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戴高乐到萨科齐(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遥远法兰西的零距离介绍,对中法伙伴关系与时俱进的全方位解析。书中内容包括:初识法兰西;战斗洗礼;曲折的巴黎中意建交谈判;恢复高层交往,实现关系正常化;迈向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难忘法兰西等。

内容推荐

本书让你感受中法建交,参与巴黎中意建交谈判,见证中法关系从深陷低谷到峰回路转;与法兰西领袖戴高乐、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的零距离接触或特殊交往……作为亲历者,作者穿越四十余年时空,在笔端重现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

目录

序 

初识法兰西

不在法国,胜在法国 / 感受中法建交 / 外交见习 / 两种不同文

化的碰撞/

战斗洗礼

前辈的外交大家风范/ 亲睹戴高乐风采/ “经风雨,见世面” /

目击戴高乐下台 / 历史的缺失/

曲折的巴黎中意建交谈判

谈判前的摸底 / 初次交锋 / 进两步退一步 / 觥筹交错间的交

锋/ 努力加外力,谈判获成功 /

集中精力研究法国

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 与蓬皮杜总统的零距离接触/ 不同寻常

的国事访问 / 壮志未酬身先亡 / 继承夫志,发展友谊 / 争夺总

统宝座,吉斯卡尔·德斯坦入主爱丽舍宫 / 邓小平访问法国 / 陪同

巴尔总理访华/姗姗来迟的总统访问/

改朝换代,左翼能上台吗?

当选总统之争/从坚决反对戴高乐主义到完全继承戴高乐衣钵/ 密

特朗的中国情结 / 调整对华政策,密特朗以总统身份第三次访华 /

又见密特朗 /

出使法兰西,受命于危难之中

中法关系走向低潮 / 深陷低谷/ 峰回路转 /

恢复高层交往,实现关系正常化

政治性造访/破冰之旅/

迈向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传统右翼再次一统天下/蓬皮杜式的新戴高乐主义/在全球化中的

法国内外政策/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前奏——李鹏访法/ 建立全面

伙伴关系的风雨历程与希拉克总统的中国之行 /

充实中法关系内涵,突出战略性质

温家宝访法,把两国农业合作推向新阶段 / 法国葡萄酒产业与酒文

化/充实全面伙伴关系,第一位法国社会党政府总理访华/

难忘法兰西

申奥受挫与建交谈判成功 / 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差一点与昆明擦肩

而过 /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科西嘉岛之行与岭澳核电站建

设/ 你是蔡和森的后代吗? / 我所认识的潘玉良 / 电视剧《走

出凯旋门》的幕后故事 / 前所未有的晚宴/ 再见,法兰西! /

法兰西的新机遇

我为何同法国新总统曾有如此多的接触 / 萨科齐的中国情结 / 经历

曲折仕途后终于登上权力的顶峰/ 改革法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势在必

行/坚持谋求法国世界大国地位/

后记

试读章节

感受中法建交

对一个学习法语的人来说,当然盼望能到法国去看看。机会终于来到了,1963年12月,石油部办公厅唐克主任率领的石油技术考察团将访问法国,我被临时从日内瓦大学抽调担任翻译。该团是应法国外贸中心的邀请,由蓬比拉贸易公司负责接待。代表团一行五六人由瑞士首都伯尔尼乘火车抵达巴黎。我们都是第一次去巴黎,当然想看看这座历史名城的名胜古迹,但由于考察任务重,很少有时间去参观游览。而对我来说更是一大挑战,因为不懂石油技术、掌握的技术词汇又少,所以工作压力一直很大。如参观某仪器时,我把“spectre”一词按法文原意翻译成“幽灵”,工程师们纠正说在技术上此同应翻译成“光谱”,这样一互动,我就完全弄懂了法方所讲的内容了。由于大家相互配合默契且法方安排周到,考察活动进行得愉快、顺利。

我国当时在法国唯一的常设机构就是新华社巴黎分社。社长杨效农同志请代表团吃饭时,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中法正就两国建交问题进行接触。他还说,从戴高乐总统的独立性格来看,很可能一下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不会像英国那样拖泥带水搞代办级外交关系。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非常兴奋,自然联想到我们在法国受到的礼遇与这个是不无关系的。

访问还未结束,突然接到我同驻瑞十大使馆的电话,要我当天就赶回瑞十接受新任务。我立即报告团长并按团长指示与法方联系,争取乘飞机回日内瓦。可惜当天飞日内瓦的航班座位已售罄,我只好下午乘火车返回伯尔尼了。

回到使馆后领导告诉我,中法正在进行建交谈判,国内决定调我和另一位同学参加建馆先遣组,去巴黎筹建我国驻法国大使馆。我随即返回日内瓦办完有关手续,于1964年1月初又来到驻瑞士使馆并被临时分配在研究室工作。从这里我开始了解到中法建交的曲折过程和两国最高领导人所做l叶J历史性决策的重大意义。

1962年3月18日法国同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埃维昂协议》,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消除了中法建交的最后一个障碍。戴高乐将军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法国的战略利益,开始采取实际行动,谋求打开对华关系。1963年10月,他派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携他的亲笔信作为特使访华,并同中方领导人商谈建交事宜。富尔是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的邀请于10月22日抵京的,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分别会见了他,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先后在北京、上海同他进行了多次会谈。会谈曾一度由于法方不愿主动先同台湾断交,甚至试探建交后在台湾保留一个低级别的法国领事官员的可能性而出现僵局。周总理表示:“中国反对两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不会改变的。”对法方想保留领事官员事,总理回答说:“这不可能。”为了给双方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周总理决定暂停会谈,安排富尔夫妇去大同和呼和浩特游览,以便研究新的对策。三天后,富尔返回北京,中方提出新的方案。经过反复商讨,周总理同富尔就三点措辞达成一致:1.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这就自动地包含着这个资格不再属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2.法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3.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撤回它驻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11月5日富尔取道仰光和新德里回国。11月22日戴高乐批准了富尔报告的结论。12月12日法方派外交部欧洲司司长雅克·德博马歇前往瑞士首都伯尔尼同中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就建交具体事宜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德博马歇按照戴高乐手谕的精神,提出把确认两国建交的方式由原来在北京商定的互换照会改为发表联合公报或各自发表内容相同的公报。12月26日,李清泉大使飞往阿尔及利亚,向正在那里访问的周总理当面请示汇报。周总理在百忙中亲自对李大使作了详尽的指示。1964年1月2日,德博马歇应约来到中国驻瑞士使馆继续与李大使会谈。在这次会谈中,我方按在北京达成的i项默契仍坚持以互换照会的方式宣布建交。德博马歇回答说,他带来的方案也是按北京会谈精神提出的,只是方式愈简单愈好。鉴于法方没有违背三项默契的原则,李大使随即表示:“如法方实质上坚持不支持制造‘两个中国’的立场,为了照顾法方的困难,我们可以同意法方提出的方式及公报措辞。但是,中国政府将对外发表自己的解释,说明同法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决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代表中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做出的。”德博马歇听后表示:“将把会谈情况报告法国政府后答复。”德博马歇还主动提出下次会谈日期。1964年1月9日,德博马歇如约来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双方经过进一步协商,就建交公报内容达成协议,并就公报发表的时间取得了一致意见。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仅有两句话的简短建交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次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以下严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协议的。按照国际惯例,承认一个国家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因此,这个国家旧的统治集团的代表不能继续被看作是这个国家的代表,同这个国家新政府的代表同时存在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际组织中。中国政府是根据这样的理解,同法国政府达成中法建交和互换大使的协议。中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任何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割裂出去或者其他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

1月31日戴高乐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承认中国,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戴高乐称赞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比有记载的历史还要悠久的文明古国”,“这个民族具有充沛的勇气和才智”,“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发奋图强”。他强调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共产党政权有效地管理几乎整个中国,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特别指出法国应“如实地承认世界”,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最后他不无幽默地预言:“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仿效法国。”

2月10日,法国政府正式通知台湾当局驻巴黎的“外交代表”:一俟北京的外交人员到达巴黎,台湾“代表机构”就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台湾当局迫于形势的压力,只有在当天宣布同法国断绝外交关系,并撤销其驻巴黎的“大使馆”。法国政府也宣布相应撤走其在台湾的机构和人员。至此中法互派大使的最后一个障碍已被消除,为筹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_丁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法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消息震动了西方和全世界,被新闻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这是中法两国最高领导人为打破美苏所把持的两极格局所采取的一项战略行动。对此,多数国家表示赞同和支持,少数国家表示反对或有保留,美国甚至向法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然而,四十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范围,至今仍在影响着国际政治和世界格局的发展。

P6-9

序言

说起法同,我曾知之甚少,更不了解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造化弄人,半个世纪前,我因偶然机会考取了北京外同语学院,并选择了法语专业,四十年的外交生涯又几乎都同法国有关,与法兰西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前后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工作了二十四年,其中任大使八年,从建馆先遣组普通职员到特命全权大使,迈过外交官级别的每一个台阶,做过政务、经贸、文化、教育、领事、办公室等部门的具体工作。我曾对采访的记者说,在大使馆里只有一件事没干过,那就是没有穿军装当武官。这些经历使我目睹了半个世纪来法国的发展轨迹和政局的变化。尤感幸运的是,有机会以不同身份同法同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从戴高乐到萨科奇的六位总统进行过零距离的接触,直接领略他们不同或相似的人格魅力,甚至成为健在的前总统和现任总统的朋友,至今保持一定的联系。我还结识了法国政界、工商界、文化科技界的许多人士,在两国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中,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勾我较好完成在法国的使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中法两国自1964年建交以来,经历了顺利发展、陷入低谷、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发展阶段。我亲身或间接感受到其中艰难的日日夜夜和最令人振奋的关键时刻。时光荏苒,中法关系已逾“不惑之年”,我作为这段跌宕起伏双边关系史的见证人,愿穿越四十余年的时空,对亲历风风雨雨中的一些重大事件作一回眸,如能有助于后来人更具体地了解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后记

在外交笔会的鼓励下,我于去年初开始撰写这本回忆录,并于年底完成;书名为《从戴高乐将军到希拉克总统》。但是,不久我所熟悉的政治家尼古拉·萨科齐先生当选为法国新总统,一些朋友希望我撰文介绍我所认识的新总统,所以,我今年又提笔增写了有关萨科齐的部分,以飨读者;书名也改为《从戴高乐到萨科齐》。我力求对在法国亲历的重大事件、对法国内外政策研究所积累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作较为系统的回顾。为尽可能客观和详尽地反映重大事件的本来面貌,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和书籍,并搜索了互联网上公布的最新史料。

中联部曹松豪同志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书籍。中国贸促会前副会长刘富贵同志和该会前驻法国代表陈俊仁同志帮助我回顾了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细节。新华社巴黎分社前社长、我的老同学杨起同志对本书有关法国酒文化部分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秘书长汤铭新大使也为我提供了多方面协助,外交部老干局四处王凌同志为本书初稿打字,付出了辛勤劳动。没有上述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不可能在八九个月内完成这部著作,我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提及的是,李肇星外长于去年12月在百忙中拔冗为本书题词,给此著作增添了异彩,我谨向李外长表示感激之情。

我还要感谢我的夫人安征同志,她除了帮助我回忆一些事件的细节,还对本书的初稿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

因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必有不足或遗漏之处,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蔡方柏

2007年8月15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戴高乐到萨科齐(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方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3228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00:48