

?一条老狗

?三个小女孩

?两个小孩子

?枸杞树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山中逸趣

?衣着的款式

第二辑:难得糊涂

?老马识途

?我害怕“天才”

?目中无人

?难得糊涂

?论压力

?成功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漫谈撒谎

?我们面对的现实

?毁誉

?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做人与处世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论朋友

?论正义

?大放光明

?清官更要兼听

?三思而行

?世态炎凉

?趋炎附势

?送礼

内容推荐

??难得糊涂。

??三思而行。

??三论人生。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大师的悟性与体会,长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自然,朴素。

??《一树一菩提》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修养与道德的文章,共分两辑:第一辑,我这一辈子;第二辑,难得糊涂。

编辑推荐

??国学风骨、传世经典季羡林系列!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五周年权威纪念选本!宁静淡泊,朴素优雅,珍藏典范!

??《一树一菩提》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修养与道德的文章。笔下道德文章,大师的悟性与体会,长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自然,朴素,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树一菩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72987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201421049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